软骨鱼与硬骨鱼的区别
一、软骨鱼与硬骨鱼的区别
软骨鱼和硬骨鱼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他们组成的骨骼不同。软骨鱼组成的骨骼是由软骨构成,如鲨类,鳐类,魟类及银鲛类,而硬骨鱼或多或少有硬骨组成,平时我们所见到的大部分是硬骨鱼,比如四大家鱼,鲶鱼,黄颡鱼,鲑鱼等等。呵呵 你如果去吃软骨鱼类,全身都是可以吃的哦,不吐骨头!!
二、鱼一定有鱼鳔吗?
卜一定的噢,有的魚有,有的魚沒有的.
然而,具有速度优势的鲨鱼却没能占据海洋的每一个角落,因为它也有自己的弱点。软骨鱼的体内缺少一个重要的“零件”——鱼鳔。
鳔就是俗称的鱼泡,内含空气,可以使鱼调节身体的密度,在水中上升或下沉。鲨鱼是软骨鱼,自然没有鳔,因此它们必须不停地游动,才能在水中滞留在理想的位置,只要一停止运动,鲨鱼就会沉向水底。“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对鲨鱼的含义,不仅仅是用来鼓励自己强身健体,更是一句关系生命安危的格言。
沉到水底对许多鲨鱼意味着灭顶之灾。鲨鱼的腮裂是呼吸的器官,需要有不断的流水通过,腮裂才能接触到足够的氧,否则鲨鱼就会窒息而死。一旦沉在水底停住不动,鲨鱼就会面临缺氧的境地。为了克服这一弱点,鲨鱼也想尽了办法。同其它鱼类相比,鲨鱼的肝大得离谱,里面充满了比海水轻的油,提供一定的浮力。为了让腮裂工作,鲨鱼每天游动不息,只有一个短促的时期内活动量很小,权且算是睡觉了。看来,海中霸王也有烦心的事。
没有鳔制约了鲨鱼的活动范围,这些水中骑兵主要在海洋中游荡,很少有淡水生活的鲨鱼;它们主要的领地是热带地区水深不超过200米的区域,极少数的鲨鱼栖息在海底。能够在海底生活的鲨鱼,它们的腮裂附近的肌肉发达,可以通过运动使水流冲入腮裂,维持鲨鱼的正常呼吸。从种类和数量上看,以鲨鱼为代表的软骨鱼类只是水中世界的“游击队”,它们东游西荡,搅得四邻不安;而水中的“正规军”,是与软骨鱼类几乎同时出现在海洋中的硬骨鱼类。
顾名思义,硬骨鱼类都是“硬骨头”,它们不仅体内的骨骼因骨化而坚硬起来,而且鳞片也骨化了。在现代战争中,制空权的争夺往往决定了敌对双方的胜负,空军在空战中摧毁敌人的空中力量,并对地面力量进行破坏性的轰炸,陆军的工作就变成了在最后时刻清扫一下战场。所以,控制了高点,也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硬骨鱼类便是深谙此道的水中一族,他们拥有新式武器——鳔。
生活在海水上层和中层的硬骨鱼类,大多数都有鳔。鱼鳔的体积约占身体的5%左右。其形状有卵圆形、圆锥形、心脏形、马蹄形等等。鱼鳔里充填的气体主要是氧、氨和二氧化碳,氧气的含量最多。所以,在缺氧的环境中,鱼鳔可以作为辅助呼吸器官,为鱼提供氧气。
鱼鳔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充气和放气来调节鱼体的比重,从而调节硬骨鱼身体内外的水压平衡和控制身体沉浮。这样,它们在游动时,只需要很少的力量,就能在水中保持不沉不浮的稳定状态。海水的压力随着海水的深度而增加,压力增大对于想到海底一游的鱼儿来说是个障碍。所以当鱼想下降到深水层时,会从鱼鳔中排出一部分气体,使鱼体增如比重,下潜就容易多了。反之,如果要上升到较高的水层时,要充填一部分气体,使鱼鳔膨胀起来。此时,鱼体的密度小于周围水体的密度,鱼就浮上水面。鱼鳔使硬骨鱼类随心所欲地漫游海洋成为可能。
三、黄骨鱼炖豆腐的功效
黄骨鱼的鱼肉非常细嫩,而且能够补虚、易被吸收等,再加上我们熬制的豆腐,这样让黄骨鱼的味道更加的浓重,所以大家可以在生活中使用黄骨鱼炖豆腐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让你们拥有健康的身体。
黄骨鱼肉质细嫩、味道鲜香,能补虚损、抗疲劳。豆腐被国人堪称为“植物肉”,它不仅保持了大豆的营养,且养分更易被人体吸收,它还会有一定量的维生素E,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保持青春活力,与延迟衰老有密切联系,能改善微循环,促进毛细血管增生,也有利于动脉硬化症的改善。
黄骨鱼炖豆腐
原料:
黄骨鱼两条;
配料:
姜蒜、豆腐、胡椒籽适量;
做法:
1、豆腐切块;
2、鱼拉花刀,洒少许盐巴腌制;
3、姜蒜热油爆香;
4、倒入老抽,料酒或者米酒,倒入水,开后,转倒入砂锅,砂锅汤开后,倒入胡椒籽;
5、稍等一会,滚开之后,倒入豆腐;
6、盖上盖,开始焖豆腐;
7、热油煎鱼;
8、两面金黄后,转入砂锅,放到豆腐上;
9、上盖,先大火,然后立马转小火,炖大概8分钟左右,以入味;之后稍加调味,出锅。
据前人经验,因黄骨鱼为发物食品,故有痼疾宿病者,乳支气管哮喘、淋巴结核、癌肿、红斑狼疮以及顽固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忌食或谨慎食用。
四、鱼是由什么进化来的?
