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美容美体 >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50字)

更新:2023-03-19 21:31编辑:bebe归类:美容美体人气:0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50字

光合作用的实质:

物质上,将无机物转换成有机物

能量上,将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稳定的化学能

光合作用的原理

叶绿体在阳光的作用下,把经有气孔进入叶子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转变成为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的意义:

1.一切生物体和人类物质的来源(所需有机物最终由绿色植物提供)

2.一切生物体和人类能量的来源(地球上大多数能量都来自太阳能)

3.一切生物体和人类氧气的来源(使大气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对稳定)

光合作用的应用:

农作物扣大棚 提高温度,增强光合作用

增强昼夜温差 使作物糖分积累,如吐鲁番的葡萄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教学设计

        早在1648年,荷兰科学家范·海尔蒙特(Van Helmont)就进行了陶盆栽柳树的实验,以寻找营养植物的物质。

        他在一个大花盆中放入90千克干燥的土壤,栽上一株重2. 5千克的柳树幼苗。用雨水或蒸馏水浇灌,并用一个穿孔的铁板盖在花盆上,只允许气体和水进入而尽量减少别的物质进入。5年后将树移出称重,增加了75千克,而将土壤干燥发现仅损失了60克。

        因此他认为柳树重量增加只是由水引起的,他没有考虑到空气中气体的影响。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与现实

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当中进行。光反应发生了水的光解和atp,还原型辅酶二的合成。

暗反应发生了二氧化碳的固定和三碳化合物的还原。所以最终光合作用产生啦氧气和有机物。

光合作用研究历史表

实验操作的基本步骤:①暗处理→②部分遮光后光照→③摘下叶片去掉黑纸片→④酒精脱色→⑤漂洗后滴加碘液检验→⑥冲掉碘液观察叶色.

(1)步骤①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转运和消耗掉,以排除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测到的淀粉是实验过程中形成的.

(2)向叶片滴加碘液的目的是根据淀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检验是否产生淀粉;观察现象之前,用清水冲掉碘液的目的是去掉碘液颜色的干扰,便于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使实验现象明显;实验现象是:用黑纸遮盖部位A不变蓝,没有用黑纸遮盖的部位B变成蓝色.

(3)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叶片的见光(未遮盖)部分遇到碘液变成了蓝色,说明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叶片的遮光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遮光的部分没有产生淀粉.由此得出结论是绿叶在光下制造出淀粉.或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表格

光合作用是积蓄能量和形成有机物的过程。光合作用首先是把光能转变为活跃的化学能,再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贮藏于糖类物质中。大致分为3大步骤:

(1)原初反应,包括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

(2)电子传递和光合磷酸化,形成活跃化学能,贮藏于同化力(ATP和NADPH);

(3)碳同化,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化学能,固定CO2形成糖类。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叶绿素荧光现象是由传教士Brewster首次发现的。1834年Brewster发现,当一束强太阳光穿过月桂叶子的乙醇提取液时,溶液的颜色变成了绿色的互补色——红色,而且颜色随溶液的厚度而变化,这是历史上对叶绿素荧光及其重吸收现象的首次记载。后来,Stokes(1852)认识到这是一种光发射现象,并使用了“fluorescence”一词。1874年,Müller发现叶绿素溶液稀释后,荧光强度比活体叶子的荧光强得多。尽管Müller提出叶绿素荧光和光合作用之间可能存在相反的关系,但由于他的实验没有对照,实验条件控制不严格,因此人们并没有将叶绿素荧光诱导(瞬变)现象的发现归功于Müller。Kautsky是公认的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的发现者。1931年,Kautsky和Hirsch用肉眼观察并记录了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Lichtenthaler,1992;Govindjee,1995)。他们将暗适应的叶子照光后,发现叶绿素荧光强度随时间而变化,并与CO2的固定有关(图3.1)。他们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叶绿素荧光迅速升高到最高点,然后下降,最终达到一稳定状态,整个过程在几分钟内完成。2)曲线的上升反映了光合作用的原初光化学反应,不受温度(0℃和30℃)和HCN处理的影响。若在最高点时关掉光,则荧光迅速下降。3)荧光强度的变化与CO2的固定呈相反的关系,若荧光强度下降,则CO2固定增加。这说明当荧光强度降低时,较多的光能用于转变成化学能。4)奇怪的是(照光后)CO2的固定有一个延滞期,似乎说明“光依赖”的过程对CO2固定过程的进行是必需的。另一个未得到解释的现象是若在荧光诱导结束后关掉光,则荧光水平的恢复需要很长时间。在Kautsky的发现之后,人们对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光合作用荧光诱导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光合作用研究。由于Kautsky的杰出贡献,叶绿素荧光诱导现象也被称为Kautsky效应(Kautsky Effect)。

下一篇:保鲜袋的作用(保鲜盒的作用) 上一篇:益智区的作用(益智区的作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