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引导术(气功)
一、什么是引导术(气功)
引导术就是导引术,
导引主要是指肢体运动,如《抱朴子•别旨》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原地徘徊),或徐步(绥绥舣步),或息(呼吸),皆导引也。”导引术包括气功,故称气功导引术。
《内经》中总结导引疗法的适应症有“痿、厥、寒、热”和“息积”,临床配合“按乔”(按摩)进行;还提到以烫药、导引配合治疗筋病。东汉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强调以“导引、吐纳、针灸、膏摩”治疗四肢“重滞”症。
运气练功时使自己的气运行,这个气叫“真气”。对疾病而言,真气就是祛除病邪的正气。本书所介绍的古导引,动作简单,要练的功夫就在于“运气”,所以有时又叫“行功运气”。意思足这种导引的主要功夫就是“运气”。
扩展资料:
气功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政府正式确定的正式名称,在古代有多种称呼,如养生、导引、吐纳、守一等等,不下30种。其中“导引”和“养生”最为贴切。
“导”指“导气”,导气令和;“引”指“引体”,引体令柔。可见,导引是我国古代的呼吸运动(导)与肢体运动(引)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也是气功中的动功之一,与现代的保健体操相类似。
其中“导引”和“养生”最为贴切。导引,意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之意,比较全面地反映气功锻炼的内容,是技术关键:使“气”更平和,使“体”更柔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导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导引术
二、什么是导引术,养身术
就是源自道家的气功。最早的记载是《庄子》里:“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
三、古老的导引术都有哪些?减肥养生学哪个好?
看小说看多了把,导引术都出来了
就古代的锻炼手法来看,著名的就是五禽戏,这属于外家手法
导引术,应该是内外结合的功夫
内气静心,外家锻体。
现在社会上,比较适合的锻炼方式,太极,八卦,永春等。都可以
至于配套的呼吸手段,少部分师傅有
建议配合道家的内丹修炼术,不是为了成仙,只是修心
四、求一强身健体之功法(呼吸导引吐呐之术)
黄帝内经》认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人们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的根本法则。其中“和于术数”就是指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道教作为一门重人贵生的宗教,其一切方术技艺活动都是围绕人的生存展开的。道教术数与中医养生“和于术数”的思想和实践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服气导引是道教术数中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炼养方术,对中医“和于术数”养生思想的影响十分深刻。
1道教服气导引术的养生旨趣
“服气”是一种以气息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修炼方法,在道界流传甚久。古来名称不一,或称“行气”“食气”“调息”“吐纳”“胎息”等等,但不同的称法包含的技法和层次也有些微区别,如“胎息”就是服气练养方技中的最高层次。道书对服气方法的记述很多,总体来说,就是以意念控制呼吸吐纳或内气运行,达到疏理气机,使人体气血愉快、脏腑通利的作用。服气时,均要求凝神净虑,抟气致柔,呼吸吐纳做到轻、缓、匀、长、深。道教在坚持“道”的本体地位时,还以“气”作为生命赖以维持的根源之一。《云笈七签》摘引的《元气论》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生成长养,最尊最贵者,莫过人之气也。”正是因为“气“在道门中人眼中十分尊贵,道界才十分重视修炼服气之术,这也成为道教“服气”术的理论基础。服气之法虽然各有门派路径,但概括起来无非两大类型,一是服内气,二是服外气。所谓“服内气”,实际上就是通过一定的意念导引,激发内气运转,以增进内脏功能。所以,“行气”这一称谓,有时又特指“服内气”。一般的方法是:在夜半之后或者是五更以后,等到谷气消尽、心神安静之时,即忘情闭气,将心念贯注于下丹田气海之中,寂然不动;咽气三两次便闭气,仿佛将心“送入”丹田,渐渐感觉丹田内有声音鸣响,即将心念移入气海。坚持一会儿,即开口渐渐吐气,又闭口咽气。如此反复二三十次,即感冥心忘情,消息万虑。久而久之,感觉口中津液甘香,这就是内气运行的气象。[1]与“服内气”相对应的是“服外气”,这里所讲的“外气”,是指身体以外的自然之气。当然自然之气也不是随意可服的,因自然之气有的对人身体健康有利,有的对人身体健康有害。道教“服外气”是服的对人体有利的气又叫“生气”,而那些对人有害的气即“死气”是不可服的。所以,道教服外气对四周环境是有严格要求的,必须选择适宜的时辰、场合等。不过在实际练养过程中,往往将服内气与服外气结合起来,达到内外沟通,天人感应的效果。“胎息”是指如婴儿在母胎中呼吸一样,主观上不用口鼻呼吸,而体会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其动作类似于我们日常所说的腹式呼吸。胎息所服之气主要为内气。《太清调气经》说:“胎息者,如婴儿在母腹中十个月,不食而能长养成就,骨细筋柔,握固守一。”道教认为,进入不用口鼻呼吸而真气在体内运行,返还到婴儿在母胎中之胎息状态时,就能返本归元,长生不死。所以,道教认为胎息是服气进入较高阶段,修道达到较高境界的标志之一[2]。历代道士中,有不少人通过服气炼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明显的延年益寿的效果。