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是什么 有标准的统一答案吗 如有 请给出权威的出处 谢谢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
?? 新一轮课程改革 ,是建国以来第三次大的课程改革。这次课改,不论是改革的力度还是是准备工作,在历次课程改革它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说它 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次最伟大的一次革命。
?? 1996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1993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作了全国性的调查。这次调查涉及全国9个省市的城镇、农村的16000多名学生、2000多名教师和校长,以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大部分委员,经过调查发现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在课程功能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 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 课程内容方面“难、繁、偏、旧”,
?? 课程评价方面过于注重甄别、选拔,
?? 课程管理上过于集中等。
?? 经过认真考察研究全球课程改革的动态和趋势,教育部认为,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严重束缩着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发展。必须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来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和培养方式的改变,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应答未来的挑战。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课程计划、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各个重要环节。需要一个明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改革的要求和政策的纲领性文件,1999年教育部便组织力量起草《纲要》,到2000年1月份,逐渐形成了课程改革纲要的基本框架。
??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历经了27稿,仅2000年就举行了上百次的研讨会。征求意见稿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并召开了有多方面专业人士参加的咨询会议。
?? 经过进一步修订,2001年6月7日教育部发出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将《纲要》以“试行”的形式正式颁布。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成为指导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课程改革也成为我们基础教育一项重大的改革。课改实验 从2001年9月起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对新课程进行实验。2003年,又将有1072个县区进入新课程。
?? 这次课改的主要任务:
??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教育课程体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目标,设置具有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的课程结构,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探索有利于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课程评价制度,推行民主化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 六个具体目标:
??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启铅搜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激没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 一、新悄历课程的目标定位 。
?? 1、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
??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 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是奠基工程,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课程改革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到各地区的差异,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全面发展的人。
?? 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现行课程体系强调整齐划一、规模效应,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学生发展的具体性、差异性。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潜力的、有差异的人,是活泼的、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育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
?? 2、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 3、新课程总的培养目标。
?? 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 具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
??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 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 二、新课程的内容选择
?? 4、学科课程标准的新特点
?? 语文:培养人文素养 。
?? 重积累,重感悟,重运用。
?? 数学:变得更容易一些。
??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用数学,学习有用的数学。基本模式: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 地理:知道学了有什么用。
?? 应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知识。
?? 物理、化学:激发学习兴趣 。
?? 提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
?? 科学:从小学会探究 。
?? 让学生在探究上,不断启发学生去猜测、去思索、去动手实验。
?? 生物:了解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
?? 改变了以学科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课程标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备的知识。
?? 外语: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包括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语言能力、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 历史与社会:体现时代精神 。
?? 大力提倡人文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 美术:设计美的生活。
?? 让孩子从儿童时代就接触材料,接触工具,会动手做出简单的器物。分为4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 体育:坚持健康第一 。
?? 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
?? 音乐: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 强调通过音乐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强调让学生感悟、理解音乐、喜欢音乐,为学生一生爱好音乐打下基础。
?? 艺术:情感与审美的教育 。
?? 回归艺术教育的本质,使艺术课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 5、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 比如,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中心视野,充分考虑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强调在生活中、在运用中逐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不死记硬背词语解释。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 6、强调课程内容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 三、新课程的结构调整
?? 7、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强调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
??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 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 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课时比例设计上有高有低,从而使各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所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均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从学生角度来说,均衡性也决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联系儿童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新课程结构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从而改变了现行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 第二,设置综合课程。设置综合课程是课程结构综合性的集中体现。本次课程改革不仅开设了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综合课程,而且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综合型”的课程计划中,原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被整合为科学,历史、地理被整合为历史与社会,美术、音乐被整合为艺术,这三个科目皆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此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高度整合的综合课程在课程计划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实施综合课程一定要以综合的观念为指导,真正发挥综合课程的价值和作用。
