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1.什么是家庭教育?

更新:2023-12-21 12:24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0

一、1.什么是家庭教育?

过去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而按照现代观念,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在广义上这样定义家庭教育,指具有增进家人关系与家庭功能之各种教育活动,其范围如下:(一)亲职教育(二)子职教育(三)两性教育(四)婚姻教育(五)伦理教育(六)家庭资源与管理教育(七)其他家庭教育事项。

教育内容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21世纪青少年应该具备的“四个学会”来组织的,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

在我国比较流行的家庭教育定义是三道教育,由赵雨林学者于2008年提出,即为生之道,为人之道,为学之道。简称为“3M”。即:

“为生之道”以生命健康为核心,由生理保健(健)、心理健康(乐)、安全适应(安)等三大方面组成;

“为人之道”以生命价值为核心,由生命角色(本)、人格人生(志)、处世修养(交)等三大方面组成;

“为学之道”以生命智慧为核心,由学习品质(学)、综合素养(素)、自主专长(特)等三大方面组成。

扩展资料:

家庭教育原则

1、平等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与父母平等的争辩,不仅是互爱的一促体现,而且能够帮助孩子树立信心,明辨是非,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角度上看待。

2、尊重原则

尊重是相互的;家长尊重孩子,孩子才会尊重家长。

3、交流原则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物质,也有精神、情感的需要。家长忽略孩子的精神、情感需求,孩子和家长就没话说。长期下去,儿女和家长相处会变得越来越尴尬。

4、自由原则

很多家长把孩子管得很严,却往往吃力不讨好,甚至引起悲剧。应相信孩子的能力,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5、统一原则

家庭教育要和学校统一,否则孩子无所适从。

6、榜样原则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做好表率。

7、信任原则

谎言是从不信任中来的。如果你从孩子小时就很信任他(她),孩子就没有说谎的必要。

8、宽容原则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家长应该宽容地对待,做好引导工作

9、鼓励原则

许多家长有个坏习惯,不懂得鼓励,在孩子取得成绩的时候,可能是随意的一两句话带过了。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多鼓励孩子。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家庭教育

二、八下政治家庭的功能

课本上好像有吧,而且好像是六条

三、婚姻家庭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包括以下哪些

法律是调整行为规范的准则,所以,婚姻法对婚姻家庭的社会功能,只会增加,不会减少。

四、《家庭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作文怎么写

一、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心理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气氛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常常是烦恼不安、性情暴躁、言语粗鲁,对长辈缺少孝敬甚至虐待。

对于还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赖父母的儿童来讲,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情绪紧张。孩子长期处在这种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1)严厉管教论。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往往要求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信奉“棒头底下出孝子”、

“不打不成器”等传统观念。其实,长期处在父母高压政策下的孩子易形成幼稚、依赖、神经质的心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差,有些幼儿可能变得更加依赖无

主,有些则可能变得更加反抗、暴烈。(2)自然成熟论。持这种观点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放任自流概不过问的教养态度。这种忽略型家庭中儿童就会因为得不到关

心、得不到父爱与母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形成富于攻击、冷酷、自我甚至放荡的不良品质,常常会有情绪不安、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的心

态。

3、家庭情感沟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感沟通是家庭心理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良的沟通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不利。

(1)

指责埋怨型沟通。指责埋怨型沟通使家庭问题往往在相互指责和埋怨中不了了之,问题最终并未真正解决。家庭未了结事件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沉闷或紧张甚至危机

四伏。这是一种很具破坏功能的家庭沟通模式,被指责者要不逆来顺受,要不逆反、攻击性强。(2)迁就讨好型沟通。迁就讨好型沟通的家庭,缺乏一种家庭成员

之间真挚的爱,而且会养成一些依赖而又固执、软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点。孩子在这种迁就讨好型沟通模式中,更容易形成的是任性,只要父母迁就自己,自己

却很少迁就父母。(3)唠叨罗嗦型沟通。唠叨罗嗦型沟通主要表现在母亲以及一些过于琐碎的父亲身上。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父母不太关心别人真正的情感,自己

被许多意义不大的琐事缠绕,给孩子最大的感觉是唠叨、烦人。这种沟而不通的表现是表面上双方都在说话,而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但信息根本没有交流,反而会

造成孩子出现逆反和抵触的心理。

二、改善家庭环境的途径,创设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

1、建立恰当的父母角色,形成和谐的夫妻关系。

2、

建立和睦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了解。

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这种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

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

3、注重亲子沟通态度与行为方式。父母要多以鼓励、理解、尊重的方式与子女谈心,即使惩罚也要富于情感性,要伴随合理的解释。

4、建立父母--子女互相学习的家庭环境。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生活充满热爱,个性品质健康向上,思想感情积极热情,观念信仰正确得体,风俗习惯有趣活跃,便会使孩子生活在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之中,造就孩子的良好个性。

下一篇:我们应掌握哪些交往的艺术和技巧? 上一篇:儿女与父母们的心灵沟通会有几种方式可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