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钟定律
一、2分钟定律
2分钟定律
想到就去做不要再拖延和等待了
1.什么是“2分钟定律”?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2分钟定律”--它是指如果你想做一件事,一定在2分钟之内去做,否则,这件事你可能就会拖延好久甚至不去做。2分钟是个泛指,强调的无非是“立刻去做”的重要性。
为什么立刻去做”那么重要?
有一期的TED演讲,讨论过拖延症的话 题,演讲者是毕业于哈佛大学的高材生TimUrba。他既是一个职场博主。还是两家科技教育公司的CEO,作为一个长期的拖延症患者,他分享了他的经验。
2.“2分钟定律”的举例。
他用很简单又很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人为什么会拖延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理性决 策的小人”,还有一只”及时享乐的猴子”。当我们要去做实际工作时,那只及时享乐的猴子就会不高兴,它就会干扰那个理性决策的小人做决策。如果小人打赢了,那么恭喜你你很自律,如果猴子打赢了,那么很不幸,拖延产生了。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和超我。本我是人的本能,奉行的是“快乐原则”,就像这只小猴,它的唯一追求就是快乐。而超我是人的理想化目标,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它是人对自己更高层次的要求,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
试想,现在,你头脑中的小人说:”你现在需要工作了,你要做一个自律的人。可这时猴子说:再玩会吧,反正晚上还有时间。那你会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人在这场战争中始终打赢猴子?有,办法就是不给他们打架的机会,始终采纳小人的建议。
因为你一旦给他们机会抗争,小人就有失败的可能,不要高估自身的意志力,也不要低估人的惰性。所以,为什么要在2分钟内就行动?因为如果你不马上行动,你内心那个理智的小人就可能会被打败,你以后可能也不会行。动了。为了避免“理性决策的小人”被打败,马上行动,是最佳策略。
3.“2分钟定律”的启示。
拖延症,成长路上的拦路虎,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我们究竟该如何来终结它?送你几个心理锦囊:1、不要给自己贴上我是拖延症患者的标签你可能会有拖延的情况,但不要给自己贴上我是拖延症患者”的标签。
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种心理暗示,这种暗示中,含有”自我原谅的潜台词。仿佛”我是拖延症患者”我的那些拖延行为,就更具有合理性。
心理暗示有巨大的魔力,因为人总是有某种惰性,很容易被多次重复的想法所左右。重复的次数多了,心理就会形成一种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认为自己真的是这样。
2、对失败的恐惧,奉行立刻行动的哲学。就像我们,上面论述中所说的,一件事情,如果你现在不做,那你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做。
很多人拖延最根本的心理动机是完美主义,这种完美主义并不是要求每件事情做到完美而是过于在乎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一件事情做了没有做好,就会有损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3、培养单点式专注力,一次只做一件事。单点式注意会让这些孤立的事情更好地完成,孤立的事件一件一件被完成,是会提高一个人的自尊水平的。
从心理学上看,自尊水平提高,会促进一个人自律水平的提高,而这又会反过来提升一个人的自尊水平。由此就进入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二、从心理健康的一个知识点演讲两分钟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三、介绍一种心理现象
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它概括了有史以来人类对心理现象认识的最一般原理的理论精华,荟萃了各个分支心理学、各大心理学派的心理研究成果。因此,普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中的一门最基本、最普通然而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它既是人们心理学知识的入门,又是众多分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人的心理现象,是宇宙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人类很早以来就对这种现象发生兴趣,孜孜探索,直至今日仍在不倦地力图揭示它的发生、发展和内在规律性以及它的本质。
人的心理现象虽然极其复杂,但又为我们最为熟悉。因为, 一个正常而健康的人,时时刻刻都在不断地产生着心理现象,并能自我意识到在自己身上发生的这一切。如我们能看到颜色、听到声音、尝到味道;能回想以前经历过的一些事情;能动脑筋,进行种种发明创造;能设想自己未来美好的情景。在这同时,我们还会在内心中产生一种复杂的体验,如高兴、愉快、满意,幸福以及痛苦、忧愁、悔恨、内疚等等。这些发生在人身上的种种复杂的精神现象,即是普通心理学称之为的“心理现象”。
为了研究方便起见,普通心理学一般,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它们包容的具体内容见下:
(一).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现象
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二).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人格
普通心理学的整个内容体系,就是由对上述的人们普遍存在的各个具体的心理现象研究所揭示的规律所构成的。
因此,普通心理学主要阐明下列心理学问题: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例如,对眼前的一个苹果,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大小,形状、颜色,能闻到它的水果香味,咬一口能尝到它的味道,用手触摸能知道它的表面是光滑冰凉的。当然,假如它能发出响声,我们也能听到它的声音。这“看到”、 “听到”、“尝到”、“闻到”、“触摸到”,就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等各种感觉。
