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都有哪些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都有哪些心理障碍?
1.自负 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目中无人。与同伴相聚,不高兴时会不分场合地乱发脾气,高兴时则海阔天空、手舞足蹈讲个痛快,全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和别人的态度。另外,在对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上,过高地估计了彼此的亲密度,讲一些不该讲的话。这种过于亲昵的行为,反而会使人出于心理防范而与之疏远。
2.忌妒 西班牙作家赛万提斯指出:忌妒者总是用望远镜观察一切,在望远镜中,小物体变大,矮个子变成巨人,疑点变成事实。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是通过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态。当看到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人取得了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成绩,便产生一种忌恨心理;当对方面临或陷入灾难时,就隔岸观火,幸灾乐祸;甚至借助造谣、中伤、刁难、穿小鞋等手段贬低他人,安慰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有忌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低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忌妒的特点是:针对性与自己有联系的人;对等性往往是和自己职业、层次、年龄相似而超过自己的人;潜隐性大多数忌妒心理潜伏较深,体现行为时较为隐秘。 3.多疑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不好的心理品质,可以说是友谊之树的蚀虫。正如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多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设定他人对自己不满,然后在生活中寻找证据。带着以邻为壑的心理,必然把无中生有的事实强加于人,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这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缺乏根据的一种盲目想象。
4.自卑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个体自卑感的形成主要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的结果。
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理解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即缺乏自信。
5.干涉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人需要一个不受侵犯的生活空间;同样,人人也需要有一个自我的心理空间。再亲密的朋友,也有个人的内心隐秘,有一个不愿向他人坦露的内心世界。有的人在相处中,偏偏喜欢询问、打听,传播他人的私事,这种人热衷于探听别人的情况,并不一定有什么实际目的,仅仅是以刺探别人隐私而沾沾自喜的低层次的心理满足而已。
6.羞怯 羞怯心理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种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在交际场所或大庭广众之下,羞于启齿或害怕见人。由于过分的焦虑和不必要的担心,使得人们在言语上吱吱唔唔,行动上手足失措。长此下来,会不利于同他人正常交往。
7.敌视 这是交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被家庭环境使人受到的虐待从而使他产生别人仇视我,我仇视一切人的心理。对不如自己的人以不宽容表示敌视;对比自己厉害的人用敢怒不敢言的方式表示敌视;对处境与己类似的人则用攻击、中伤的方式表示敌视。使周围的人随时有遭受其伤害的危险,而不愿与之往来。
人际心理常识:人与人之间如何相互理解
人际交往实践表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实质是上被此对相互个性的认识、同情或认可。所以,相互理解的心理效应便呈现出奇异丰富的表现形态;对他人的伤感情绪的同情是一种理解;对他人弱点的抚慰是一种理解:对他人的思想观点的接受或认可是一种理解,对他人新颖的气质的赞叹是一种理解;对他人别具特色的生活方式的认识也是一种理解,相互理解的心理表现实在不可胜数。然而,尽管相互理解的形态十分丰富,但是,由于理解是一个双向或多向心理交流过程,所以,相互理解的性质却因人而异:人与人之间有的只可能发生情绪感染性沟通,而难以理解他人的深层心理和思想;有的则可能志超相合,引为知已。凡此种种,都与理解的客体的个体结构紧密相关。因而,从人际沟通的性质出发,我们可以将相互理解概括为移情型理解、接受型理解和融合型理解等三种形态。 (1)移情性理解。
