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栀子花功效与作用(野栀子花根的功效与作用)
野栀子花根的功效与作用
栀子花枝叶繁茂,叶色四季常绿,花芳香素雅,为重要的庭院观赏植物。除观赏外,其花、果实、叶和根可入药,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
其药用价值如下:
栀子花根、叶、果实均可入药,有泻火除烦,消炎祛热、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另外,栀子对二氧化硫有抗性,并可吸硫净化大气,0。
5千克叶可吸硫0。002~0。005千克。
除观赏外,栀子花、果实、叶和根可入药,一般泡茶或煎汤服。栀子含栀子甙、去羟栀子甙、鸡屎藤次甙甲酯及少量山栀甙,有清热利尿、凉血解毒、黄疸、血淋痛涩、目红肿痛、火毒疮、降血压等功效。其中栀子果入药,主治热病高烧,心烦不眠,实火牙痛,口舌生疮,鼻规,吐血,眼结膜炎,疮疡肿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蚕豆病,尿血;外用治外伤出血、扭挫伤。
根入药主治传染性肝炎,跌打损伤,风火牙痛。《本草纲目》称其“悦颜色,《千金翼》面膏用之。”《滇南本草》称其“泻肺火,止肺热咳嗽,止鼻衄血,消痰。”
制法:夏季花初花放时采收花,晒干备用,或用鲜品。9~11月间采收果实,除去果柄等杂质,入甑中微蒸或沸水(可加明矾)中微煮,取出后晒干。
果实不易干燥,故应经常翻动使通风良好,以免发霉变质。根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栀子栽培2-3年开始开花结果。11-12月果实开始成熟,当果皮呈黄绿色时即可收获,选择晴天摘采,采回的栀子及时晒干或烘干即可。
性味归经: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经。
功效主治:清肺止咳,凉血止血。主治肺热咳嗽,鼻,咯痰,肿毒等病症。
主要成分:栀子花含有三萜成分,栀子花酸A、B和子酸。含挥发油,包括乙酸苄酯、乙酸芳樟酯,另含色素甙、木蜜醇等。另外,还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粗纤维及多种生素。
食疗作用:
1.清热凉血,栀子花苦寒,能人血分而清邪热,是疮肿毒,肠风下痢,血热妄行等病症的辅助治疗食品。
2.化痰止咳,栀子花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细菌生长,释痰液而通畅气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可用作热痰壅而致咳嗽者的食疗品。
3.宽肠通便,防癌 栀子花含有纤维素,能促进大肠蠕动,帮助大便的排泄,预防痔疮的发作和直肠癌瘤的发生。
注意事项:栀子花苦寒,脾虚泄泻,肾阳不足者慎食。
选方:伤风,肺有实痰、实火,肺热咳嗽:栀子花三朵。蜂蜜少许同煎服。
(《滇南本草》)
感冒高烧:栀子根60克,山麻子根30克,鸭脚村二层皮60克,红花婆根30克,煎服,效果很好。 果实
黄疸性肝炎:用栀子根30—60克,加瘦肉煮食,半月左右,黄疸可退。
痢疾:用栀子根同冰糖炖服,效果很好,连服7天见效。
眼红肿痛:用栀子叶、菊花各9克,黄芩、龙胆、甘草各6克,用水煎服,连服15天,效果很好。
高血压:用栀子叶泡茶喝,有降血压的作用。
烂疮:用栀子叶榨汁,抹在红肿的疮处,7—10天效果显著。
气管炎:栀子10克、鲜栀子根30克,水煎服。
声音喑哑:栀子花5-7朵,沸水冲泡,代茶饮。
胃脘痛:栀子7-9枚炒焦,加生姜适量,水煎服;栀子根30克、冰糖20克,炖服。
