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记叙文语言特点评价用语(初中生适用的)

更新:2024-10-09 08:29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0

记叙文语言特点评价用语(初中生适用的)

1.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2.语言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言至意达、精炼有力、笔力尽现,寥寥数语便能传递人物的神采。

3.语言平滑晓畅,刻画细致,描写生动;句意含蓄委婉,暗含深意。读毕如酒后余香,不绝于口。

4.语言活泼,风趣幽默,令人忍俊不禁。

5.行为描写用词讲究,准确到位,系列动词逼真地凸现了人物的心理状态,点明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1. 语言基本通顺,偶有不畅。

2. 语言不够晓畅,句意含混模糊,佶屈聱牙,令人费解。

3. 语句啰嗦,言不达意,只详不略,赘话连篇。

4. 语言过于简略,似为纲要式叙写。

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取得哪些成果

四、高中语文教育评价的模式

教育评价的模式是相对固定的评价程序,它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对教育评价的基本范围、内容、过程和程序的规定。西方教育评价的模式一般都有较大的适用范围。不但可以广泛地用于学生评价,在实践中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课程与教学方案评价等各个方面。教学评价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一、泰勒模式

泰勒模式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泰勒评价模式与现代学生评价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一模式的基本观点集中体现在所谓的“泰勒原理”中。泰勒原理是由两条密切相关的基本原理组成的:一条是“评价活动的原理”,另一条是课程编制的原理。泰勒评价模式的评价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教育方案的目标。

2.根据行为和内容对每个目标加以定义。

3.确定应用目标的情景。

4.确定应用目标情景的途径。

5.设计取得记录的途径。

6.决定评定方式。

7.决定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方法。

二、CIPP模式

CIPP模式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有人对泰勒评价模式提出疑问,认为,如果评价以目标为中心、依据,那么,目标的合理性又根据什么去判断?教育除了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外,还会产生各种非预期的效应、效果,这些非预期的效果等要不要进行评价?在西方,有一种教育流派认为,教育乃是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用统一的目标模式去统一个人的自由发展,去评价教育、教学的结果,从根本上是不可以接受的。1966年斯塔弗比姆首创了CIPP评价模式。这是由背景(contex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和成果(product)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

三、目的游离模式

这种模式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来的。严格地说,目的游离模式不是一种完善的评价模式,它没有完整的评价程序。因此,有人把它仅当作一种关于评价的思想原则。斯克里文断定:“对目的的考虑和评价是一个不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步骤。”按他的观点来看,目标评价很容易使评价人受方案制定者所确定的目的的限制。因此,他建议把评价的重点由“方案想干什么”转移到“方案实际干了什么”上来。他认为,评价委托人不应把方案的目的、目标告诉评价人,而应当让评价人全面地收集关于方案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不管这些结果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也不管这些结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样才能使人们对方案做出正确的判断。⑥

以上三种评价模式具有普适性,因此,虽然其模式的创设并非针对高中语文学科,却同样适用于高中语文教育的评价,只是在具体操作中,评价这应该善加选择,并根据具体情况扬弃,为评价的本土化、学科化做出贡献。

五、 高中语文教育评价的趋势

教育评价是为教育服务的,教育发展了,教育评价的手段方法也要跟着发展,教育史上的教育评价经历从考试、测试到教育评价三个阶段正是适应了教育的发展。作为教育评价组成部分的语文教育评价,也要适应这种发展和变化。从哲学角度看,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任何一种评价方法总有利有弊,再好的试题,沿用久了也会产生弊端。例如:语文考试引入“标准化试题”,初衷不可谓不好,而且确实也在语文考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它的弊端也越来越为人们认识,所以要探讨,要改革,要变,但是,这种“变”,是在继承传统下的“变”,而不是盲目地赶潮流;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稳步地改革,而不是否定一切。作为一名高中学语文教师,应当对当前国际国内教育评价的改革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一国际教育评价的新趋势

教育评价具有导向功能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一点国际国内都一样。但对我国来说,这种“指挥棒”的作用尤其明显,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尤其高等教育资源有限,而教育评价的重要功能就是给学生分等级作鉴定,以利于选拔。为此,教育评价要力求公正客观,具有权

威性。另一方面,教学活动具有丰富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各种变量(环境、遗传、教学活动等)都会影响教学结果,而我们的评价手段与工具又有局限性,所以教育评价不可能做到完全公正客观,而且无论你如何精心设计各种测试方式,所能考到的,总是只有某一方面的内容。因此,探讨教学评价新方法,力求客观公正,力求评价方法科学,力求评价方法多样化成为全球性的课题。从目前来看,教育评价有这样一些趋势:

1.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诊断性

强调“诊断性”功能目的是为了改善教与学,它要求适应并发展每个人的能力、能力倾向,以目标达到度来代替传统的等级与甄选为主的评价。教育评价与传统考试和测验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为了“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而后者则只是为了“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以人为本,以改进学习、推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