鱼类
fish
终生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已探明的约2000余种,是脊椎动物亚门中最原始最低级的一群。鱼肉富含动物蛋白质和磷质等,营养丰富,滋味鲜美,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对人类体力和智力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鱼体的其他部分可制成鱼肝油、鱼胶、鱼粉等。 有些鱼类如金鱼、热带鱼等体态多姿、色彩艳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钓鱼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此外,某些鱼类如食蚊鱼等对消灭疟疾、黄热病等传染媒介,有益人类健康。
分类 鱼类一般分无颌和有颌两大类。
无颌类 脊椎呈圆柱状,终身存在,无上下颌。起源于内胚层的鳃呈囊状,故又名囊鳃类;脑发达,一般具10对脑神经;有成对的视觉器和听觉器。内耳具1或2个半规管。有心脏,血液红色;表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偶鳍发育不全,有的古生骨甲鱼类具胸鳍。对无颌类的分类不一,一般将其分为:盲鳗纲、头甲鱼纲、七鳃鳗纲、鳍甲鱼纲。
有颌类 具上下颌。多数具胸鳍和腹鳍;内骨骼发达,成体脊索退化,具脊椎,很少具骨质外骨骼。内耳具3个半规管。鳃由外胚层组织形成。由盾皮鱼纲、软骨鱼纲、棘鱼纲及硬骨鱼纲组成。其中盾皮鱼纲和棘鱼纲只有化石种类。分布在世界各地,主要栖息于低纬度海区,个别种类栖于淡水。现存种类分属板鳃亚纲和全头亚纲。板鳃亚纲约 600余种,中国约180种,以南海为多。全头亚纲有3科6属约30余种,中国约2科3属约5种。硬骨鱼纲内骨骼已骨化,具骨缝,头部常被膜骨,体被硬鳞或骨鳞。是现生鱼类最繁茂的一大分支,可分为总鳍亚纲、肺鱼亚纲和辐鳍亚纲等 3亚纲。辐鳍亚纲是最多的一个类群。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除鲤形目分布于淡水、鲑形目多为溯河性鱼类外,其他各目主要分布在海洋。当今世界渔业生产中以鲱形目和鳕形目的产量最高,鳕类次之,两者产量接近当年世界渔业总产量的一半。中国近海的硬骨鱼类有2000多种,淡水硬骨鱼类有700多种。
鱼体构造和生命活动 鱼类虽是最低等的脊椎动物,但已具有骨骼、肌肉及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生殖、神经感觉等相当完备的器官系统,能够进行极其多样化的生命活动。其形态构造除与系统发育有关外,更反映了对水环境的适应性。
外部形态和运动 鱼类的体型对其生活环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在水体上层生活的鱼一般呈纺锤形,在海底生活的鱼呈扁平型,珊瑚礁鱼类多为侧扁型,营潜居生活的呈圆筒型。某些在海藻中生活的鱼表现为拟态体型,金枪鱼呈鱼雷形体型,适宜快速游泳。鱼类的运动主要靠按节排列于身体两侧的肌肉交替收缩,使体躯与尾鳍左右摆动而前进,其他鳍起平衡与转向作用。某些鱼的鳍经变态后还具有攻击、自卫、摄食、生殖、发声、爬行、滑翔、跳跃、攀缘、呼吸等功能。鳔能调节鱼体比重,帮助浮沉。
皮肤、鳞和体色 鱼的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部分。表皮由几层活细胞组成,其间分布粘液细胞,以减少摩擦和保护机体。珠星是局部表皮细胞角质化的产物,与繁殖活动有关。少数鱼类的毒腺和发光器是表皮的衍生物。
