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心理护理方法有哪些

更新:2023-11-18 03:22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0

一、心理护理方法有哪些

失去财富和健康都可以找回来,但失去心里健康你将失去一切!约瑟夫墨菲的《潜意识》 安东尼罗宾《唤醒你心中的巨人》等成功学!

二、心理护理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让他人恢复正常

三、心身障碍病人的心理护理方法

多给她看一些坚强的生存者

多给他读一些珍惜生命把握好每一天的故事

好好鼓励他

一直陪伴着他

不放弃他

四、心理健康资料

如何获得好心情?

1、拿一张纸,一支笔,把你所能写出的漂亮、美好、幸福的词语写出来,渐渐

的,笑容就会在你的脸上浮现。

2、到外边看一看天空,追逐那白色的云朵,想象那蓝蓝的天...你的心胸就会开

阔多了。

二、心理保健:

1、不做过当事。大凡为人处事,宜于恰当适中,切莫做过当事。光明磊落,与人

为善,乐于助人,便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心安理得,心静神宁,有益身心。

反之,若做事失当,甚或胡作非为,终是理屈心亏,便觉心神不宁,焦虑不安,惶惶

不可终日,必然损害身心。

2、不求事事称意。“人生世间,自幼至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事常多”

,因此不能苛求事事称意。需求过高,难以达到,使人悲观失望,甚或诱发疾病。因

而要善于提出合理的需求,当某些需求不能满足时,须自我开导,知足长乐,切勿自

寻烦恼。其实有些不足还可以激励人们奋发进取。

3、学会宽宏大量。宽宏大量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人的气量与性格、学识有关,也

可以通过学习、锻炼使之改善。方法是“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自熟,殊不与人

较”,即先学表情上的忍让与克制,然后做到心理上的宽容与谅解,时间一长,就会

变得宽宏大量,遇事看得惯,想得通,放得下,不与人斤斤计较。这是一种宝贵的经

验,值得学习借鉴。

4、善处逆境。人生在世,或多或少总会遭受挫折、失败与打击,因而必须善处逆

境,“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可以通过舒散、疏泄、排解等方法,如向亲友倾诉苦

闷,或尽情欣赏音乐,以尽快摆脱不良心情,解除心理压力,求得心理平衡。有志者

能化悲痛为力量,发奋图强,在更高水平上求得心理平衡。如周文王被囚而写《易

经》;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编写《国

语》;孙子惨遭膑刑,著有《兵法》;司马迁辱受宫刑,撰写《史记》。这些历史人

物的确善处逆境,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升华”。

5、恬淡寡欲。保持思想安闲清静,愉快乐观,知足而少欲望,是历代公认的延年

良方,故《素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粗茶淡饭

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这首诗教导人们做

到志闲少欲,怡然自得,随遇而安,以保持心理健康。

五、关于心理健康的资料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心理健康是战胜疾患的康复剂,也是获得机体健康、延年益寿的要素。那么,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抑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由于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份,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 精神正常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问题,关键是这些症状的产生背景、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对个体和环境的不良影响如何。正常人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异常现象,时间短、程度轻,尚不能贴上精神病的标签.1、疲劳感:通常有相应的原因,持续时间较短,不伴有明显的睡眠和情绪改变,经过良好的休息和适当的娱乐即可消除。 2、焦虑反应:焦虑反应是人们适应某种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方式。但正常的焦虑反应常有其现实原因(现实性焦虑),如面临高考,但可随着事过境迁而很快缓解。 3、类似歇斯底里现象:多见于妇女儿童。有女性和丈夫吵架尽情发泄、大喊大叫、撕衣毁物、痛打小孩,甚至威胁自杀。儿童可有白日梦、幻想性谎言表现,把自己幻想的内容当现实。 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不成熟所致。 4、强迫现象:有些脑力劳动者,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反复思考一些自己都意识到没有必要的事,如是不是得罪了某个人,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了等。但持续时间不长,不影响生活工作。 5、恐怖和对立:我们站在很高但很安全的地方时仍会出现恐怖感,有时也想会不会往下跳,甚至于想到跳下去是什么情景,这种想法如果很快得到纠正不再继续思考,属正常现象。 6、疑病现象:很多人都将轻微的不适现象看成严重疾病,反复多次检查,特别是当亲友、邻居、同事因某病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后容易出现。但检查如排除相关疾病后能接受医生的劝告,属正常现象。 7、偏执和自我牵挂:任何人都有自我牵连倾向,即假设外界事物影射着自己特别是对自己不利影响,如走进办公室时,人们停止谈话,这时往往会怀疑人们在议论自己。这种现象通常是一过性的,而且经过片刻的疑虑之后就会省悟过来,其性质和内容与当时的处境联系紧密。 8、错觉: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及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出现错觉,但经反复验证后可迅速纠正。成语“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均是典型的例子。 9、幻觉: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叩门声”、“呼唤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人士称之为心因性幻觉。不正常人在睡前和醒前偶有幻觉遗言,不能视为病态。 10、自笑、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下一篇:请问如何快速掌握心理学 上一篇:如何打理好寝室里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