2.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全面性

布卢姆在《教育评价》一书专门列了一章:情感目标的评价技术,他认为“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因此,他把情感目标也列为评价内容之一。近年来,这种对情感目标的评价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评价全面性”的另一个含义是指教育评价目标从重知识到重全面素质转变。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当今教育评价的热门话题。除了评价学生的智力能力外,还注重对学生思想、心理素质的评价,除了评价学业成绩外,还要评价学生的非学业成绩。

3.更加注重教育评价中的自我评价

教育评价一个主要的作用就是反馈。反馈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从评价中获得对自己学习方法、技能、成就的认识,学会自我评价,能够修正自己的学习计划,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自我评价也应包括教师自己对工作的评价:强调自我评价可减少终结性评价给教师、学生带来负面性的焦虑感、盲目的攀比、自卑等。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先进国家开始发展起来的“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以及我国有些地区出现的“成长记录袋”等都是让学生参与自我评价的一种尝试。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档案袋评价”可以做到使袋内资料与学科教学目标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和期终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可以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的发展。

4.更加注重教育评价的多元化

所谓多元化,主要是指评价方法手段的多元化,从各个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例如:对不同教学目标可采用阶段性测试,成就测试,也可采用水平测试。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综合性测试和单项测试,既可以由教师测试,也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测评估;测试的方式既可用笔试,也可用口试;试题既可用“客观型”、“标准化”,也可用传统的论文型;既可以开卷,也可以闭卷等等。

此外,评价标准也在改革,从统一性答案到多样性答案的出现。从20世纪初“标准化”客观型试题出现以来,它已走过了八九十年的历程,人们对它的好处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对其局限性和可能产生的弊端也逐渐有了认识。所以,现代教育评价在评价标准上从统一性的答案逐渐走向多样性,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这一种趋势对人文科学尤其重要,它可以给学生多次机会。近几年不少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实行了一年两次高考,语文作为最重要科目之一,当然要适应这种变化。此外,随着高考改革深入,口试将成为重要考试之一,语文选拔考试中,口试也成为语文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文科基地班在单独招生考试时,都有口试项目。这种口试对书面考试起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它能够比较有效地测出那种仅靠书面考试无法获得的信息。⑦

二《课标》关于评价的新要求

评价因其独特的“指挥棒”与导向性特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课标》结合语文课程特点及其素质教育要求,提出了新的课程评价理念,较之以往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有以下几个转变:

1.由“重选拔”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往的教学评价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要依据,对学生进行甄别和选拔。甄别和选拔必然造成大多数学生的学业失败,不能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教育,

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不利于国民基本素质的整体提高。要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必须先改变与之配套的评价功能。《课标》及时提出了“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革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甄别好坏、优劣,选拔人才,已经不是课程评价的唯一目的,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改善教师教育教学,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语文教学评价的真正目的。

2.由“重知识”到“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评价,仅以试卷测试的方式,考察学生语文知识及其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学生的语文实践、创造能力培养缺失,情感体验和自尊自信的培养缺失,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照空白,致使部分学生高分低能或低分低能,如果考试失败,走向社会后,实践、协作、创新、生存能力极差,在校学习的所谓知识不能转化为工作能力,造成学校教育的巨大浪费。《课标》指出:“突出语文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良好的个性、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语文教学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水平和人格结构,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发展引到健康的轨道上来。

3.由“重结果”到“重过程”

以往的语文课程评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学习结果,通过学习结果的评价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课程实施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无论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情况怎样,各方面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只要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就会获得好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只关注教学活动的结果,引起语文教学中不正常的竞争,使评价功能退化为仅仅是对学生分数的鉴定,评价的目的被严重扭曲。《课标》提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并可以组织师生通过观察、测验、作业分析、调查研究等手段搜集资料,对课程实施评价。这样,加强过程评价,避免了由结果评价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并将两者结合,相得益彰,使评价更准确、科学,更好地促进教与学。

4.由“重量评”到“重质评”

以往的语文教学评价以量评为主要方式。所渭量评,就是把语文教学现象简化为数量,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语文教学的成效。但是,语文教育毕竟是一种丰富的生命活动,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丰富无比,如果把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体验抽象成一组组准确精制的数字,简化为可能的几个数量,那么语文教育的复杂性和学生状况的丰富性则泯灭其中,尤其是量化下的标准答案,框定了学生思维,禁锢并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违背了语文教育的规律。《课标》提出应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课标》指出:“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只有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加强定性评价,才能使评价客观、公正,对学生真正负责。

5.评价主体由“单一性”到“多元性”

长期以来,教师是评价学生的唯一主体。由于教师的评价常以外部观察与主观测定为依据,且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评价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受教师的经验、水平、评价手段等因素的影响,尤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等内部因素的评价更显出其局限性,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课标》打破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的垄断局面,提出“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这样,把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请到评价的体系中来,让他们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解剖,相互比较、相互批评,真正做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评价。同时,还让家长、社会成员参与评价活动,并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参与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能够克服个人评价的种种局限,发挥群体优势,致使评价逐步走向合理化、科学化。⑧

下一篇:口语教育方面的参考文献有哪些 上一篇:如何制定口语交际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