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口才基础:何为“口才”

更新:2024-09-26 03:43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0

口才基础:何为“口才”

口才基础:何为“口才”

一、口才及相关概念

1.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是服务于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分为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言语,则是在交际中对全民族共同语的具体使用及其所产生的结果、成品(口头言语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

2.口语交际: 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环境里,为了特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话语内容和方式,以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言语活动。

3 .口才:口语交际的才能。(不等于口头表达能力)

二、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口才,应满足三个条件。

(1)在交际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即能熟练地运用语言技巧,并具有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

(2)在交际中,始终具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和清醒的语境意识。

(3)在交际中,还必须具有较高的领悟能力,即理解和接受能力。

三、口才的特点

1.明确的目的性

口才的发挥,离不开明确的说话意图,即说话目的.。如果目的不明确,就无法把握说话的中心。

2.明显的综合性

(1)口才是敏锐的反应能力、高度的判断能力和机智缜密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共同结晶。

(2)口才是一个人的德、学、才、识的综合体现,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

3.情感表露的直接性

话说得好不好,不仅在于说话者能否准确流畅地表述自己的思想,而且还在于他表述的思想能否为对方所接受,并产生共鸣。故口语表达要直接体现情感。(如演讲、说服、劝慰等)

;

如何巧妙地随机应变?

国外一旅馆老板测试3名男性应试者,问:“假如你无意推开房门,看见女客正在淋浴,而她也看见你了,这时你该怎么办?”

甲答:“说声‘对不起’然后关门退出。”无称呼,虽简洁,但不符合侍者的职业要求,而且也没使双方摆脱窘境。

乙答:“说声‘对不起,小姐’。然后关门退出。”称呼准确但不合适,反而加深了旅客的窘迫感。

丙答:“说声‘对不起,先生’。然后关门退出。”

结果,丙被录用了。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这种随机应变的说话技巧,维护了旅客的体面,异常得体,机智,表现出一个侍者所应该具有的职业素质和应变能力。

巧妙地随机应变有以下6种方法:

1.示错法

示错法是成功说话的技巧之一。人们说话交谈,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差错。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意地念错字,用错词语,却有神奇的功效,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使人的谈吐生辉。当年在美国主办《中西日报》的伍磬昭在一次演讲中谈到袁世凯,他说:“袁世凯生平只做了一件大利大益于中国的事。”听者愕然,急于想知道是何事。他这才回答说这件大利大益于中国的事:“即是他死了——绝对的死了,很合时宜的死了。”很合适宜的死了,这一妙语,使在座的人都会意地笑了。

2.谐音法

说话时巧用谐音法,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取得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谐音法的运用大致有几种形式:

(1)谐音表态

利用交谈语言中某个字的谐音关系,可委婉地表明自己对某件事的态度。

清人郑板桥在潍县做县令时,逮捕了一个绰号“地头蛇”的恶棍。恶棍的伯父和舅舅因为与郑板桥是同科进士,便带着酒菜连夜登门求情。在酒席上,进士提出要行个酒令,并拿起一个刻有“清”官的骨牌,一字一板地吟道:“有水念作清,元水也念青,无水添心便念精。”郑板桥更正道:“兄弟差矣,无水添心当念情。”进士听了大喜。郑板桥猛然感到中了计,紧接着大声说道:“酒精换心方讲情,此处自古当讲清。老郑身为七品令,不认酒精但认清。”那两人见状,只好告辞。这里,这位进士巧用谐音求情,而郑板桥却妙用谐音变化,表明了为官一身清、决不徇私的态度。

(2)谐音转换

这是指用关键字的谐音转换成另一个意义的词语,用新的语义掩盖原来的语义。

1772年,乾隆皇帝为安排谁来主持编纂《四库全书》而犯愁。大学士刘统勋向他推荐了远在新疆的纪晓岚。于是,乾隆连下三道圣旨,召纪晓岚到京。第二天上朝,乾隆叫过纪晓岚说:“纪爱卿,朕欲与你戏对一联,不知你这几年在新疆这联对功夫是否有长进?”纪晓岚明白皇上又在找借口考他,便说:“臣遵旨。”

