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有什么具体的好处
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何为语言素养?它包括了听说读写等言语交际能力、积累语言的能力、语感能力。语言学习的方法、习惯、思维能力。还有母语情结、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学习态度、思想观念。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语言素养呢?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上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十分明确地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界定。在小学初中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致力于帮助学生习得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会利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来与他人交流,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见闻感受。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课文作者的表达特点,并学习体悟,模仿练习,才能将其转化成自己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反之,如果教师在教哗辩学中只是关注课文内容,只在内容分析上用力,就会造成学生知道了作者写了什么,而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如此,就会妨碍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
一、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表达特点
小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首先得向课文学习。虽然小学语文教材常常遭到各种有理由或者没理由的批评,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教师致力于语文教材的建设、改革,但乱伏缺在今后比较长的时间内,语文教材依然会以文选的方式呈现。所以教师认真钻研好的课文,读懂作者的表达方式,了解独特的表达方式背后的情感、思路,是落实关注表达的基础。教师读懂了,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感受。
比如《将相和》一课中有一段: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从这段话不难读出廉颇的骄傲自大,如果教师上课时,让学生交流从句子里感受到廉颇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如教学只是停留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上,那么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就不能很好的发展。我在教学这个环节时设计了以下内容:
(出示两句句子)
1、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2、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师:请大家比较两句句子,看看有什么区别?
生:一句话多了一个“他”字。
师:多了一个字,会不会影响句子的意思呢?请大家先读一读,再交流。
生: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
师:那么它们不一样在哪儿呢?请听老师读。
(教师用不一样的语气朗读两句句子。)
生:加了一个“他”字,廉颇骄傲的口气就更明显了。
师:请大家自己再读读看,感受语气的不同。
通过上述教学,学生不仅感受到廉颇的自大,更学会了感受字词的感情色彩,以此了解作者的价值取向。
日常听课时,常听到教师对着小学生传授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等概念。过去有段时间,上语文课就是讲感悟谈感受,一点儿语文知识也不能提。而现在,大家开始关注语用,关注语文知识,一堂课结束概念术语一黑板。久而久之,学生倒是能熟练背诵这些概念。可是,这有什么用呢?概念不是不能说,但不能只有概念的机械灌输。
引导小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特点,不等同于让小学生记住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小学生读文章学习表达技能与成年人文本细读搞文艺评论完全是两回事。对小学生而言,了解写作方法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发现作者的行为思路,有了一次二厅弯次三次甚至更多的发现体验后,学生就能掌握阅读策略与方法,就能更好地自己读,读多了自然就会学着表达。中高年级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
我曾经用朱自清先生的《冬天》一文上课外阅读课。在分析夫妻情一节时,先让学生谈谈对文中描写温暖和寒冷的句子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在黑板上板书他们提及的几个地点。还特地将字体写成由小到大——
师:这句话就像一个特写镜头(板书:特写镜头)将浓浓的亲情变成了一幅画面。请大家来观察板书:住在台州
住在山脚下
住在楼上
特写镜头
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地点好像是由远到近的。
生:好像是一个一个小镜头。
师:是的。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四个小镜头,逐步推近,就像电影镜头一样。随着镜头的推近,我们感受到情感的浓烈。如果说写夫妻情,借用了地点变化,那么父子情里就暗含了时间的变化,时间和地点可以变,不变的是作者与家人的情感。
通过比较板书,学生发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并能了解到行文思路背后寄托着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学到了阅读的方法,锻炼了思维能力,培养了语感能力。“由远到近”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的,发现的过程是这个环节中最有价值的。
虽然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的课程,但这并不是说就不需要“理解”。其实,理解作者的表达特点恰恰是“运用”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充分的理解,看到一个“总分总”,看到一个“先概况后具体”,就急急忙忙地让学生仿写,当然学生能学得像,但是却不会真正理解为什么要用“总分总”,如何使用“先概括后具体”。而这一点正是最应该教会学生的。
二、精心设计教学,增加言语习得经历
前文提到关注作者的表达特点不是简单的概念灌输,机械的操练,生硬的模仿。那么应该如何做呢?
首先,教师应先通过文本细读深入理解课文。然后根据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接着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实现教学目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只能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才能获得,不说不念不读不写而要达到会说会写之目的,无异于痴人说梦。而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又决定了一成不变,单调的教学形式不利于其有效学习。因此,教学环节必须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必要的指导之后,尽量少讲,让学生多讲多练多思考,增加语言学习的经历。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并帮助他们解决之逾越之。只有精细科学的教学设计才能吸引学生,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动力,为学生创造理想的学习过程。
关注表达,一方面是关注课文或者其他文本作者的表达,另一方面就是关注学生的表达,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感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核心任务。学生既要学会规范地表达,又要学会得体地表达。不管是说话还是作文都要看清对象,分清场合。要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需要充分利用课文材料,设计言语活动,勤加练习。
还以《将相和》一课为例,我先让学生通过辨析句子交流对蔺相如的印象,然后安排了以下环节:
师:作者先是写蔺相如胆子大,后来又写他胆子小。蔺相如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
生:我觉得蔺相如胆子很大。
师:下面我来扮演蔺相如手下的小官,请同学来扮演蔺相如,解释一下胆大胆小的问题。
(随机挑选学生)
师:蔺大人,你连秦王都不怕,怎么现在会这样怕廉颇呢?
生: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再选一个学生)
师:蔺大人,最近我们几个随从觉得很没面子,您官比廉颇大,为什么这样怕他。大家都在议论,我们不打算跟您干了,今天来跟您辞行。
生:慢一点,请听我说。我怎么会怕廉将军。秦国比我们强大,他们之所以不来进攻我们赵国,是因为我与廉将军同心协力保卫国家。如果我们两人闹不和,不是让秦王有机可趁吗?
师: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暗示学生挽留“随从”)
生:现在你还打算离开吗?
师:蔺大人,现在我们不打算走了。
上述教学环节中的口语交际练习是我读了原著之后设计出来的。一方面能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化课文语言。另一方面也是用一种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口语练习体会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中妥帖地表达。如果常做这类练习,慢慢的,学生就会获得良好的语言感觉,而且提取整理信息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综上所述,关注表达绝不是机械地分析作品创作方法,功利盲目地读写结合。而是先从“文”中发现“人”,再观照“我”。概念也好,术语也罢,都应该化作成巧妙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言语技能。如此,学生不仅能用规范的语言来交际,还能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认识外部世界,丰富内心世界。如果教师从这样的角度认识听说读写训练,那么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运用等诸多方面都会面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