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
五行在中医养生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
五行在中医养生中作用:
调节脏腑,平衡阴阳:通过脏腑反射区刺激,使紊乱失衡状态脏腑器官功能恢复正常。
提高人体免疾力:可促进人体正常免疫细胞的生长发育和提高其活性,促进免疫细胞对细菌的过滤及吞噬作用。
五行养生是把自然界和人类各个层面的物质都用五行来区分,五行养生就是把人体最重要的脏器分为五脏,然后归五行属性五行为木火土金水。五脏为肝心脾肺肾,把五脏的功能和五行的功能结合起来,再结合四季,就是五行养生的内容。
中医学根据五行之特性,用以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故肾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小人物大生活】中医与阴阳五行
我朋友最近病了,她去看中医。头疼医疼,脚疼医脚。她说这个中医不可信。我说为什么,她说从书本上看到过。
中医是我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
中医认为天地之气是生命的本源,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认识。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讲究五行生克,在其养生理论中也有顺其自然之说,这些都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一脉相承。
中国传统文化是与西方文化不同类型的文化模式,在这种文化中产生的医学医术跟西方的医学医术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医学和医术来衡量中国的医学医术。
中医最重要的经典《黄帝内经》中也讲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认为人禀受了天地之气而生,应该按照四时运行的规律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一些譬如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但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整体文化,包括中医在内,都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之气。天地之元气是生命的本源。
中医常常讲先天,后天。人在出生之前,是秉承天地之气而孕育,这时的气对于这个人来讲就是先天之气;生下来之后,又无时无刻不在呼吸,这就是后天之气。人有先天之气跟后天之气,而后天之气又在不断的补充先天之气。中医认为生命就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结合。气盛,生命就旺盛;气衰,生命就衰竭。如果气尽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死了。
所以,“气”可以说是中医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
气分阴阳。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最根本的因素,如果阴阳失调的话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阴阳理论是中医最根本的理论。那么中医又是怎样运用它的呢?
《黄帝内经》是汉代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理论全面确立的标志。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做《素问》,一部分叫做《灵枢》。
《素问》主要从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说明人的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灵枢》则提出经络学说,成为以后针灸治疗的依据。
《素问》认为,人身的阴阳跟天地的阴阳是完全一致的。它用阴阳来分析人生理上各种各样的问题。
首先拿阴阳的理论来归纳人体脏腑组织的属性,把人的内脏分为脏和腑两部分,脏就是指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腑是指六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六个部位。
五脏是阴,六腑是阳。五脏跟六腑是阴阳配合的,可以用阴阳来分析人的病理变化。比如说阴太盛的话,阳就要病了;阳太盛的话,阴就要病了。阳盛表现为一种热,阴盛表现为一种寒。
用阴阳理论来诊断病症的属性,看是属于寒症还是热症。诊断了病症以后就要进行治疗,治疗也要先分清阴阳,以确定治疗的方向。如果是寒症,当然就要用热来加以补充。寒就是阴寒,阴寒就用阳补。如果是热症,就要用阴来补。总之,阳病要治阴,阴病要治阳。
中医的治病原则,就是要维持阴阳的平衡。要维持阴阳的平衡,首先就要辨明阴阳的消长,看什么原因造成了阳的过剩。或者反过来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阴的过剩。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平衡就是适度,不过也没有不及,我们吃东西吃得太饱了就会有问题;吃得不够,也会有问题,不管是过饱也好,饥饿也好,都会使身体不适。因此,中医认为一切疾病都来源于阴阳的失衡。
有人说中医不科学,但它的理论基础却是最科学的——符合现代辩证法的原则。
一个人的身体由于内伤和外感,阴阳也就不断地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有些外感是无法避免的,比如气候的变化,所以我们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也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从而取得一个相对的平衡,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素问》里谈到上古之人的长寿秘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中医里面还有一个最基础的理论,就是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也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非常有特色的理论,就是把天地万物归纳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认为这五大类物质之间有一种相生相克的关系。
它们之间是“比相生,间相克”的关系,即相邻的相生,相隔的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相生。而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金克木,水克火,这是相克。
在五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面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循环的关系,肝制约脾,脾滋生肺,肺又制约肝。
比如一个人肺有病,医生不一定直接治肺,如果能把脾胃调好,肺病自然也会好。
中医非常注意脾胃,脾胃虚弱可以说是万病之根,万病都来源于脾胃。之所以提出饮食有节,就是因为饮食直接影响到脾胃的健康与否。
比如说在五行关系中,肝是木,心是火,木生火,所以称肝是母,心是子。如果一个人的心火非常之盛,就有可能是肝不好,所以才造成心火旺盛,这种关系叫做母病及子。
这个时候,看心火旺盛该治什么,不是治心,是治肝。这就是五行的具体运用。
反过来的情况就是子病及母,比如说,脾和肺的关系,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因此脾是母,肺是子。当肺气非常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影响脾的功能,那么按照关系来讲,这就是子病累及母。
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来讲,是一个整体,其五脏六肺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可以说是一种非常整体的辩证思维。
中国古代讲“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中医的中也就体现在治人上,而不是单纯的治病。也就是说中医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治的,而仅仅不是局部的病。
如果我们稍微懂一些中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话,我们去看中医的时候就知道。头疼医疼脚疼医脚是行不通的。
因此我们似乎就明白,为什么中医越老越值钱。因为一位医术高明的中医,他必须懂中国的传统文化,懂中国的阴阳相生,五行生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