2.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比感觉要更复杂一些。知觉是在各种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如当我们对苹果的颜色、大小、形状、味道、香味等的属性都了解以后,我们也就获得了对这个苹果的整体的全面的认识。这就是对苹果进行了知觉。知觉因反映的事物的性质不同而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三大类。普通心理学除了对这些知觉进行研究外,还对错觉、幻觉等一些特殊的知觉进行研究、分析。
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感知觉过的事物、经验的反映。它是一种比感觉和知觉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例如我们过去看过的一部电影、电视或一本书,过了一些时候再观看或阅读它们时,我们能够认出;这是我们以前看过的或者不用看也能在脑海中:将它们的主要内容或情节回忆出来,这就是记忆现象。记忆对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一个人一生的所有知识经验的积累几乎都是靠记忆来实现的。因此,“记忆”一直是普通心理学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19世纪末叶,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闯入记忆这一研究领域,直至今日的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工的观点对记忆进行研究,近一百多年来,人类探明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种种特点及规律,并开始将发现的一些记忆规律用于实践。普通心理学记忆部分的内容,就是概括地介这些研究成果。
4.思维,是一种更高级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与间接地反映。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肯定都要去解决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难题,如求证一道几何题、写一篇文章、进行某项技术革新、设计某项工程方案等等,这些主要都是通过“思维”来完成的。思维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思考。思维的过程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具体化等环节而进行的。思维的形式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而体现出来。思维的种类主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非形式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另外,思维与语言的问题,也是普通心理学有关思维章节中所着重要阐述的问题。
5.想象和思维一样,也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例如,我们没有到过大卓原,但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的诗句时,我们的头脑中就会浮观出一幅在蓝蓝的天空下面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茂密的牧草在微风下波浪起伏,肥美成群的牛羊在牧草中时隐时现的草原牧区景象,又如“孙悟空”,“猪八戒”等艺术形象的塑造过程等等,就是想象。想象不是凭空进行的。它总是在以前感知觉过的事物并通过记忆而存留在头脑中的表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实际就是对记忆表象的一种加工改造和重新的组合。想象,是创造活动的一个重要的必要因素。可以说,一个科学发明创造、一切文学艺术形式的创造,都无不是想象与思维的结果。想象有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以及幻想等种类。
6.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时所产生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如因取得好的成绩与进步而感到高兴,因遭受到失败而感到痛苦,因遇到危险而感到恐惧,因自己的过失而感到悔恨等等,都是情感的表现。情感总是与人的需要联系在一起,并总是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如高兴时的眉开眼笑、手舞足蹈;愤怒时的咬牙切齿、怒发冲冠;悲伤时的神情暗淡、泪流满面;恐惧时的毛骨怵然,浑身发抖等等。显然,情感活动与人的血液循环以及肌肉、腺体的生理活动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情感的种类、特征、性质以及情感的发生发展的规律等,是普通心理学所要阐明的内容。
7.注意,当我们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以及想象的时候,都必须全神贯注,聚精会神,这样才能看得见东西,听得清声音,才能牢记在心经久不忘,才能迅速正确地解答问题和进行创造活动。这种聚精会神、全神贯注的状态,普通心理学将之称之为注意现象。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与集中。注意,不是一种独特的心理过程,它总是附属于其他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而存在的,并伴随进行始终。如果没有注意,心理过程就会处于一种无目标的涣散状态而使人无法有效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注意也成为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日前,主要在于对注意的种类、性质、特征以及如何提高人的注意力的研究。
8.意志,人们对一切客观事物认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改造它、利用它来为人类服务。这种有计划、有目的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行动,普通心理学称之为意志行动。支配这种行动进行到底,达到预期目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意志实质是一种调节、支配、控制人的行为的内在精神力量,它可以使人们在行动之前自觉而明确地确立目的,并使人们在达到目的的整个过程中能自觉地克服重重困难,能抵制外来的种种诱因,能不受外来的种种影响与干扰,从而,使自己的行动始终不偏离预定的轨道,最终,实现目标,达到预定目的。有关意志的内容,也是普通心理学所要阐述的一个重要方面。
普通心理学除了研究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共同的心理特征外,还要研究人的心理差异,即人的个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