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国际理解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国际理解教育 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为增进民族国家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合作、促进世界和平的国际理解教育,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越来越受到基础教育的关注。近年来在我国,国际理解教育以学科渗透方式在许多学校展开。国际理解之所以能够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是因为国际理解无论在知识、技能,还是在情感态度培养上都在某些基本点上与学科教育相契合。找准国际理解教育和学科教学的结合点,可以增进学科教育的人文价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寓德于教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寓德于教
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拨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如《三亚落日》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卢沟桥的烽火》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认清日寇侵略罪行,激发他们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
二、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而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负“教书”和“育人”这两大重任。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又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品德教育,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1、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但教材中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欣赏文章时,应该由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我抓住“拉、撑、护”三个动作,突出“撑”,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这是怎样的撑啊”。撑在桌上,弓著身子,意味着谭老师将用他的血肉之躯去挡住纷纷砸下的一切;撑在桌上,谭老师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撑在桌上,他要保护课桌下的那四个学生呀。再结合下面一节,反复读这个动作,让谭老师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高大起来。这一个“撑”,让学生深深感动,永生难忘,并对谭老师产生崇高的敬意。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容易对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师要抓住课文中重点词、句、段落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黑暗中,哈尔威船长与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精神。
2、语文课堂教学要联络学生生活实际,深化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坚持正面启发,引导学生联络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薰陶和感染。如教学《学会合作》这一课时,除了课文中合作的例子,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例子,如学校里进行的各项集体评比活动、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等,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体会合作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薰陶。
3、在作文教学中,抓住契机,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浅谈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德育教育:一、正确把握好教材要寓教于情,寓教于理,做到有的放矢。如在教学《画杨桃》时,结合一个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学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创新教学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蒐集和处理资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
一、小学语文的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的教师。
进行创新教学,关键要有创新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及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心理学认为: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创新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 *** 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 *** 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爱的教育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教师以自己生命的 *** 去激发学生生命的 *** ,使儿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温暖和学习的价值。在爱的阳光下,消除一切烦恼、困惑、胆怯、浮躁,引发内心深处的天真无邪的本性,从而诱发创造的潜能。
创新教育也是一种“活”的教育。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站立,老师不发话,学生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视为不敬;坐则要昂首挺胸,双手放膝,两眼平视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思想上的条条框框必然束缚儿童的思维,窒息儿童的创新精神。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发言众口一辞,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编造假话,哄骗家长和老师,使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和担心。我们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放纵,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教师的创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异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不仅以次影响学生,还表现在对教学的艺术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创新过程肯定会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讽刺的打击,也会遇到来自内心的惰性、惯性、以及懦弱和动摇的阻挠,因此,教师还必须具有稳定性和创新人格。我国著名创造教育家段继扬对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后认为,各类创造人格的共同特征是:兴趣广泛,求知欲强;思维灵活,反应敏捷,联想丰富,语言流畅;勤奋热情,专心致志;观察敏锐,思辩精密;勇于进取,渴求发现;坚定自信,执著追求;坚韧自制,不辞劳苦;独立性强,从众性少;献身事业,服务社会。
教师具有创新性人格,不仅是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和有力支撑,而且对学生的人格影响至深至远,甚至终身不可磨灭。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还应研究创新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尽快使自己成为创新型的小学语文教师。
时代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从娃娃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语文上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别需要创新型教师。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既然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沃土,那么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大的方面说,要更新观念,首先,正如修订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创造条件,一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络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二要在课堂教学中还学生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作为教师要花大力气研究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1、凭借课文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统一的东西使大多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感受的自由,其实是牺牲了个性、牺牲了创造、牺牲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牺牲了学习语文兴趣,有百害而无一利。语文教学其实需要着力鼓励求异。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词句,概括课文的段意和中心,对问题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强求一致,而要鼓励多种答案并存,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不断闪现创造的亮点。我在执教《麦哨》一文时问学生:假如这么美的草地就在你们的面前,你们最想做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在草地上打两个滚,有的学生说翻两个跟头,还有的学生说想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觉,多么天真、多么幼稚而又可爱的想法!比如,读了《圆明园的毁灭》引导学生讨论,圆明园要不要重修,为什么?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启蒙教育的课文,比如,《两个钱球同时着地》中体现的实践的观点;《条条道路通罗马》中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有助于在发展语言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崔峦认为: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尤应如此。教学不应千篇一律,更不应模式化。因此,教师要根据级段的不同,课文内容和形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形式引进课堂教学。如画面感强的课文可以读读、画画;诗歌可以读读、背背、唱唱;童话和情节曲折的故事可以读读、演演。学生在画、唱、演中不仅能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语文教学还应当重视探究,发现的环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值得我们重视。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探究与发现,一方面要切实加强潜心读书、独立思考的环节,要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时间。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热情鼓励,对有价值的见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坚持下去,学生定会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学生读有情有景的课文,教师可启发学生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图画,这样既能用图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留有想象空间的课文,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比如学了《桥》让学生说说,你们最想对老支书说些什么?学了《新型玻璃》让学生说说,你们还想发明什么样的玻璃?读了《坐井观天》让学生现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怎么想,怎么做了?这样在仿写实践中展开现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现象力。
现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开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开启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别在发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结合语言文字训练,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据小学生爱想象,尤爱幻想的特点,引导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学生从形象入手,触发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促进联想,开拓创造的空间,发觉创新的精神。儿童在课堂上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尽情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自己的个性特征,从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苏联审美教育专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说:这不是单纯的理解,也不是简单的评价,而是活跃的直接感情,这种感情化成为向往……转化成为创造。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翻转课堂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的第四节,人体生 命活动的调节是由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共同完成,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的“人体的神经调节”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重点介绍 几种主要激素调节生命活动的意义。教材将激素调节放在本章的的最后,目的是强调人体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调节的影响,其次才是激素调节,使学生对全章“人 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2教学物件分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平等对话 师生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可能达到真正和谐.教师没有对话意识,与学生就难以和谐相处.为此,教师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地位“降”下来,把学生的地位“升”上去.实现“平等对话”离不开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这是因为学生之间年龄、心理、水平相近,交往中最放松;而且,在交往中碰撞,在争论中启发,最能激发创新.