鼻出血:栀子花数片焙干,研为细末,每次取少许吹入鼻腔,用消毒棉塞压。栀子花、槐树花各10克,水煎15分钟,代茶饮。
(《滇南本草》)
肺热咳嗽:将鸡蛋3个煮熟剥去外壳,再与栀子花30克共煮半小时,每日分3次食用;栀子花15克用白糖30克腌半天,每取少许,泡茶饮。
疮疖红肿:栀子、蒲公英、金银花各12克,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用。
栀子花保健食谱:
1.凉拌栀子花:栀子花500克,葱花、姜丝各适量。
将栀子花去杂洗净,放人沸水中煮一沸,捞出沥水,晾凉用筷子抓松,置于洁白的瓷盘中,撒上葱花、姜丝,浇入香油、老醋,酌放食盐、味精,搅拌均匀即可。此菜清香鲜嫩,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止痢的功效。适用于肺热咳嗽,痈肿,肠风下血等病症。
2.栀子蛋花: 栀子花200克,鸡蛋3枚,葱花、姜丝各适量。
栀子花去杂洗净,放人沸水中稍悼,切成碎末;鸡蛋磕人碗中,打匀;将栀子花放人鸡蛋中,搅拌均匀;锅中加油,烧至八成热,倒人栀子蛋花,炸熟,撒上葱花、姜丝,人食盐、味精,炒匀即可。此菜清香脆嫩,具有清热养胃,宽肠利气的功效,适用于胃热口臭,牙龈肿痛,大便不畅等病症。
3.栀子花炒小竹笋: 栀子花200克,去壳小竹笋150克,腊肉100克,葱花、姜丝各适量。栀子花去杂洗净,稍焯;小竹笋斜切成薄片;腊肉切成小丁;锅中加油,烧至六成热,将栀子花、小竹笋、腊肉一同倒人锅中,翻炒数遍,加葱花、姜丝,再翻炒至熟,酌加味精、食盐即可。
此菜清淡鲜香,脆嫩爽口,具有健脾开胃,清热利肠的功效,适用于胃纳呆滞,饮食减少,腹胀便结等病症。
4.栀子花鲜汤:栀子花150克,猪瘦肉100克,榨菜丝30克,葱花、姜丝各适量。栀子花去杂洗净,稍焯,沥干水;猪肉切丝;锅中加水,煮沸后投人栀子花、猪瘦肉、榨菜丝,再煮至猪肉漂起,撇浮沫,加葱花、姜丝及其他五味佐料,盛人汤碗中。
此汤鲜香清爽,具有养胃补中,清热利肠的功效。适用于体虚纳差,肠风下血,大便不畅,咳嗽咯痰,牙龈肿痛等病症。
5.花茶:将花朵烘干后冲饮。方法是将花苞或初开的花朵,摘除花萼、花梗,把花冠向下摊成薄层,以文火或考箱烘干。烘干时要不时翻转,以使受热均匀。
烘干后放在密封的容器,置于冰箱内冷藏。饮用时直接用热水冲泡,可加入冰糖、蜂蜜等增加甜味。
6.腌制蜜饯:将花瓣以盐搓揉后,以冷开水洗净、沥干,以花瓣与糖1:2的比例加入糖拌匀,装在密封容器内腌制3天即可食用。
7.另一种凉拌食法:先以盐渍,通常将花瓣以盐搓揉后,放入容器内,食用前取出,以白开水冲去盐分,加入一些调味料,如麻油等。
余烫的时候,为避免变色,应尽量减少时间。将花朵投入热开水后,迅速取出。装入盘内即食。也可依嗜好添加其它调味剂。
8。 油炸:用面粉、蛋汁、清水调制成面糊,以不能露出花瓣为宜。放进油锅中热炸至金黄色即可。
9.栀子蜂蜜汤:鲜栀子花9~15g,蜂蜜少许。
加水煎汤服。本方源于《滇南本草》,栀子花清泻肺热,蜂蜜润肺燥。用于肺热或肺部燥热,咳嗽,或咯血。
10。栀子花炒韭菜:新鲜栀子花,去掉花蕊等只剩下花斑好。把水烧开,将栀子花放入清洗,稍稍变色即可。捞出沥干,韭菜清洗干净,切成3寸长左右一截,讲韭菜和栀子花一同翻炒至熟即可。
如果吃辣椒的话,可以放少于红辣椒,红、黄、绿、白相间,色泽明亮。韭菜补肾、栀子利尿。
野栀子花的用途和作用
栀子花若是黄叶了,可以放到半阴的环境中养护一段时间,若是养了挺久的栀子花黄叶了,那就将黄叶剪掉,然后合理的浇水施肥,并注意经常开窗通风。
栀子花根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栀子花只有根活着还能发芽,因为栀子花的繁殖方式有枝繁殖,芽繁殖和根繁殖。
