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老火靓汤有没有营养?(不少于300字)(作文)
一、广州的老火靓汤有没有营养?(不少于300字)(作文)
广府人喝老火汤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与广州湿热的气候密切相关,而且广州汤的种类会随季节转换而改变,长年以来,煲汤就成了广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与广州凉茶一道当仁不让地成了广州饮食文化的标志。俗语说:“宁可食无菜,不可食无汤。”更有人编了句“不会吃的吃肉,会吃的喝汤”的说法。先上汤,后上菜,几乎成为广州宴席的既定格局。在这炎热的夏季,每天繁忙工作之后,喝一碗清心下火的老火汤,个中味道,实在让大家惬意不已。
二、为什么广东人爱喝汤?
广东人喜欢喝汤与广东潮湿暑热的地域性气候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朋友一见面,通常会说今天喝了吗?潮流是一方面,靓汤的实实在在的功效大概是最关键的。
老火靓汤的滋补状态与汤料和气候是成正比的。比如在北京那边,这个沙尘暴肆虐,空气中的水分几乎被吹干的季节,你该选择润肺,解烦渴,气血双补的“菜干煲猪肺”,“雪耳木瓜煲排骨”;如果你的身体火气旺盛,可以试试性甘凉的汤料,如“鸡骨草煲老鸡”,“凉瓜赤豆煲龙骨”;如果你的身体寒气过剩,那么就应选择一些性热的汤料,如“鲜人参煲老鸭”,“冬虫夏草煲乳鸽”等等,不过切记,诸如冬虫夏草、人参、西洋参之类在夏季是不宜入汤的,就算是秋冬季,这些滋补壮阳的汤料也要慎之,特别是老人和儿童。如果单纯从美容的角度来说,选择多在炖品上,如“龙眼红枣炖莲子”,“洋参雪耳炖燕窝”,“银耳杏仁炖百合”等等
煲汤的器皿宜选择质地细腻的沙锅,现在比较新潮的是用瓦罐煲,至于炖品自然选择炖盅了。相对于煲汤,炖盅就更加隆重一些,所谓三煲四炖,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煲汤一般要三个小时,炖盅则至少要四个小时以上。
在操作上,煲汤其实很简单,只要原料搭配合理,将原料放入煲中,等沸腾后,小火慢煲即可,火候掌握在汤开着就可以,剩下的就是时间的问题了。
三、老火靓汤的营养究竟有多少呢???
地处中国南方的广州,一年之中有3/4的时间处于炎热而潮湿的气候之中,出汗多是当地人的一种生理性适应。为了适应这种生活环境,广州人无论大人、小孩都喜欢在进餐时喝汤,家庭主妇则常常把对子女和亲人的爱倾注于一锅汤之中。
首先应该肯定,饮汤可以补充因出汗而丢失的水分,是一种好的饮食习惯。但“饮汤弃汤渣”的饮食习惯及“汤比渣有营养”的观点,则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
广州人煲汤所用的材料通常包括动物性食物(如肉或肉骨、鱼或鱼头、蛇、龟等)、植物性食物(如胡萝卜、荸荠、蔬菜等)。动物性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脂肪、维生素(主要是B族,动物肝脏含维生素A)、矿物质(铁、钙等),植物性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膳食纤维、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老火汤”的制法,通常是冷水下料,煮沸后煲数小时。传统以为,煲的时间越长,汤的味道越好。其实不然。首先,我们看一看煲汤温度对食物的影响。动物性食物中的鲜味物质即低分子含氮化合物(如肌酸、肌酐、嘌呤碱及少量氨基酸)在较低温度下即蛋白质尚未变性之前就能溶于汤中,这些含氮浸出物可使汤的味道鲜美,并能刺激人的食欲,故饭前饮适量的汤应是一个好习惯。至于食物中的水溶性维生素(B和C)及少量的无机盐(钠、钾等),在煲汤过程中可溶于汤中,但数量不多。最后,我们看看汤渣。一锅汤水中的固形物约占汤的2%~5%,是所用煲汤材料食物中的极少部分;煲汤原料中的蛋白质遇热即凝固变性,变性后的蛋白质不溶于水而保留于煮熟的汤渣中。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喝汤不吃肉(汤渣),是完全得不到蛋白质的营养的,是一种错误的饮食习惯。
此外,长时间地烹煮食物,食物中的维生素,尤其是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族及维生素C)会被破坏,这是“老火靓汤”又一个不科学的方面。
要想汤的味道好,营养丰富,我的意见是:煲汤的时间不宜过长,煲一般的肉汤(龟、蛇汤除外)最好不超过两个半小时;为合理利用营养素,应喝汤吃肉
四、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健康吗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 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即简单经济,又很方便。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