鱼鳞分盾鳞、硬鳞和骨鳞。软骨鱼的鳞片称盾鳞。硬鳞与骨鳞通常由真皮产生而来。骨鳞覆瓦式排列便于行动和保护鱼体。不少快速游泳与营潜居生活的鱼,鳞片常退化或消失。
鱼类的体色常是背部深腹部浅,这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保护色。但生活在珊瑚礁中的鱼类往往有艳丽的色彩和斑纹,一般分保护色和警戒色两种。
骨骼和肌肉 鱼类具有发达的中轴与附肢骨骼,对于保护中枢神经、感觉器官与内脏,支持体驱以及整个身体的活动有重要作用。中轴骨骼由头骨(胸颅与咽颅)和脊柱组成。咽颅是围绕消化道最前端的一组骨骼,用来支持口和鳃。脊柱由许多块椎骨组成。
鱼类的平滑肌和心脏肌与高等动物无大差别,但横纹肌分节现象明显,分为体节肌和鳃节肌。躯干部肌肉按节排列呈弓形。
摄食和消化 鱼类的食性通常分为4种类型。滤食性,如鲢、鳙、沙丁鱼等食浮游生物;草食性,以草鱼为典型;肉食性 ,如鱤、狗鱼、乌鳢、带鱼、青鱼等 ;杂食性,如鲤鱼。
鱼类的消化器官分为口、口咽腔、食道、骨、肠、直肠、肛门等几部分。鱼类食物的消化除与胃肠的收缩运动有关外,还受外界的水温、溶氧量、摄食量、食物的理化性状等因素有关。
循环、呼吸和排泄 鱼类的心脏一般由静脉窦、心耳、心室、动脉圆锥组成。血液由心脏经腹侧主动脉进入鳃区,经气体交换后的血液,离开鳃区分头向全身各处组织供血。全身血液通过静脉系统返回心脏。鳃是鱼类特有的呼吸器官。鳃的呼吸面就是鳃小片,其面积很大。鱼的排泄器官主要是中肾,由许多肾小管连接肾小体组成。液态代谢废物经肾小囊过滤后由中肾管排出体外。
繁殖和发育 鱼类一般为雌雄异体,生殖腺通常成对。软骨鱼类一般为体内受精,行卵胎生、胎生或卵生,多数硬骨鱼为体外受精。所产之卵淡水鱼为沉性或浮性,海水鱼均为浮性。鱼类的性成熟与种类、营养、水温、光照等有很大关系,并由促性腺激素调节。受精卵经一定时间后孵化,仔鱼脱膜而出。鱼的一生分为胚胎期、仔鱼期、未成熟期与成鱼期。其中仔鱼期死亡率最高。
神经和感觉 神经系统对鱼类的生命活动很重要,它由脑、脑神经、脊髓与脊神经构成,脑和脊髓为中枢神经,脑神经与脊神经为外周神经。脑分化为端脑与间脑,小脑与延脑。端脑是嗅觉中枢;间脑又称丘脑,与脑垂体相连。中脑是视觉中枢,小脑管理运动,延脑管理呼吸、循环等生理活动的多元中枢。脊神经又称混合神经。鱼的感觉器官构造具有适应水栖生活的特点。皮肤具有触觉、温觉、感知水流和测定方位的功能,侧线主要作用是测定方向和感知水流。鱼类内耳起听觉和平衡鱼体作用。鱼眼与人眼构造差别不大,无上下眼睑和泪腺,是视觉器官。嗅囊通常由许多嗅粘膜褶组成并产生嗅觉,对鱼类觅食、生殖、夜间集群、警戒反应和洄游等有重要作用。味蕾产生味觉,但一般不太灵敏。
地理分布 世界现存鱼类的分布极广,近4000米的高山水域与6000余米的深海均有踪迹,其中海水鱼与淡水鱼的种数之比为2∶1。影响鱼类地理分布的因素很多,包括盐度、温度、水深、海流、含氧量、营养盐、光照、底形底质、食物资源量与食物链结构,以及历史上的海陆变迁等。
海洋鱼类 约80%分布在浅海大陆架区 ,特别是印度洋-太平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区。等温线与海鱼的分布关系极大。在寒带与亚寒带海区分布的主要经济鱼类有鲱、鳕、鲑、鲽和鲭等;在亚热带海区分布的主要是沙丁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