“好!朕说‘两碟豆’。”乾隆开口了。

“我说‘一瓯油’。”纪晓岚紧紧跟上。,

“朕说‘林间两蝶斗’。”乾隆利用谐音偷换了概念。

“我说‘水上一鸥游’。”纪晓岚如法炮制。

“人云‘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乾隆又抛出一个话题。

纪晓岚立即识破乾隆的企图,略一思索,接口便说:“我说‘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

乾隆一听,呵呵大笑,立即授予纪晓岚《四库全书》总纂官。

(3)谐音讽刺

运用谐音法,可对不便明说的丑恶现象和人物进行讽刺嘲弄。宋朝时有个人喜欢咬文嚼字,动不动还吟诗作赋。后来他听说欧阳修以诗文著名,心中很不服气,就想去看个究竟。走到半路上,他看见一棵死树,诗兴大发,吟了两句:“门前一古树,两股大枝桠。”想再吟下去,却想不出词儿来了。正巧,欧阳修从后边来了,就替他续了两句:“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这人回头一看,见是个老头,就说:“老伙计,想不到你也会做诗,那我们一起去拜访一下欧阳修,看他有多大能耐。”于是他们便一同上了路,在一条河堤边正好有一群鸭子跳进水里,那人便吟道:“一群好鸭婆,一同跳下河。”欧阳修听了,便又续了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后来他们一同渡河,这人在舱里又做起诗来:“两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便又帮他续上了两句:“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4)谐音还击

运用谐音法,可以对某些不恭的言行给以巧妙还击。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记恨李白之才,总是想奚落他一番。传说某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猿截木山中,观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整。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顿,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5)【问题】谐音批评?

在特殊情况下,不愿明言指责,运用谐音法可达到委婉批评的效果。蒋子龙的小说《人事厂长》中,对于“评奖”,有这么几句顺口溜:“评奖评奖,无人开腔;评奖评奖,越评越僵;评奖评奖,轮流坐庄;评奖评奖,变成平奖。”最后一句中的“评奖”与“平奖”是谐音,作者之所以这么用,以显示评奖搞得不合理,搞成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了。这两个谐音的词语用得巧妙极了。

(6)谐音劝导

生活中总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纠纷、不愉快的事,如果用谐音法就能和谐人际关系。

某山村住着一户姓黄的人家,黄老伯十分迷信,把一时出现的困难都归结到风水不好,常常埋怨道:“我东邻姓陈,西舍姓陈,我家怎经得住‘沉沉’的东西左右夹击呀!”于是,他想把别人轰走,借故经常跟邻居闹矛盾和冲突。后来实在轰不走,就骂骂咧咧想自己搬走。许多人相劝都无济于事,幸好有位巧嘴的农妇才把他劝住。那农妇是这么劝他的:“你老别怪侄媳妇多嘴——你咋傻了呢?要是我呀,杀头也不挪开这福窝儿!”一句话,说得老汉愣了。那妇女接着说:“你说东邻是陈,西邻也是陈,你可知道他们是什么‘陈’呀?”老汉一时答不上。“我说啊,那是文臣武将的‘臣”你老左有文‘臣”右有武‘臣”保护着你这个‘黄’(皇)帝。只要你大人有大量,好日子还在后头呢,放心过吧!”老伯听她一解释,心里乐开了花,就高兴地接受了她的意见。

3.点化法

宋代《过庭录》记载:滑稽才子孙山和一个同乡的儿子一起去考举人,孙山考中了最末一名。孙山回家以后,这个同乡就问孙山,他的儿子考中了没有,孙山不直截了当地回答,而是仿照欧阳修的词《踏莎行》中“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句子,念了这样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说:“你的儿子没有考中。”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榜上无名说为“名落孙山”。

在这里,孙山的回答就使用了“点化”这种修辞方法,他把欧阳修词中的句子巧妙地加以改造,委婉而风趣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所谓点化法,就是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对别人的话或诗词句子、格言谚语、寓言典故等进行加工改造,从而翻出新意,为己所用。在口语交际中,点化法是一种运用广泛的艺术效果。在实际运用中点化法主要有以下4种表达方式:

(1)触类旁通

这种方式是指改变原话的逻辑形式,而进行类推式的仿拟。例如,毛主席在谈到有些同志为评级而哭鼻子时,点化了旧小说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评级时”,善意地讽刺了那种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同志。再如,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谈到培养口才必须以渊博的学识为基础时,这样说道:“诗圣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要培养口才也应读书,读好书。同样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开口如悬河’。”老师对杜甫的诗句进行了触类旁通的类推仿拟,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2)反意而用

此法即是对原话反其意而用之,翻出新意,使表达的思想更深刻隽永。例如,大学女生周怡在《要事业,也要生活》的演讲中,以饱满的激情阐述了女大学生要有志气,有能力,既要事业,又要生活。演讲的最后一句话是:“同伴们,我们走自己的路;弱者,你的名字不叫女人!”最末一句话正是点化了莎士比亚《哈姆莱特》中的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叫女人。”周怡在这里反其意而用之,反映出新时代的女性敢于向传统习惯势力挑战,具有昂扬奋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从语言表达上来看也显得简洁有力,警策动人,同时又富有情趣。

(3)【问题】点石成金?

