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双臂平举作用(双臂上举的功效)

更新:2022-12-22 14:24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92

双臂上举的功效

1、坐姿臂屈伸:锻炼双肩和肱三头肌 双手放在椅子前沿,屈膝,臀部向前离开座位,以手臂支撑身体重量,呼气时缓慢屈肘,至肘关节呈90度角,吸气并推起身体。重复10次。

2、坐姿撑体:锻炼肱三头肌,释放脊柱压力 端坐在椅子上,双手放在椅子两侧的扶手上,身体立直向上,注意不要耸肩,伸直手臂,臀部向上离开椅子,保持这个动作或者上下移动,重复练习10次,练习3组。

3、旋臂侧平举:锻炼双肩 端坐在椅子上,双手侧平举,与身体成“T”字型,胸腔打开,肩胛骨向中间靠拢,手臂延展,掌心朝前,手臂做内旋,练习20次,掌心朝后,手臂做外旋,练习20次,重复练习3组。

4、瘦肩膀 动作1:挺直腰杆坐在椅子上,有意识地端正骨盆,不要向前后左右倾斜,双手放在肩膀上,用手肘在左右两侧画圆。一边感受肩胛骨和手臂的运动,一边画。 动作2:左手向天花板方向伸直抬高,身体稍稍向右侧倾斜,注意腰杆挺直,不要弯曲,左右坐骨不要离开椅子。

5、锻炼胸肌 端坐在椅子上,双手侧平举,屈手肘,大小臂90度,大臂与地面平行,双手臂向身体中间靠拢,然后向两侧打开,肩胛骨内收向身体中线靠近,重复练习10次,练习3组。

6、坐姿臂上举 端正坐在椅子上,收腹 ,深呼吸,手臂伸直与肩同高,呼气时缓慢抬高双臂,直至贴到耳朵,吸气时缓慢放下至水平位置。重复5次。

7、坐姿前平举 端正坐在椅子上,收腹 ,深呼吸,手中可以握重物,如一瓶未开盖矿泉水。动作起始时手垂于体侧,呼气时从前面缓慢举高双手,直至手臂与肩平,吸气时缓慢放下至起始位置。重复15次。 可 微 我 o h y a y a 6 6 6 分 享

手臂上举的功效

1米8的人手臂举过头顶大约35cm。1米8的人手臂的长度大概在60cm左右,但是你手是从你肩膀开始举起来的,扣掉你头加脖子的程度,大概比你升高高35cm左右吧 。

举胳膊的话都会超过头部30~45cm,所以一般在1.95米-2.1米左右。

被测量者赤脚,“立正”姿势站度在身高计的底板上,脚跟、骶骨部及两肩胛间紧靠身高计的立柱上。测量者站在被测量人的左右均可,将其头部调整到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的最低点齐平,再移动身高计的水平板至被测量人的头顶,使其松紧度适当,即可测量出高度。

高举双臂的功效

一盘玩珠子的同时,手也在跟着做运动,可以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

二、盘玩珠子的时候人要平静的坐在哪里,静静的来盘玩,可以让自己在这个繁杂的城市当中清净一会儿。

三、在科学上来讲圆的东西可以化解人的脾气,减轻焦虑心理,令我们心情舒畅。太极拳中讲究一个圆滑,不丢不顶,顺其劲解其力。所以说圆的东西可以使我们变的随和,不在顶撞、暴躁,可修身养性。

双臂上举的功效能缓解脑供血不足吗

瑜伽动作中的一种,是古印度发明的一种早期瑜伽方式。由十二个姿势组成,可用于热身,有利于舒展身体,平和内心。

祈祷式

心意:向所有的朋友致敬!

动作:双脚自然并拢,身体直立,双肩放松,目视前方。双手合十胸前,正常呼吸。

功效:集中和宁静思绪。

展臂式

心意:向杰出的人致敬!

动作:保持双腿伸直不要弯曲,深长缓慢的吸气,将双手上举过头顶,伸直手肘,脊柱向后缓慢弯曲到极限位置。

功效:伸展腹部脏器,促进消化,消除多余的脂肪。加强脊神经,开阔肺叶。

前屈式

心意:向诱发活动的人致敬!

动作:慢慢呼气,双手臂带动身体向前弯曲,保持双腿伸直不要弯曲,双手掌尽量按在地面上,上身尽量靠近双腿。

功效:预防胃病,促进消化,缓解便秘,柔软脊柱,加强脊神经。

骑马式

心意:向照亮人的人致敬!

