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写一篇题目为《儿童生活的内心世界》的作文。急急急!!

更新:2021-05-24 19:23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96

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块地
3月17日,一位网友所发的一条微博,在短短几天内,被转发9695次、引来2561条评论。这条微博讲述了福建某高一学生因上课玩手机,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辱骂,最后跳楼自杀一事。微博里,还配发了一张孩子跳楼的现场照片,一片血迹令人惨不忍睹。

受到家长和老师批评后,做出自杀这种极端的行为,在中国学生中不是第一次。有人为这些孩子惋惜,也有人批评他们抗压能力太差,但很多人都忽视了,他们只是一个孩子。每个孩子都向往积极阳光的生活,希望听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尽一切努力做个“好孩子”。犯了错遭到辱骂,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巨大的挫折感与压力,这种压力一时间无处发泄,悲剧就可能发生。

与其他国家的孩子相比,中国孩子“学习压力最大”、“幸福指数也最低”。可作为大人,我们对他们的压力是否曾耐心倾听、认真对待?我们是否真诚并努力地帮助他们寻找摆脱压力的办法,让他们回到阳光底下?

“这是我最近听到的第二起孩子自杀事件”

又是一起孩子自杀事件,它们让人心痛,也让人心里五味杂陈,混合了焦急、悲哀与愤怒。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孙云晓在听过记者讲述微博上这起事件后,沉默了很久。然后,他缓缓地开口:“这已经是我最近听到的第二起孩子自杀事件,就在前不久,黑龙江一所学校的一名高三学生,由于一模考试不理想,也是跳楼自杀了。”2010年,孙云晓曾经在百度新闻中专门搜索过“高考自杀”这几个字,得出的结果为4000多条。每一条新闻,代表的都是一条生命。还有些学生,虽然没有走上绝路,却患上了各种各样的精神疾病,这个比例也在与日俱增。现在的孩子,虽然不愁吃不愁穿,但总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的“隐形压力”在他们周围蔓延滋长,让他们总不能无忧无虑地开怀大笑。

严恒从小就是个听话的孩子,现在却被诊断为人格障碍,成为了湖南省脑科医院的一名病人。在他的印象里,听父母的话、学习成绩位列前十名是必须要做到的事,为此,母亲对他很少露出笑容。在严恒的家里,他没有说“不”的权利,就连开关冰箱也要定规矩。有一次,他的成绩没考进前十名,母亲的脸上更是寒若冰霜。他想跟母亲谈一谈,但最终的话题总会落到对他成绩的指责上;他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也不敢说,否则会受到更严厉的斥责,只有好成绩才会换来母亲的好态度。时间长了,他开始丢东西、打父母,直到被诊断患上精神疾病。

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调查曾发现,中国3.4亿未成年人中,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比例为16.4%,5%左右的孩子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另有调查表明,中国孩子的自杀率位居世界第一,上海竟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而与如此之高的自杀率形成对比的,是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中,能接受心理辅导、疏解压力的人,少而又少。

三大原因让孩子无处减压

“未成年人是最大的弱势群体,而这个‘弱势’主要体现在心理危机上。”孙云晓说,心理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压力,之所以出现这么多悲剧,归根结底是因为孩子的压力得不到释放,无处减压。

首先,孩子的压力没有得到家长的重视和理解。大部分中学生一接触到“压力”这个词,首先就谈到了父母,“最大的压力是父母规定了一条我要走的路,却不考虑我的兴趣特长”,“父母只看结果,不重过程”,“家庭经济压力越大,父母对我的期望值越高”……而多数父母却认为,“学习就是他们的任务”,“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他们好”,“不愁吃穿,小小年纪有什么压力”……父母不理解,孩子无人沟通,心理压力就会越攒越多,从而导致一些极端事件发生。孙云晓说:“有一个学生因为抗拒不了父母送他进假期补习班,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在教室当众服毒身亡。”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最新公布的我国城市居民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孩子从12岁(初一)开始,心理健康指数逐年下降,16—18岁(高中阶段)青少年是心理健康水平最低的群体。“而他们的压力却往往被家长、老师忽视了。”孙云晓说。

其次,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没时间减压。付强是一名高三男生,入校以来成绩一直很好,学习也十分用功,进入高二后,为了不落下名次,他更把中午和晚上规定的休息时间都用来复习。可是,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他,没能熬到高考就出现了问题:每当听到有考试通知,晚上就梦到蛇,导致他成绩一落千丈。孙云晓说,这就是心理压力过大的表现。没有时间运动、和朋友一起玩,堵住了孩子心理排泄的渠道。在这方面,成绩越好的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越多。

第三,能帮助孩子排解心理压力的专业人士太少了。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执行主任陶然告诉记者一组数据:仅北京就有20%—32%的青少年有焦虑情绪,而华北五省从事儿童精神卫生的专业人员不超过100个。有些高校虽然建立了心理咨询或辅导中心,但大部分缺乏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形式单一,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专业机构的缺失让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家是减压的最好地方

如果家长们能在孩子深陷心理危机的时候,扶他们一把,用爱去抚慰他们的孤独,会比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更管用。专家们一致认为,家,才是给孩子们减压最好的地方。

孩子的坏情绪必须及时发现。陶然指出,这些坏情绪和行为包括:经常欺负同学,破坏公共设施,比如践踏草坪、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喜欢咬铅笔或手指,不明原因的肚子疼或口腔溃疡,注意力不集中等。如果出现这些现象,说明孩子正在承受压力,内心充满焦虑。家长应该立刻干预,千万不能等。首先要了解焦虑的原因,从情感上鼓励、理解、肯定和支持孩子,把不开心的事放到一边,选择喜欢的事来做。其次,可以跟孩子一起做深呼吸、跑步,帮他们把压力释放出来。

