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特殊孩子的交往能力
孤独症儿童能够学会交往吗?学会交往是实现社会生活自理、社会生活自立的必备条件。 一、交往、适应与生存 人际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发展障碍的核心体现,是对孤独症儿童生存能力的最为本质的影响。语言障碍、情绪障碍、动机障碍、行为障碍、自我意识障碍,最后集中体现为孤独症儿童的交往障碍。换句话说,训练孩子学会交往,克服其交往障碍,需要从语言、行为、动机、情绪、自我意识等方面的训练人手,而所有这些训练,最终目标是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以人际交往能力,或者说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作为最终指标,来衡量康复训练的效果。社会生活自理、社会生活自立这两种水平的康复目标,分别反映了孤独症儿童对社会适应的不同程度。交往能力的提高,可以最直接、有效地提高适应能力。适者生存,这是生物界,也是人类社会铁的定律。 当然, 人类之所以文明, 就在于我们能够对有各种特殊需要、难以融入社会的 “不适应者” 给予特别的关照, 使他们具有同样的生存机会。同时,人类的文明还表现在人们能主动地创造条件, 促进 “适应障碍者’’ 战胜障碍, 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令体的主动适应性。 对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的意义就在于此。人生活在与别人的中,建立和别人的过程就是交往。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场合,通过语言媒介实现的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实现交往有几个要素:主体、客体、目的、媒介、场合、内容、规则。人际交往能力的本质就是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就是在交往情景中对这几个要素的统合能力。 显而易见,孤独症儿童学会人际交往,需要下列几个基本条件: 第一,,孩子需要有交往的动机,需要理解交往的意义,有交往的兴趣,在交往中得到过积极的强化,这是最重要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交往,或者孩子不需要交往就可以满足自己的所有需要,交往的结果从来没有给过孩子强化作用,孩子从来没有从交往中获得过愉快体验,那么交往动机就难以形成。 第二:孩子必须具有社会认知能力,能够理解交往规则。 第三,孩子有自我认知,知道“我”和别人的关系。孩子还要能够摆脱自我中心,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 第四,孩子能够使用交往工具一语言进行沟通。 第五,孩子有控制能力,能一定程度地实现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上述任何一个条件的缺少,都会影响人际交往。我们的愿望是让孩子学会交往,那么我们就必须弄清楚,孩子学会交往,他必须学会什么呢?下列问题我们考虑过吗? 第一,我们怎样激发孤独症儿童的交往动机呢?怎样让孩子理解交往的意义呢? 第二: 我们怎样让孩子理解交往规则呢? 第三,我们怎么让孩子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呢?怎么让孩子理解交往对象和自己的关系呢? 第四,孩子说什么,怎么说,才能实现交往目的呢? 第五,怎么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的能力呢?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些问题。 诱发交往动机:骄阳似火,孩子在路上行走,焦渴使他产生了喝水的需要。怎么才能得到水呢?去商店可以到水。这就是喝水的需要诱发水的动机。 理解交往规则:水需要付钱,因为水是别人的,得到别人的东西需要 交换,没有钱就不能到别人的水。这是规则。 站在对方角度思考:如果“我”不说话,别人是不能知道“我”要水的,“我”需要让对方知道“我”的要求。 使用语言:说出“我”的要求。 控制和调节:水的人很多,需要等待,不能着急发脾气,不能有环境不允许的行为,否则,有可能得不到“我”要的水。 二、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 一个妈妈说:“我陪读了好多年,用了很长时间,花了很大精力教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做游戏,但是,她始终还是不感兴趣,还是不会交往。我错了吗?” 另一个妈妈说:“我教孩子打,拿起我就连续不断问他:“你乖不乖?妈妈很想你,你想我吗?”可是他往往没听完就走了。好多年都没有进步。我怎么教会孩子打呢?” 我们都知道要训练孩子交往,但是,这样的训练为什么不成功?问题出在哪里? 交往分为实用往(工具性、功能性、功利性)和情感往,两种交往有以下不同。 第一,交往动机不同。从人的需要来看,一个人到底需要别人的什么呢?一是功利性需要,别人可以用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物质需要;二是非功利性需要,别人可以满足自己的情感性需要、心理性需要。满足第一种需要是通过别人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动因是生物性需要;满足第二种需要是通过别人实现自己的精神愉快,动因是社会性需要。 第二,交往目的不同,重要性也不同。就所有人而言,实用往是满足低级需要,是最重要的;情感交流是高级需要,是第二位的。孤独症儿童严重缺乏高级精神需要,情感往对他们来说明显地动力不足。 第三,两种交往的特点不同,交往过程也不同。实用往是把别人当成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和手段,从目的到内容、到过程、到结果,都是物质性的、有形的、可以看得见的、显性的。实用往过程可以程序化,是能够事先预知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因而是比较容易学习的。实用往的稳定性表现在场合、对象、规则、目的、程序、手段等方面,其交往的客观条件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并且是可重复的。情感交流,它的过程重在体验性,重在精神性分享;情感交流的目的往往是隐性的,其结果也经常是无形的。情感交往虽然有规律,但是是非程序化的,不稳定的,没有固定的公式,需要靠人的感觉和经验处理,可变性因素很多;情感交往不会自然发生,需要交往双方经过主观努力才可以实现,因而,情感交往学习起来是相当困难的。 第四,交往的对象不同,对程序的依赖程度不同。实用往角色是固定不变的,承担角色的人是可以互相取代的。这一因素的变化不会影响交往的进行。实用往的程序是固定的,需要双方按照规则去做,对规则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情感往对象往往是特定的,这一个不是那一个,不能任意取代,与不同对象之间共享的东西是不同的,乐趣也是不同的。情感往没有固定的程序,没有固定的规则,交往时双方需要不断地评估、揣摩对方的心理感受,根据观察来判断对方和自己的程度,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理与行为。 第五,对情感的依赖程度不同,检验的标准也不同。实用往也有感情沟通,但是感情不是达成交往的必要因素,双方都可以忽略对方的感情。情感交往则相反,它是高度依赖感情的交往,是否继续交往下去,以双方的感情获得为参照标准,双方的共同经验越多,共同体验越多,共同语言越多,继续交往的可能性就越大,否则交往就会终止。 实用往以是否实现目的来检验交往的成败,而情感往是以是否获得乐趣来检验交往的成败。 三、找到交往的突破点从重要性、实用性的角度看,实用往最重要,孤独症孩子必须要学习。从可能性的角度看,实用往容易学习,孤独症孩子可以学会;情感往不容易学习,大多数孩子不能学会。 实用往的学习重在外塑,情感往的学习重在内省。外塑,外力的帮助作用很关键;而内省主要靠孩子自己的理解、感悟,外力辅助作用的局限性很大。因此,应该让孩子先学会工具往,其次学习情感往:训练重点放在工具往方面。 实用往是孩子生存所必需的, 并且相对容易成功,能给孩子自信心。 从成年孤独症患者的情况看, 他们在实用往上可以获得正常的结果。 情感往需要发动孩子的内在情感动机,启发孩子的情感需要, 并且还要学习情感沟通技巧, 因此难度很大。是否学习情感往,怎样学习,学习的结果怎样, 应视孩子的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