?? 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如上所说,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为此,我们特别提出来加以强调。从本质上讲,这是一门非学科领域,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它是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 四、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 8、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促进学生能动的发展。
?? 9、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自主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对学习要有兴趣,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对人生的热情、热爱是主动的源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具有内部动机,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主动需要培养。自主性是强调能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自我设计学习目标、学习进度、评价指标,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 策略,对认知活动自我调控,注重情感体验,
?? 传统的教育观往往一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为中心,老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老师布置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挥创见,主动发现真理。未来是一个多变、充满问题的未来。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这样一种素质和能力,即“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以一种全球主义的视野探究问题的实质,自己思考,独立判断解决问题。”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应为学服务的新理念,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下,全程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教材、学案走向老师。
?? 合作性是强调小组成员围绕共同的任务密切的配合、积极的互动,解决问题,共同发展。合作的基本要素:要有一种合作意识,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要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的责任。要掌握一定的合作方法与技巧。
?? 合作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不会合作,缺乏合作能力的人必将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合作能力是由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能力。而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协作的机会,容易造成孤僻依赖的性格。所以,不论从未来社会还是现实生活都应加强学生合作能力培养。
?? 探究性是强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实践、参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不是科学研究,探究更是一种经历、一种过程。探究的五个要素:提出一个科学性的问题,搜集证据,处理信息,提出解释,求证过程,获得认识并发表探究结果。
?? 小学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启蒙时期,是孕育创新意识的重要时期。作为小学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儿童的创新意识从探究开始。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鼓励创新。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
?? 自主、合作、探究是相互联系的,自主是基础。
?? 不否定接受的学习方式,两者要有机地结合起来。
?? 10、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的学习。
?? 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形成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发展的独特性。
?? 11、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 12、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 教师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
?? (一)探求者。
?? 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师的探求伙伴,师生一起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二)合作者。
?? 教育教学活动应该在师生之间,特别是在学生之间产生互动,相互交流,共同发展,教学相长。合作学习,在合作对象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师师合作;二是师生合作;三是生生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员合作;二是全程合作;三是全域合作。
?? (三)指导者。
??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创设一种激活学生思维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认知、质疑问难,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问题的互动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获得研究的积极体验,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逐步形成迁移知识和能力的本领,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 教师作为指导者,应侧重于以下八个方面:
?? (1)指导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 (2)指导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 (3)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
?? (4)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 (5)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个性;
?? (6)指导学生学会交往;
?? (7)指导学生学会生活;
?? (8)指导学生学会创造。
?? (四)学习者。
?? 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面对层出不穷的新观念、新知识、新学科、新技术,面对新课程全新的设计思路、全新的目标、全新的内容、全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善于学习,方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 教师学什么?主要有七个方面:
?? (1)学习宏观教育,了解改革的大趋势,将自己从事的微观教育改革置于宏观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使微观教学改革符合大方向、大趋势;
?? (2)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的新领域、新走向、新成果,以便胜任新课程中的现代科技的教学;
?? (3)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较全面地运用微机,开发、利用互联网上的教育资源,比较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
?? (4)全面深入地学习新课程,能够熟练地驾驭自己所教学科的新教材;
?? (5)通读一下中外教育史,对人类教育的发展沿革、各个教育学派的基本主张以及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 (6)系统地读几本经典教育论著,如国外苏霍姆林斯基、布鲁姆、布鲁纳、杜威的代表性教育论著,国内孔子、蔡元培、陶行知、叶圣陶等人的代表性教育论著,从中汲取一些基本的教育理论;
?? (7)教理科的老师适当地涉猎一些文科知识,教文科的老师适当涉猎一些理科知识,以适应新课程中文理渗透、学科交融的发展态势。开卷有益,深入研究一两个领域,更能受益。
?? (五)反思者。
??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经常反思。教师施教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唯有经常学习、实践、探索、反思,才能使自己的知识、心智、能力、方法适应发展变化的教育形势、教育对象和教改要求。
?? 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大体有五个方面:
?? (1)反思教育理念、教学思想;
?? (2)反思教学过程;
?? (3)反思教育结果:
?? (4)反思教育整体;
?? (5)反思教育个案。
?? 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经常想一想,写教学日记、写实验报告、写学术论文等。中学语文界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自24岁至今,写下了约200多万字的教学日记,多达60余本。我们翻开他近几年出版的专著,可以发现其中许多生动的材料都来自他的教学日记。
?? (六)研究者。
?? 我们教育系统要有一大批学者型的教育改革家,当今中国出不来教育名家和大家,我们应当有做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大家的雄心斗志。陶行知、叶圣陶、布鲁纳、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等人,原来都是普通教师,后来成了大家。
?? 五、新课程的评价体系
?? 13、评价的目的和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多种功能。
?? 14、建构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评价体系。
?? 15、评价内容、方法、标准、主体多元化。
??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 评价方式强调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质与量的结合;
?? 评价主体强调教师、学生自评,校长、家长等共同参与。
?? 16、重视评价的过程,强调评价的即时性,提倡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
?? 六、新课程的管理政策
?? 17、教师、学生是课程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着。课程是由各级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决定、共同参与建设和开发的。
?? 18、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要学会创造性的运用教材。
?? 19、实行教材多样化,地方和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 在时空上,有15%左右的课程是由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和选用的课程。 在管理上,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选择空间。
?? 20、必须加强外语课的教学。
参考 78.其实高考的压力是完全的经济压棚昌力,如果高考前一天,忽然告诉你你爹妈都死了,但是居然卖烧饼的爹妈有几个亿的遗产,我想绝大部分的人会以居帆和顷高临下的姿态参加考试,并且在碰到一个诸如叫你分析“居然”和“竟然”两词除了笔画不一样多以外有什么区别之类的题目的时候高态陆呼一声:爷不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