12岁前多拥抱孩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主任史占彪博士指出,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块土地,12岁之前由家长耕耘,12岁后由他们自己耕耘。在这前12年,家长即使再忙,也应该每天陪孩子、耐心倾听孩子每一个问题,与他们像朋友一样交谈,多拥抱孩子,才能培养正确的亲子依恋情感,增加孩子长大后的幸福感。

有五句话不能说。陶然说,孩子最想得到的是家长的肯定。父母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眼神都可能让孩子产生压力。建议家长最好不要说这五句话:“考这么差,你看别人都比你好”、“我说不行就是不行”、“这么简单的题也不会”、“我们这都是为你好”、“和谁出去玩了”。如果家长经常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孩子产生抵触情绪,越来越叛逆;二是什么都不说,直到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凡是跟孩子有关的事,都要跟他们商量。比如报兴趣班,父母不能全权包办,必须孩子有兴趣并同意才行,强迫就会成为孩子的压力来源。

此外,孙云晓呼吁,学校和社会也应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帮孩子卸掉心理压力,比如建立心理危机教育评估体系、多让孩子参与社会实践、对初高中学生开设减压课程等。如果我们爱孩子,那就让他们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吧。
表情一、执拗

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们大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可爱顺从的小宝宝逐渐变得执拗起来,不太听话了;有时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带有一种故意性。基于此,家长们采取了打、罚、哄、物质引诱等方法,但效果也只体现在一时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出现了副作用。那么运用哪种行为规范、采取何种沟通方式,才能处理好此类问题呢?对此需要认识以下几点:

儿童心理分析:

我们知道意识是由物质决定的,人的意识就是人脑对特定物质生活环境的反映。孩子从婴儿到幼儿,大脑开始有一个大的运动过程,换言之,孩子开始用自己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去看待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心、童趣。成人认为孩子执拗,相反,在孩子眼中家长倒有可能是执拗的,这关键是个理解、沟通、引导的问题。家长和孩子需以平等的地位相处,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使其明是非、知曲直。

举例来说,让一个4岁的孩子写字一定要非常漂亮,他一定担心写不好,因为他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会拒绝,继而遭到家长的打骂,甚至惩罚,他就会以他的执拗来表示反抗。通过这个例子,应该了解,孩子的热拗、违抗,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它的后面藏着担心、害羞、缺乏自信、害怕挫折等等。因此,当孩子执拗不听话时,你应认清原因,注意沟通,正确引导。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能随便发火、惩罚孩子,更不要打骂孩子,因为这种没耐心的专制的做法只会令孩子更加反感,成人的束缚、压制,会使孩子觉得难为情,受到威胁,他们就会更执拗。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成人与子女间以民主方式进行交往,可以互提意见时,对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大有好处,在管束压抑的气氛中,是很难培养出创造性人才的。

表情二、发脾气

在商店玩具柜台前我们常可见到这样的情景:孩子要父母买某一玩具,父母不肯,孩子就大发脾气,吵闹不止、甚至躺在地上打滚。怕丢面子的父母赶紧以满足孩子的愿望来使孩子停止吵闹折腾。

儿童心理分析:

孩子由此感到,只要我发脾气,在人前大闹,父母就会满足我的愿望。于是,每当孩子有新的愿望,父母不答应,孩子就大发脾气,最后家长不得不屈从。久而久之,孩子越来越得寸进尺,脾气也越来越大,人也变得越未越任性、粗暴。

另一方面,到了会走路的时候,孩子的“什么都想自己来做”的意欲便开始萌发出来了。例如,吃饭时想自己吃,可因为还不会用调羹,撒掉的比吃进去的还多,结果会变成用手抓着吃了。不过,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发性,即便是这样也不要去阻止他。

开始表现出自发性的孩子,常常想要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而且一旦做不好的话就大发脾气,不是哇哇叫唤,就是倒在地上打滚,或者是乱扔东西。

对于妈妈来说,这是一个很伤脑筋的时期,于是,当孩子想自己一个人做什么时,妈妈很可能就不由分说地训斥道:“不行。”

但是,孩子的这种自己来做的愿望正是意欲在成长的表现。因此,妈妈要了解1岁左右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在孩子想自己做的时候就让他试着做一做。并且,当孩子因达不到自己的想象而又吵又闹时,大人要若无其事地应付过去。

爱发脾气是孩子在1岁前后出现的现象,一旦不如意,便大声哭闹、跺脚、打滚。这种“动肝火”不一定是对着别人,有时候还会冲着自己。

希望别人“那样”,自己想要“这样”--这些欲望过于强烈,而现实又无法满足,这时孩子幼稚的心便慌乱起来,在情绪上表现出不安定。想睡觉了、肚子饿了、感到累了的时候,一点小事都可能引起孩子发脾气。

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应不声不响地把他抱起来,或者是平静地注视着他,等待孩子自己安静下来。除此之外没有别的办法。这种脾气暴躁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妈妈爸爸们需要了解这一点。不要觉得孩子这是“变坏了”,去责怪、训斥他。

表情三、撒娇

我女儿特别爱撒娇,家中的老人说:孩子哪有不撒娇的?大了就好了;但我姐又不时地告诫我:撒娇过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纠正。我该听谁的?

儿童心理分析:

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学会区分孩子的撒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时,容易撒娇;婴幼儿每天午饭后和晚上要睡觉时会撒娇;外界扰乱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孩子吵闹、撒娇;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

另外,专家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性变化,当孩子情绪低落、心情不舒畅时也容易撒娇。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

但是对那些因不顺心、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不能纵容。 仅供参考

下一篇:适合小孩玩的心理游戏 上一篇:心理与健康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