语文教学,应当是一次次生命的对话,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真切流露,是他们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要注重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实践体验.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活动,创设情境, *** 汇入,拓展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老师需要让学生善于发现在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东西,力求把生活带到课堂上讨论学习,加深师生对生活的体会.新课标中教育教学对话的精髓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平等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互教互学”,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老师、学生、文字、生活的平等对话,把学习气氛活化,教者教出水平,学者学出个性,共同超越自我.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摘要:一、新形势下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心理素质有巨大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及通过及时提供反馈资讯等途径,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在“以人为本”、快乐教育的大背景下。情感教学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终身教育的今天。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少教多学 语文组率先想从预学为突破口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教研组在三个方面先形成共识:1、预学必须有一个抓手,才能对预学程度进行监控,所以要有预学单。2、预学要明确学习的重难点,让学生有充分的感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互动教学 实现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新一轮开展素质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如何构建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多年来困扰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归结起来就是在教学环节中实现丰富多彩的“互动”。
所谓互动,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商讨,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以达成正确共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帮助,尝试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以促成教学目标的完成。可以说,在教学中,实现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完成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实现互动,首先应密切关注教师这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地位。教师是建构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支持者、鉴定者,就应该在教学中实现有效的互动,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培养学生参加讨论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在过去,我们教师站在讲台上,自己不停地讲,根本不拿时间给学生活动,使学生觉得老师讲课呆板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学生,这样的课也就谈不上生动,更说不上成功了。相反,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创设一个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来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有效的互动,那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记忆法等“常规武器”并非毫无价值,但应该在新的教学观念的引导下,注入新的内涵,培养学生自我检测与自我校正、完善能力,使学生会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学习的时间是无限的。要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并使之不断发展,这就要求由课上连续到课下。由于学生个体在知识能力、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学内容的程度也就不尽相同。强烈的自尊心和虚荣心又使他们不敢当堂向教师、同学请教,这样就导致了学习的漏洞不能及时弥补,长时间就会导致恶性回圈,这样要求利用及时反馈课堂资讯,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认识进行激励评价,既鞭策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不遗余力的发挥其应有智慧,从而使学生们的素质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新课标》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中提出五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不管是针对哪一个方面的教学,都可以实现有效的互动。例如:在进行《桂林山水》一文的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验课文情景,进入读书佳境。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桂林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师:“既然没有去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桂林游览一番,好吗?”生:“好!”于是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充分想像登机前往桂林游览的情景。同时开启预先录制的音乐,随着悠扬动听的乐曲声,伴随着轰鸣的飞机声,学生们真像坐上了飞机一样。一会儿,老师宣布:“同学们,桂林到了,请大家下飞机跟随导游畅游一番吧!”于是,教师绘声绘色地解说,让所有的同学都陶醉于美丽的山水之中。这样的课,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启发学生的心智,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再如,一位教师在口语交际课中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用录音机播放玻璃破碎声,让同学们注意听,回答听到了什么啦?想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自由谈论,把想到的、看到的、自己亲身经历的事都表达出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想法。接着,教师放小明不小心把爸爸心爱的花瓶打碎了的录影,让大家帮小明出出主意。(板书:该怎么做?)生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了。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其结果达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目的。然后,让全班同学听课前老师采访的几位家长是怎样说的。
以上都是教学中互动教学的成功范例。互动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成功是互动的结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可以说,互动是学生成功的捷径。教师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互动,就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终身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语文是构成职业中专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中专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层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此必须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