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换一个节气我就头两天不舒服呢?
古人云: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人体也是随着这个规律进行的。
所以,人的起居应遵守这个法则。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四季二十四节气和人体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 我国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里有一篇专门讨论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精神活动的影响,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对于此篇,《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
著名医学家吴鹤皋也说:“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所以篇名叫“四气调神”。
这里的“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
四时气候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精神活动,则是人体内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问取得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2)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气血活动 我国中医认为,外界气候变化对人体气血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如《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里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意思是说,在天热时则气血畅通易行,天寒时则气血凝滞沉涩。
《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里还说:四时的脉象,春脉浮而滑利,好像鱼儿游在水波之中;夏脉则在皮肤之上,脉象盛满如同万物茂盛繁荣;秋脉则在皮肤之下,好像蜇虫将要伏藏的样子;冬脉则沉伏在骨,犹如蛰虫藏伏得很固密,又如冬季人们避寒深居室内。
以上充分说明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对人体气血经脉的影响是显著的。
若气候的变化超出了人体适应的范围,则会使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
如《黄帝内经》里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这里的泣而不行,就是寒邪侵袭于脉外,使血脉流行不畅;若寒邪侵入脉中,则血病影响及气,脉气不能畅通,就要突然发生疼痛。
(3)四季二十四节气与人体的互脏活动密切相关 在《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里曾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的问题,即五脏和自然界四时阴阳相应,各有影响。
在《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里则具体地说:“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秋气;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此外在《黄帝经》里还有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的明文记载。
事实上,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就拿夏季来说,夏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尤其是室外活动特别多,而且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特别炎热,故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
这样,就使得体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环加快,汗出亦多。
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损害。
由此可见,中医提出“心主夏”的观点是正确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古代,对一年季节的划分,一向有四季和五季两种方法,因人体有五脏,故常用五脏与五季相配合来说明人体五脏的季节变化。
(4)四季二十四节气影响人体的水液代谢 关于这一点,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过论述,如《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篇里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水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意思是说,在春夏之季,气血容易趋向于表,表现为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而秋冬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以维持和调节人与自然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