此法适用于论辩中把论敌奚落自己的话,巧妙地加以改造,然后拿去回敬对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例如:周总理在南京与国民党反动派谈判,没几个回合,就把敌人的谬论驳得体无完肤。国民党代表恼羞成怒,声嘶力竭地说什么同共产党代表论战是“对牛弹琴”。周总理淡淡一笑,慢条斯理地接过话头,说道:“对……一牛弹琴。”他在“对”字后面做了很大的停顿,这样就把敌人的叫嚣比喻为“牛弹琴”。周总理略施小技,点石成金,敌为我用,以毒攻毒,堪称绝妙反讥。

(4)推陈出新

有时对某些已经陈旧的寓言典故进行加工改造,挖掘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意,化腐朽为神奇,推陈出新,可以使谈话别开生面。例如,1958年1月上旬,毛主席在杭州同上海的几位学者深夜长谈,当谈到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时,毛主席不禁幽默地说:“登徒子娶了一个丑媳妇,但是登徒子始终对她忠贞不二,他是模范地遵守‘婚姻法’的,宋玉却说他好色,宋玉用的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在这里,毛主席为登徒子翻了案,指出登徒子对爱情的态度,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学习的,使这个陈腐的寓言故事具有了新意,也使谈话妙趣横生。

总之,在说话时妙用点化法,可以使谈吐更新颖隽永,文雅风趣,辞锋犀利深刻。它可以像神话传说中吕洞宾的“点金术”一样,增添说话的艺术魅力。

4.颠倒法

颠倒词序法可以增强语意,使交谈语言更加深刻。颠倒词序,可以改变语意,使交谈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几遭挫折,连连失败。他打算请求皇上增援军队,于是就草拟了奏章,作为面奏时的“腹稿”,其中讲到战绩时,不得不承认“屡战屡败”。一位师爷看了这个奏章后,觉得不妥,他在“屡战屡败”前苦思良久,猝然灵机一动,将“战”与“败”两字调换一下位置,这样“屡战屡败”变成“屡败屡战”,从而使这句话的意思起了实质性的变化。“屡战屡败”表现为无能;“屡败屡战”却表现为无限英勇。次日,皇上听了曾国藩面奏“臣屡败屡战”一语后,果然龙颜大悦,认为他在失败面前斗志不灭、百折不挠,从此他福星高照,形象大好,连连受到皇上恩泽。

实践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采用颠倒词序的方法,能更好地表达人们所要表达的内容。萧伯纳访问上海时有这样一个趣闻,上海那几天天气一直十分阴晦,林语堂先生陪着萧伯纳在花园里散步时,天气开晴了,清凉的阳光照在他们身上,林语堂先生说:“萧先生,您福气真大,可以在上海看见太阳。”萧伯纳却说:“不,是太阳的福气,可以在上海看见萧伯纳。”

5.牵连法

顺势牵连也是一种应变方法。山东蓬莱一位导游员为8位日本客人导游,当讲完“八仙过海”的故事后,一位日本客人问:“八仙过海漂到哪里去了?”这是一个难题,没有人考证过。导游一见眼前的8位日本客人,突然灵机一动,答道:“我想,为发展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八仙过海东渡到日本去了吧!”日本客人一听,高兴得笑起来。导游的回答巧妙地把眼前的情景、巧合的数字(八仙过海,8位客人)顺着客人的问话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自然地连了起来。

顺势牵连的应急艺术,确能有效地使人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但是,必须注意,“牵”得要自然,“连”得要巧妙,不能牵强附会,否则会弄巧成拙。

6.诱问法

诱问,是为了紧紧吸引对方思考自己的问题,诱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或引出对方藏而不露的观点,而故意向对方提问的一种问话技巧。孟子在批评齐宣王不会治理国家时,就采用了诱问的技巧。孟子见到齐宣王,谈话间提出3个问题:“假如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呢?”齐宣王答道:“那就与他绝交吧。”孟子又问:“若是一位身任士师的长官,不能好好地管理他的部下,那该怎么办呢?”“那就把他撤职了吧。”孟子再问:“那么,假如是一位国君,不能好好地治理国家,那又该怎么办呢?”这一问,问得齐宣王不好回答,只好支支吾吾,闲扯些其他事来摆脱窘境。

孟子说话技巧之高超在于,他不是先提第三个问题,而是先设两个问题,以前两问作为铺垫,诱导齐宣王做出肯定的回答,最后提出应该怎样处置不会管理国家的君主。齐宣王引火烧身,苦于应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如果齐宣王对第三个问题做否定的回答,那么实际上是对自己前面肯定回答的否定,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所以,诱问是一种锐利的武器,运用得妙,能紧紧牵住对方的“鼻子”,使其就范。

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设计 上一篇:关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_如何培养学生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