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在家不知道吃什么?有何推荐?
古代所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句俗语,我认为其真正的涵义在于,古时候的生产力低下,物质基础相对溃乏,特别是平民百姓,对于能填饱肚子的副食制品绝对不敢奢望,即便是主粮,也有可能是食不果腹、忍饥挨饿。
它反映的是一种赤裸裸的没有,但不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即使你有再灵巧的双手、有再高超的技艺,缺少米这种必要条件,你也做不出香喷喷的米饭来。
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高度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财富是应有尽有,从而也带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自然而然也衍生出来五花八门、不同风格美味佳肴。
但欲望驱使着我们在享受着这美好成果的同时,那种吃"腻"了的感觉也渐渐从心底升起。吃出品味、吃出健康、吃出新奇、吃出个性等等随欲的火花,也一同夹杂在其中。
当"味道"的感觉满足不了我们自己的欲望时,在做饭的时候,眼睁睁看着摆放在冰箱里、菜架上的各种食材,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更不知道做什么、吃什么为最好。
这也许就是我们现在对所谓的"巧妇难为有米之炊"最真实的写照吧!
其实 ,如果我们细心自省一下,不难发现,与专业大厨来比较,我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没有进行深度学习、没有高标准的实战演练,此时的"巧妇"显得尤为苍白无力,说白了,我们主要是会的太少、懂的太少,根本就不是什么巧妇,给我们配备再好的食材,也做不出自己所追求的那种感觉来。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不管如何,太阳每天还要升起,我们每天还要面对吃喝,来达到维持生命的延续。不过,当我们饥肠辘辘的时候,看着一堆食材,心生烦躁,不劳而获的惰性,也会占据左右,此时的"巧妇难为有米之炊"又显得有些可笑了。
要说在此,有何推荐,我想新时代的"米"很好解决,只能从我们自身来做文章,必竟"巧妇"这个名号不是好叫的。
我们大中国的美食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要想真正做到"巧妇好为有米之炊",认真学习和研究、不断创新和实践,肯定必不可少。
当我们悟出了生命的可贵;当我们感出了活着的价值;当我们的厨艺突飞猛进之时,所有的问题肯定会迎刃而解的。
丁丁食言,非常高兴,能够回答朋友所提出的问题,要多多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