移情型理解实质上是一种爱的理解,它的心理基础是同情,即把自己的感情移人对方的感情,“知已之身,及人之身”。从别人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者个性需要。前苏联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指出:“描述性的感情移人是理解别人的方法之一,只是在这里不是指理性地认识别人间题,而是竭力在情绪上对别人的问题作出反映。感情移人与按这个词严格涵义的理解,应该是相对立的,理解这个词用在这里仅仅是一种比喻,因为感情移人是有效果的理解,它的情绪性质正是表现在不仅认真考虑,而且更主要是感受到别人的情景,如交往伙伴的情景,铁钦纳在当时就注意到这一点。他说:我不仅看到别人的傲慢、谦虚或者自褒……我感觉到这些特点,并且让它们在脑海里再现出来……感情移人的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与识别的机制相似,往往善于把自己与别人的地位相比,以别人的观点来看事物,显然,移情也是一种个性特点,它常常表现在对于别人的心境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或对别人的行为进行泛化性认同,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他人情感、思想与个体想象等能力相融合的结晶。”
移情型理解的运用十分广泛,就其典型性来说,莫过于对别人的痛苦和悲伤的抚慰了。移情型理解还表现在对他人某些行为的特殊环境作用进行客观冷静地分析,找到他人行为的触发因素,尤其是当自己与他人发生人际冲突的时候,更需要设身处地地体察他人的潜在行为原因以便更好地调运人际关系
,消除或缩小交际冲突。移情型理解在对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改造中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2)接受型理解。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社会认识活动常常会下意识地囿于已有的自我经验团,凡是与这种经验不相吻合的事物,往往本能地拒绝接受,甚至否定、贬低。因而,每一个心胸开阔,现代意识强烈的人都要善于突破这种社会认识偏见,全方位地开拓自己的经验范围,以便不断地丰富自我,发展个性,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则依赖于善于对他人的个性予以接受型理解,即当他人显示出新颖独特的生活观念和个性特征,或他人表现出与自己的价值观念相左的思想言行、个性气质时,应以感情移人为基点而对他人进行超念的宽容式理解。英国哲学家罗震曾告诫人们:“如果截然相反的意见会使你大动肝火,这就表明,你的理智已失去了控制,这一点无须多说,你会下意识地觉察到的。假如有人坚持认为二加二等于五,或者冰岛在赤道,你根本不会发怒,只是对他的无知感到惋惜——当然,如果你自己对算术或地理也一窍不通,这另当别论,只有那些双方都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的事情,争论才会最撤烈,因此,无论何时都要注意,别听到不同的观点就怒气冲天。通过细心观察,你会发量你的观点不一定都与事实相符”。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的人,人的感情更是复杂、微妙。这也使得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常会以偏概全.员走极端,缺乏冷静和辩证。
接受型理解的主要表现便是善于超越自我经验和个人成见的樊篱、对他人的个性特征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找到这种行为的合理存在的原因,以便见怪不怪,对无奇不有的万事万物只有正确的态度相看法。交际实践表明,对那些具有奇异性格和行为的人予以切实地了解,才可能拉近双方的交际距离,实现心理沟通
。以便相互暗示、感染和影响彼此的思想感情,从而调整各自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动机、价值取向进行客观分析和合乎实际的评价也是接受性理解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人们的行为都受动机支配。而动机系统直接与人的价值观念、思想境界相联系,是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尊卑离下的主要依据。古人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便形象地概括了人们相互动机的误解性想象,从而成为后人借指理解失误的生动比喻,可见,在相互认识的过程中,双方部应该力求从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去设想,进行移情性评价,唯其如此,才可能不被认知偏见所因而产生错误的理解。在人际交往中,能否对他人的言行、个性宽容地进行接受型理解在现实生活中是常见的一种心理实践,而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则对自己对他人都有益无害,即客观地认识评价了他人,也丰富了自我的经验。 (3)融合型理解。
理解的心理类型是多层次的,其中,当事者或对相互作用的伙伴的目的、动机和定势只是感情和思想理解;或许不仅仅是理解,而且是同意和赞同这些目的、动机和定势,在后一种交际关系中便常常可以进行深度交往,产生知己型的友谊或合为一的爱情。融合性理解肘基础是个性倾向的相似性吸引,有心理学家认为,相似性的作用可以在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和人口特点,以及大致相同的态度、信仰、兴趣和背景的人中间清楚地看到。诸如民族背景、宗教、政治、社会阶级、教育水平、年龄、思想成熟的水平、肤色等这些特点,都会影响友谊模式。另外,职业、智力水平,在特定领域的聪明才智,甚至身高体重、身体的灵活性和力气,都对友谊格式产生影响。事实上,也许除了人格特性之外,从各种范围来看,相似的人往往更加互相喜欢。”这种以个性的相似性为中介的融合性理解无疑是产生真正的深刻友谊的关键,此类事例实在举不脏举。
构成融合理解的双方具有人生观和生活情趣的一致,因此人们往往能对被此的人格体系产生深刻的感情认同,对彼此的人生目标和事业追求产生巨大的共振,从而竭尽全力予以支持,同时,也常常会使人们对他人的才华具有切实和准确的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