野栀子花根的功效与作用禁忌
一忌放卧室,应放在通风良好的位置,
2,忌不见阳光,放在光照充足的南方。
3,忌浓肥。
4,忌向花朵浇水,会使花变腐烂。
5,忌放门口。
6,忌阴凉处摆放。
7,忌避开过敏人群。
8夏季中午浇水。
9忌冬季过量浇水,施肥。
10忌碱性土壤。
野栀子花根的功效与作用图片
可以泡根。
虽然繁殖栀子花的方法有多种,但最简便快捷的是漂浮的水插法,首先找泡沫板一块,并往上打孔,将栀子花当年半熟枝剪下,插入泡沫板的孔中,然后将泡沫板放入装满水的桶中,将桶放在既能让漂板穗条遮阴,又能让阳光照射水桶的环境,将水温控制在18℃-25℃之间,栀子花一星期即能长出3厘米以上的根。此方法扦插栀子花,成活率为100%。
取长度10~12厘米一年生枝条,留叶2~4片。将枝条先端削成马耳形,并将其浸入0.1%高锰酸钾溶液4~6小时后,取出插入清水中,入水长度为插条总长的1/3,用棕色瓶作容器,每隔1~2天换水1次;也可在木板或泡沫板上钻小孔,将插穗插进洞孔,而后浮于水面,其中插穗长度的2/3需留在浮体上方,1/3插入水中。
待长出新根以后,从较黑处移到亮处,根长到1.5~2厘米,单株根量有6~7根时,便可移栽到盆内或地栽。
栀子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生病了。
栀子花的瘤包多见于根部,或者是在嫁接处。它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遭到了病菌的侵害所致。当然,也可能是由于植株的根系受损了,或者是长瘤部位受到虫害的啃食或人为损伤导致的。总之,栀子花根上长瘤包的情况,一定要及时进行处理。
如果栀子花根部伤处的瘤包个头比较小,发现也比较及时,那么直接将其切掉,并使用杀菌消毒药物涂抹一下伤口,或者直接将整个浸泡一下药水。然后使用新盆新土将其重新盆栽起来,并放在阴凉通风处缓苗即可。
栀子根茎的功效与作用
1、摘下来的栀子花想要让它的香味更持久,存活时间更长,首先可以把摘下的栀子花根部做一些处理,将摘下的栀子花根茎部分用刀修剪成新的斜口,这样可以让栀子花吸收更多的水分。
2、准备一个装花用的瓶子,在瓶子里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柠檬酸、盐或者维生素E,为栀子花提供充分的养料,这样摘下的花枝才能生存更长时间。
3、把养花水配好后将修剪好的栀子花插进去就可以了,由于摘下的栀子花没有根系,所以不能放到阳光下,否则会加快栀子花的代谢速度,导致枯萎,失去花香。
4、想要它的花香更持久,需要将它放在阴凉潮湿的环境里,定期修剪它的枝叶和根茎部分,大概每两天给它换一次养分充足的水,这样下来栀子花可以保存一星期以上。
野栀子花根药用功效
桅子花的叶子,果实,根都是可以用来入药的,具有降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果实不仅有花的药效,还可以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而根具有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等功效,所以栀子花的每一个部位的具体药效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可以直接食用,但是药效不是特别好。
栀子花根有什么作用
栀子花换盆时伤着根通常情况下能活。因换盆时伤根都是正常的,有时根系过多时还需剪除部分的根系,比如比较长的老根、有病的根、枯死根、较密集的根系。伤根不要过重都能正常存活,剪除部分的根系有利新根系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