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分析一下?
一、课堂互动-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分析一下?
首先,明确语言交际是“运用语言或者说以语言为主要交际工具进行的交际”
语言交际分为口语和书面,你的题目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
就是列出几条可行的方案、手段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但是你的题目我觉得有点大,如果把范围缩小,比如说仅仅是“提高口语语言交际能力”或是“提高书面语言交际的能力”这样的话,会更好写一点……
比如,口语方面,可以多进行双向练习,多听讲座什么的;书面可以从写文章这里入手
二、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初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详细论述如下:
1、口头表达能力是口语交际教学的基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系统的口语交际训练来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具体来说,这一任务包括让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能够有条理地进行叙述或描述。
2、交际能力是口语交际教学的核心目标。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并能够运用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肢体语言等非语言因素来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教师还应教授学生如何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场合和目的来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3、初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判断和评价他人的观点和论据,并能够运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进行有理有据的反驳或辩护。
4、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初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这些任务,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好处如下:
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口语交际能力成为了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增强他们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2、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口语交际能力不仅仅是说话的能力,还包括倾听、理解、分析、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能够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学生可以克服胆怯、紧张等情绪问题,增强自信心和勇气,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魅力和才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的讲解和其他同学的思路,更好地与同学合作交流。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判断、评价他人的观点和论据,并能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考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口才交际的类型一般有几种?
口语交际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分为讲、述、谈、说四种。1、 讲
“讲”是正式的口语交际行为。一般是有准备的、有听众的。在讲的过程中一切起承转合都要讲话人自己控制。讲的能力是成篇表达的能力。讲的能力是口语交际能力的最高层次。
2、 述
“述”是陈述、复述。述的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第二个层次。说话人只需把一件事或者一个道理陈述清楚、明白,把必要的信息传达出来。复述是培养陈述能力的有效手段。
3、 谈
“谈”是谈话、对话。是口语交际能力的第三个层次,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层次。因为谈中可以有讲、有述、有说。在谈中,存在着交际双方,且双方不断地变换发话和受话的角色。谈话是一门艺术,交谈着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和谈话场合,调整谈话的话题和交际方式,包括内容、风格、语音语调、仪态等。并时刻琢磨对方的潜台词,即会话含义。
4、 说
“说”是一般的口语表达,是口语交际的第四个层次。说可以是简单的重复,也可以是个人独白。说与讲、述、谈的主要区别是讲、述、谈都是有听话人的,是双向的交际行为;说却不一定非有听众不可。说可以说自己的话,也可以说别人的话;可以说给别人听,也可以说给自己听。
口才交际的类型一般有以下四种:
生活情景对话类 。包括劝说、邀请(捎话)、采访、听弦外之音等。
特定场景演说类 。包括介绍地方特色(特产、风土人情、名胜古迹)、颁奖词、开场白、结束语、串联词等。
专门话题议论类 。包括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提出建议、辩论等。
口语传播类 。包括演讲、播音、主持等。
一般有演讲,外交,发言人,广播员等。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每个人都用到的语言类型有,语言,文字,表情,目光,身体动作等,各种工具也可以交流,在一般的情况下都是语言沟通。
你在社会上跟一列人交际,接触,自然你衡量别人,分类起来不外只有三种:爱说话的,爱听人说话的
四、谁知道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如何拿高分?
