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少言寡语,老了却喋喋不休说个不停,人老了话就会多吗?
人老话多,树老根多,这是必然的。
人到老了本身觉就少,尽瞎操心更睡不着觉。有时也闲的,若让他们打麻将,跳舞就没空搭理你们。[呲牙]
对于年青人,觉老也睡不够,有存住的钱没有存住觉。这就是年老和年青的区别。
其实我还真没看见过碎嘴子的老人,谁没事叨叨怪累的。都是嫌年青人做的不对,生气了教育教育他们才叨叨。
年青听不进去,才嫌老人烦,才觉老人爱叨叨,这是代沟问题,老人不认为话多。
叨叨你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耐心做老人的听众。老人心情也是愉悦。
若是老人沉默寡言郁郁了,那就离痴呆不远了。还是让老人叨叨自我解嘲吧。
等没有老人时,你们想听也听不着啦。[流泪][流泪]
作为中医是一种什么感觉?
我是一名中医,而且是自学的中医。为做一名中医足足准备了将近四十年,其间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觉和感悟。第一次对中医的感觉那是一九六四年上初中时第一天报导在宿舍空位上見到一本薄薄的药性赋,翻开一看是郎郎上口的短句,专门讲药性的,看了觉得有意思,当时当作闲书来看,到了六七年不上学了回到了村里,那是正搞一打三反运动,我抽到了专案组,在那段时间里,闲下无事就在村里保健站坐坐,看医生看病,看人家配药,久而久之认识了不少中药饮片,对一些药品的性能也掌握了些。可巧医生和司药员发生矛盾,死活让大队換司药员。我当然成了替代的人,因为我不用培训马上就能上岗。我成了一名司药员,那时又要司药又要给社员们打针,在很短时间内扔步学会了一些常见病的针灸,也能开一些处方,起初没有人用,只能在自己身上试,针刺在自己身上不知扎了多少次,自现在还能看到扎过针畄下的青色痕迹。现在还记的试服了自己开的药,出现头昏脑胀时的情景。后来推荐上大学了,本人想上医学院,当后来上了师范学院,但学医的念想一直设有断。记的上师范学院时,上学生下乡,我当时分到临汾叫坛底的村里,去了不久,除上做正事,我就亮出能治病的牌子,那是七三年,村里缺医少药,当然我的这一手群众欢迎。因为年轻,虽然医术不高,但胆量大,有一次有一个闺女扶着其母亲去了我住所,上气不接下气,喘得很利害,我马上天突穴给扎上针,捻了念,喘很快停了,还给一个患癌证的患者开了药,现在也记的是旋复代赭汤加减,那时的感觉,为人们治好病有种成就感,心里高兴,没有一点想得利的想法。学校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先后从事过教育,政法,财贸,秘书等工作,最后落到卫生局,不论做计什么工作,爱好中医的这一信念没有变,那时每逢出差到了一个地方新华书店必去,历年累积购买的各种医书一摞一摞,满拒满箱,家里到处都是。工作之余为家人,亲朋,村里人看病没有断过。为了提高水平,八八年报了中医专科考试,经过多次复考,才取得了中医专科毕业证。我参加自考时已经四十多岁,当时我已经是处级领导了,你年纪大了,考证又和工资没关系,别受那份罪了。当我不怎么想,总想提高自己,不明白的通过自学考试要弄明白,更要证明自己不仅会看病,而且有证件,做到合理合法。退休后十多年一直未停行医,感悟良多。一是医疗是特殊行业,学习应坚持不断。经常要充电,经常要更新知识,学习永远在行医的路上。二是要有同情心,视病人如亲人把对病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医疗细节上,中医真正体现出仁爱的本性来。三是治好病医生高兴,有成就感,但也不要过于贪功,从而拿架子,傲慢无礼,让病人不合接触,四是治不好病,心里有负担,病人不理解,双重压力,对此要正确排解,不要由此受到身心损害。五是面对医闹,医疗环境差的现实,医生要谨慎,技术上精益求精,医德上要努力修为,态度要和蔼,知情权要公开。六面对中医低迷不景气局面要树立信心,练好内功,提高疗效,杀出一条血路来,总之当了中医我的感觉非常好,尤其我前半輩许多行业都干过,尝试试了,不能说大成,略有小成,后半輩子当中医了,而且是有学历有证的中医。年轻时就想学医,老也老了梦想实现了,而且我能治许多疑难证,还是原汁原味的中医,这个感觉怎么能确切的语言耒形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