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可以达到阴阳平衡之说吗?
一、养生可以达到阴阳平衡之说吗?
很难达到完全的阴阳平衡,但是通过养生可以尽可能地达到;根据中医理论,运用调神、导引、四时调摄、食养、药养等方法的中国传统保健方法为养生,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这个理解不能是静态的,经常参加一些有氧运动对达到阴阳平衡效果非常显著。
二、养生怎样追求动态平衡?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内环境包括人体脏器的功能状态、精神心理状态等;外环境包括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地域、气候)、社会环境等。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和功能性的疾病。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脏腑的动态平衡,认为达到平衡才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之目的,所以养生追求的是平衡或者说是和谐。
①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学里最重要的概念。所谓阳,一般是指活动的、上升的、机能亢进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所谓阴,一般是指沉静的、下降的、机能衰减的,或属于器质方面的。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所谓协调阴阳,就是要使阴阳平衡、稳定,一是指机体自身各部分间的正常生理功能的动态平衡;二是指机体功能与自然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相对平衡。关于这一点,《黄帝内经》里早就指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意思是说,只有阴阳和平固秘,精神才能活而不乱,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也就竭绝了。这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高度概括,说明调和阴阳在保持人体健康、防止疾病的发生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祛病的前提,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
②气血平衡。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化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保证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以期平衡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③脏腑平衡。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是以五脏为主体,是脏腑功能的综合反映,养生就要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素问·灵兰秘典论》)就是说若人体五脏六腑在心的统率下,彼此相互配合使用,就能寿命久长。可见,养生必须保持人体所有的脏腑(尤其是心、肝、脾、肺、肾)功能活动正常。要保持人体脏腑功能的健全且活动正常,一是要保持五脏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二是要使五脏藏、六腑泻,三是要及时运用中医五行学说的规律纠正脏腑的偏盛偏衰。
三、怎样才能更好的养生呢?
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养生的理论均从维持人的正常状态出发,把减少消耗、加强再生、保持顺畅、维持稳定作为重要的着眼环节,主要强调如下几点。
调和阴阳
《内经》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调和阴阳则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得保健康。调和之道,须顺时以养阳,调味以养阴,使阳气固密、阴气静守,达到内实外密、健康有寿。
流通气血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伴,贯通周身,熏濡百节,流通则生机正常,滞塞则淤结病生。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形体动作促进气血流行,即华佗授弟子五禽戏时所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劳动则气血周流,此即流水不腐的道理。二是以意念来导引气的运行,气行则血行,身体虽或动或止,但气血之流通、[[经络]]之舒畅始终得以保证,此即气功吐纳之术。二者均是通过气血流通而养生。
培补精气
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于父母,藏于肾,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后天之精由生化而来,亦藏于肾。故精乃阴气之本源,精盛则本壮,气化之源旺,故生气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动无不消耗阴精,故而用药食培补精气,补精以滋源,补气以助化精。延年之药食虽多,而不外乎培补先后天精气之大要。
节欲保精
七情六欲人所不免,多欲则伤精,故须节欲以安精神;房室有节以保肾精,使精常满盛,而体健寿延。
养生的基本原则: 一、适应自然规律
二、重视精神调养 三、房事有节 四、注意形体锻炼五、谨和五味
方法: 调神养生 吐纳养生 导引养生 食饵养生
保精养生 环境养生 四季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