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沟通障碍有哪些

更新:2023-12-01 02:54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0

一、沟通障碍有哪些

一.主观障碍

(1)个人的性格、气质、态度、情绪、见解等的差别,使信息在沟通过程中受个人的主观心理因素的制约。

(2)如果双方在经验水平和知识结构上差距过大,就会产生沟通的障碍。

(3)在按层次传达同一条信息时,往往会受到个人的记忆、思维能力的影响,从而降低信息沟通的效率。

(4)对信息的态度不同,使有些员工和主管人员忽视对自己不重要的信息,而只重视和关心与他们物质利益有关的信息。

(5)主管人员和下级之间相互不信任。而相互不信任则会影响沟通的顺利进行。

(6)下级人员的畏惧感也会造成障碍。

二.客观障碍

(1)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如果在空间距离太远、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也会影响信息沟通。

(2)组织机构过于庞大,中间层次太多,信息容易失真而且浪费时间这是由于组织机构所造成的障碍。

二、中医讲情志失调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故善养生者,应注意情志调节。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维系。《内经》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悲”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节、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情志伤心 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疾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老年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情志伤肺 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等。《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

情志伤脾胃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情志伤肝 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情志伤肾 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甚至可致人于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较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难以承受而易引起疾病。如陈直说:“虚者风烛,百疾易攻。”这说明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充满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爱好,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俯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中医如何解释抑郁症、神经症? (转载)

虽然中医学没有抑郁症、神经症等病的对症病名,但依据临床症候、发病转归等,当归属中医郁证范畴。郁证早在《内经》时代便有较系统的研究,其中情志内郁致病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医理论认为肝为刚脏、五行归木,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即人体肝脏犹如春升之气,具有条顺、畅达、疏通的特性。《类证治裁》云:“凡上升之气,皆从肝出。”“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从中医临床上看,肝主疏泄功能主要体现在调畅气机、调节血量以及调畅情志三个方面。人体各脏腑、器官的活动,有赖气机的升降出入。当肝主疏泄功能正常,气机升降出入自如,脏腑器官将维持旺盛的生理功能;气行异常,则会出现脏腑气机逆乱的躯体反应。肝调血量的 作用主要遵循《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所云的:“人动则血运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的规律。此外,当机体处于应激等特殊情况下,肝主疏泄的功能还有助于调整精血的重新分配,确保心脑等重要脏器的精血供应。 肝主疏泄作用还体现在情志的调节上。中医七情学说认为,七情乃人之常情,调畅顺达的情志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保障。当肝脏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 时,不但可以使气机舒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人的精神意识活动正常,而且还可调整控制七情的变化。如果七情变化过激,过急、过久,超越了肝的调节限度时,就会打破机体内在的平衡状态,出现肝失疏泄、气机逆乱,并造成一系列心身反应疾病。如《素问·举痛论》所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医碥》 中也有:“郁则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胁肋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 元.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说:“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在《丹溪心法.六郁》中提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 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可见情志波动失其常度,则气机郁滞,气郁日久不愈,由气及血,变生多端,可以引起多种症状,故有“六郁”之说。即气郁、血郁、痰郁、湿郁、热郁、食郁等六种,其中以气郁为先,而后湿、痰、热、血、食等诸郁才能形成。在《景岳全书.郁证》中提出,五气之郁,因病而郁;情志之郁,因郁而病,两者有所不同。兹述其病机如下: (1)郁怒不畅,使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气郁日久可以化火,气滞又可导致血瘀不行。若肝郁及脾,或思虑不解,劳倦伤脾,均能使脾失健运,导致气滞痰郁。若湿浊停留,或食滞不消,或痰湿化热,则可发殿为湿郁、食郁、热郁等证。 (2)情志不遂,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心失所养,神失所藏,即所谓忧郁伤神,可以导致心神不安。正如《灵枢.素问》篇中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若久郁伤脾,饮食减少,生化乏源,则气血不足,心脾两虚,郁久化火易伤阴血,累及于肾,阴虚火旺,由此发展可成种种虚损之候。 总之郁证的发生,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之所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成。初病因气滞而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则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如久郁伤神,心脾俱亏,阴虚火旺等均属虚证。

下一篇:在社会交往中,怎样巧妙地发挥情感的作用 上一篇:社交障碍焦虑症有哪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