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业余时间学习中医养生?
一、如何在业余时间学习中医养生?
中医讲顺势,不是每件事情只要努力就能做好,努力不是盲目的,是定向的,每个人都应该顺应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去入门,这样学起来会相对容易一些。
而如果没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只会陷入更多的失败。
也就是说,找到属于自己的进修门径很关键。在确定正确的门径之后,不断努力不断实践,迟早会有所突破。
而为了找到自己的学习路径,首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要知道你学习中医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是想了解一些健康常识,懂得一点养生保健的方法,那看一看中医科普养生类的文章,基本就够用了。按着大自然的发展规律,生长化收藏,天热减被,天冷加衣。
如果你是对中医文化感兴趣,可以看看相关的文化书籍或者纪录片。
如果你是想系统地学习中医,甚至想要考取执业证书,行医治病救人,那就需要好好分析规划,准备好走完一段并不太容易的路。
一般来说,中医院校的教材从先到后分别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黄帝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
不过这一套学下来,要花的时间比较长,如果没有老师带着,一个人学下来也嫌枯燥和吃力。
很多人都是网络中医爱好者,有的是自己生病或者家人生病,找医生无效而返,最后自己摸索,碰上什么就学什么,逮着什么学什么,跟什么有缘分就学什么,从而走上了中医之路。
这可以说是,找到自己喜欢的,自己感兴趣的,通过这个缘起,找到自己和中医和生命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法门。
这样好不好呢?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很好的,顺势而为,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来学习,进步一般会相对陌生的领域快。同时,以解决自己身体不适的需求作导向,解决问题的心够迫切,学习的动力足,学起来也快。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什么都无所谓喜欢不喜欢,看了很多个老师,很多门课程,最后都兴趣乏乏,一部分可能是他还没有遇上属于自己的那道中医大门,而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兴趣并不是真的没有兴趣,只是怕学不精、做不好。
1.从中医学院的教材入手
一般来说,中医院校的教材从先到后分别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黄帝内经选读》、《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
不过这一套学下来,要花的时间比较长,如果没有老师带着,一个人学下来也嫌枯燥和吃力。
2.久病成良医,自学走上了中医之路
很多人都是网络中医爱好者,有的是自己生病或者家人生病,找医生无效而返,最后自己摸索,碰上什么就学什么,逮着什么学什么,跟什么有缘分就学什么,从而走上了中医之路。
3.学习中医经典
现在越来越多人提到这样一个观点:要振兴中医,必须回到经典上来。
可以说,如果读通了中医任一经典(现多认为中医四大经典包括《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就相当于练武时打通人体的任督二脉,内力更胜一层,武功也大有长进。
经济学上有个「二八法则」,我们要用80%的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能起关键作用的占20%的事情,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想要学好中医,就要集中火力钻研中医经典。而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伤寒论》
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查相关的养生知识,比如说头痛,那就去查阅相关资料,什么东西会导致头痛,怎么利用中医知识可以治疗自己的这个头痛。长此以往,不仅应用到自身,还能让自己记忆深刻
养生其实挺简单的,黄帝内经第一章你把它背熟了就懂得养生了,什么都不用看。概括是一句话: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发布于 21:58
建议可以从中医基础开始,如皇帝内经开始。都有很多课程可以跟学,先形成一个整体观念,不被西医类的影响,才可以更好的学习中医。
二、养生科学方式
中医养生主要是阴阳平衡,具体在日常生活中养生应该是顺应自然,按自然规律去安排起居的日常生活,做适当的运动锻炼,使其达到扶正固本,保养真气。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改掉不良的坏习惯,这样就能生活的更健康。
三、结合中医养生理论,方法与现代生活方式谈谈日常生活应怎样养生
上士养心,中士养生,下士养身
<黄帝内经>云: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更具体点就是子时前要睡觉,饮食要清淡,规律.心态好
四、健康生活方式安排
一日三餐不吃零食生命首先在于营养。营养是健康之本,没有营养就没有健康,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就会疾病丛生。生病时不仅要吃药,而且要加强营养,病再重,只要吃得下,就有希望;病再轻,吃不下,就麻烦了。健康膳食十则 1.每人每天一瓶奶。 2.每人每天一只蛋。 3.每周餐桌上至少有一顿海鱼。 4.增加豆与豆制品摄入量。 5.鸡肉、鸭肉代替猪肉。 6.每人每天最好吃500克蔬菜。 7.菌菇类食品要纳入膳食结构。 8.淡些,淡些,再淡些。 9.控制高糖、高脂饮食。 10.饭要吃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