初中阶段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的进行交流;(2):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3):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4):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5):在交际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6)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7)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8):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以上规定,结合了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语文学科特点,说明说话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素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有利于提高语文素质。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语文素质的具体反映,说更是传递信息、反馈信息的两个途径。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了,听说写就容易了。”教育家张志公也曾说:“语言首先是口、耳之事,因而,练口,练耳是基础。”又说:“过去,教语言往往忽视口、耳,只注意手、眼,这是砍掉植物的根,而希望它开花的办法,充其量这叫插瓶,也许能开两朵花,然而开不多,也开不久。”说话能力的提高也利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论辩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等诸多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最后,利于培养思维能力。语言是人们信息交谈、思想交流、情感交流的基础和手段。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古人云:“言为心声”,其内涵也包括语言反映人的情操和思维。因此,这是说话能力的训练,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说话的过程也是整个思想的思维过程。
五、培养学生口语能力之对策
1、首先、应提高学生认识,培养参与意识: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认识教育,师生均应该跳出考试办法、成绩评定的圈子,从时代发展和终身需要的大语文范畴认识并思考说话的作用,帮助学生调整心理,培养学生说话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增强学生说话训练的自觉性和提高说话能力的自信心。其次,培养说话习惯:应加强普通话训练。教师应在课堂内严格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朗读与回答问题,课外结合学校“推广普通话”的契机,营造讲普通话的氛围,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思维。还应注意学生说话节奏感,吐字清晰,内容集中,条理清晰,语气停连、手势、语音轻重的技巧,提高表达能力。另外,还应注意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况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模拟情境,是引导学生走向自由独立运用口语技能的有效措施,如谋职自荐、促销演讲、生日祝贺、节日致词、即席演讲、讨论辩论等,学生即可在轻松愉快的参与中,即景生情,畅所欲言,并借此锻炼能力,可练语调、练胆量、练姿态、练大脑的应变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现有教材,加强课堂训练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场所,是以学生为主题,师生共同获得的地方,也是口语训练的主要途径,这一切都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课堂进行,通过学生自己,去学去练,去反复实践,才能获得动作经验。所以,课堂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叶圣陶先生说:“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为学生说话创设环境,提高机会,指导评述,以达到训练目标。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中“听说训练“占一定的比例,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重视音响教材的运用,创设形象的声像情境,营造特色氛围,引发兴趣,使学生在舒畅愉快的课堂上,接受信息,从而产生想说的欲望,可谓事半功倍。
第一, 朗读背诵、打好说话基础:从朗读起步,朗读是把书面的无声语言
转变为口头有声语言的一种表达艺术。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方法。是眼、脑、口、耳的综合活动。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诸多能力,既练发音、练表情、也练胆量、练口才,能借书面的材料培养学生的口头能力,因此,口语交际表达技能训练从朗读起步是符合中学生认知和感受的心理学规律的,注意在朗读中要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简而言之,可表现为三个层次:准确朗读、表情朗读、流畅朗读。
第二,多样复述,培养记忆性和理解性:能读不一定能说,复述指把读或听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转述。即将认知对象消化理解后转化为语言表达出来,它不是单纯机械地认知,而是思维活动的反映,含有对内容的筛选、概括和归纳。可概括为三种类型:详细复述、概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复述形式多样,如不断复述、人物复述等。复述课文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角度转换、人称改变、结构变化、内容扩展(进行口头简述、详述。摘要以及创造性复述)等方法训练;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和再创造,更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应注意复述过程,要把握内容,搞清要求,以组织内部语言。
第三,演讲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现代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性思维的中心是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设想出来的具有多种可能性选择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流散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征。培养发散性思维主要是在学习课文知识点时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向性考虑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多种方案、多种结果。演讲(包括讲故事)就是这种寓教于乐的训练方式。教师可要求学生按教材内容讲或结合教材搜集相关资料讲,或以教材为基点开展延伸性演讲,它给学生锻炼口才,显露才华创造了机会,也使学生在收集信息和聚合信息中发展思维。正如美国著名的演说家卡耐基说::“向一群人作即席演讲,其实不过是在客厅里对朋友即兴讲话的扩大而已。”如练到这一步,学生不就走向自由独立运用口语的境界吗?
第四,课堂讨论,培养论辩能力:有人说两块运动的石子相互撞击后能迸发出火花,众多的石子相互撞击便会产生众多的激烈的连锁反应,也许这就是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用关键性的语言启发学生阐述观点,评论补充别人的意见,如果以四人为一组的单位展开讨论,训练面更广,既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更利于培养学生即席发言讲话的能力。
第五,看说训练,培养想象能力: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像加工改造而造成新得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活动,语文教学中运用教材的科技因素,巧妙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地想象,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支点。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看说训练是融观察、想象、创造、遣词造句能力训练于一体的综合训练。学生可利用课文插图,把当天所见人事及亲身经历场景等,用自己的话讲出来,训练学生叙述事件、描述情景的能力。
第六,口头作文,培养创造能力:口头作文是指用口语形式叙述意见、事情,说明一种事物,阐明一个道理,无文字依托。训练时,要注意与阅读教学及日常交际谈话,即席讲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敏锐洞察力的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规定题目或材料,要求学生思考几分钟,打好腹稿,做到立意明确,条理清楚,培养迅速敏捷的思维能力及整理成文的能力,逐步向开口成文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