如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写有闻名的《服气精义论》和《导引论》,其摸索出的一套服气方法,给后世以很大启迪。他认为:“凡服气,皆取天景明澄之时为好。若恒风雨晦雾之时,皆不可引吸外气。但入密室,闭服内气,加以诸药也。”他对服气的论述很多,但其方法简单易行,并将服气术总结为五个步骤、七个阶段,十分简洁、明了、易学。“导引”又称“道引”,就是用意念以自力引导肢体运动,以使内气顺畅、气血平和,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导引属道教方术中的动功范畴,但又与现代纯粹肢体运动的体操等体育锻炼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因为它在肢体运动的同时,必须伴有行气、存思守一等方术,所以道教典籍往往将导引与服气一并论述。[2]《云笈七签》卷三十六《云鉴导引法》说:“导引之道,务于祥和,仰安徐,屈伸自有节。”即是说,导引之时,首先精神上必须祥和,身体俯仰之时,也要不徐不疾,肢体伸曲时,也必须有节奏和节制。古代养生术可分为导引服气、服食炼养和房中养生三大不同流派,导引行气这一派可谓最古老[3]。早在《庄子刻意》中就有记载:“吹呵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对于导引术的养生疗病作用,道士们早有深刻熟悉。《抱朴子》曰:“一则以调营卫,二则以消谷水。三则以排却风邪,四者以长进血气。……言人导引动摇,而人之精神益盛也。”《神仙传》《淮南子》《楚辞》中都记载了彭祖、王乔、赤松子等神仙方士导引行气的事迹。后世历代道士也创立了很多具体的导引之术。汉末三国时期闻名的道医华佗创立的五禽戏就是导引之术。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根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熟悉,他沿着《淮南子精神训》中所讲的模拟熊、鸟、虎、猿、鸱之动作思路,编制了一套模拟虎、鹿、熊、猿、鹤五种动物的动作套路,因简便实用,流传甚广,起到了很好的养生保健效果。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导引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等。各种功法具有不同的炼养针对性,也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集中意念,调动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以达到炼养的目的。
2中医养生学从道教服气导引术得到启示和借鉴
《素问上古天真论》将中医养生的主要原则和方法总结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其中,十分强调“和于术数”在养生保健中的的重要作用。“和”即中和、适中,含有适当应用之意;“术数”,这里特指养生的方法和技巧。中医养生不仅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理论,而且总结出一套实用有效的养生方法和技巧。中医养生之“术数”受道教炼养方术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有慢性病调养宜用“导引按跷”的记载。中医养生技法众多,流传至今的各种方法中,气功类方法是与道教服气导引之术最相似的,实际上,道教服气导引就是目前气功术尤其是动功类健身气功的源流。健身气功是以熊经鸟伸的身体运动,伴以吹呼吸的调息练习和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意念活动,通过自我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功法,这种功法不仅采纳了道教的服气吐纳之术,也应用了意念守一和导引之术。健身气功的门派很多,方法各异,但基本的原则是一致的,即以意念引导肢体运动,注重气息的调和。在太极拳、大雁功、鹤翔桩气功等众多经典功法中,太极拳是直接起源于道教,流传最久,倍受推崇的功法。太极拳由武当山高道张三丰创立,时至今日,仍是武当山道界最为盛行和崇奉的一种功法。[1]它结合了服气导引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阴阳五行学说、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哲学基础,功法套路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它强调对立统一,将刚柔、虚实、动静、快慢、开合、曲伸等动作巧妙结合。它以“棚、捋、挤、按、、、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在运动中,要求静心用意,以意识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呼吸深匀自然,动作柔和缓慢,以静制动,以柔克刚。这一独特的养生保健功法盛行不衰,并不断完善,不仅国人习炼,而且风靡海外。历史上,中医养生名家从未停止过对中医养生“术数”的探讨,代不乏人,代有创新。精于服气导引的中医名家除前所述的华佗之外,还有如嵇康、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孙思邈、张仲景等等。他们所创制的理论和方法中,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动静适宜,自然调息,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张仲景在《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论述“导引、吐纳”,认为“不令邪气干忤经络”。陶弘景著有《导引养生图》《养性延命录》等,其《养性延命录》共有6篇,“服气疗病篇第四”“导引按摩篇第五”就占其中两篇。他是十分注重形神兼养、动静结合、众术合修的一位医家,认为形神相依,主张清心寡欲以养神,导引运动以养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