动作:双手控制力量,慢慢吸气,左脚向后一大步,抬起背部,再次吸气,脊柱向后卷起,胸部推向前方。

功效:按摩腹部器官,改善其活动功能。加强两腿肌肉,增强平衡能力。

山岳式/顶峰式

心意:向在空中迅速移动的人致敬!

动作:呼气,放松背部,将右脚向后与左脚并拢,吸气,臀部上顶,伸直双膝,脚跟放在地面上,慢慢呼气,低头向下,肩背下压,尾骨转向天空的方向。

功效: 强化四肢神经和肌肉。与前一姿势反方向弯曲脊柱,有助于脊柱柔软和脊神经供血。

八体投地式

心意:向赐予力量者致敬!

动作:保持身体状态,慢慢弯曲手肘,双膝放在地面上,胸部下颌贴于地面。

功效:内脏倒置,促进内脏自我按摩和自愈,加强肠道蠕动。强化身体协调能力。

眼镜蛇式

心意:向金色宇宙本身致敬!

动作:再次吸气,头部带动身体向前向上,伸直手肘,大腿和耻骨尽量贴于地面,颈部上向扬起,带动脊柱后卷。

功效:这个姿势对胃病,包括消化不良和便秘非常有用。锻炼脊柱,让脊神经焕发活力。

顶峰式重复

心意:向黎明之神致敬!

动作:同5。吸气臀部向上顶起。

功效:同5。

骑马式重复

心意:向亚迪帝的儿子致敬!亚迪帝是无穷宇宙之母的名字。

动作:同4。吸气,左脚向前一大步,头部抬起,带动脊柱向后卷起。

功效:同4。

前屈式重复

心意:向仁慈之母致敬!

动作:同3。保持双手放在双脚两侧。吸气,收回右脚与左脚并拢,伸直双膝。上身靠近双腿。

功效:同3。

展臂式重复

心意:向值得赞扬的人致敬!

动作:同2。吸气,双手臂带动身体慢慢向上、向后,脊柱向后卷起。

功效:同2。

祈祷式

心意:向引向启蒙的人致敬!

动作:同1。呼气,收回手臂,双手合十,放回胸前。正常呼吸。

功效:同1。

手臂上举式 要点和功效

1、手臂按摩

沿着手臂静脉和淋巴进行按摩,从手臂向腋下进行按按压,每一次按摩三分钟就可以了,可以达到刺激皮下脂肪和促进淋巴循环的作用,并能将手臂中多余的水分和毒素排出去,从而达到瘦手臂的目的,如果可以配合使用按摩霜或精油效果会更好。

02

2、手臂伸展运动

手臂伸展运动是人们常选的瘦手臂的方法,一手握一只哑铃,如果没有哑铃用水瓶装满水来代替也可以。将手臂向上伸直,高举过头顶,之后手肘弯曲,保持这个姿势10秒钟,重复练习这个动作数次,一直做到手臂发酸发麻为止。这个手臂伸展运动可以起到促进手臂脂肪燃烧的作用,并能紧实松弛的手臂赘肉,让手臂的线条更流畅。

03

3、双手合十向上举

瑜伽操中也是瘦手臂的方法,这个双手合十向上举的动作就来自于瑜伽操,熟悉瑜伽的人肯定都知道这个动作,这也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动作。双手合十慢慢向上举过头顶,注意手臂要紧帖在耳朵两侧,并尽量向上举。一条腿抬起来,脚掌贴在另一条腿的膝盖位置,身体保持平衡,和平稳的呼吸,保持这个姿势一会儿。直到手臂发酸不能再坚持了就可恢复,这个动作不但可以锻炼手臂线条,还能锻炼双腿。

04

4、手臂支撑全身

先坐在地面上,双腿向前伸直,之后手掌放在地面上,将身体慢慢支撑起来,再慢慢放下。这也是瑜伽中的一个动作,有点难度,并且会觉得有些累,一般人尽量来做就可以了,如果做不到也不要太勉强,避免受伤。

05

5、俯卧撑

俯卧撑这个运动大家也都很熟悉,它不但可以减手臂的赘肉,还可以促进全身的脂肪燃烧,并能紧实肌肉,女生做俯卧撑要量力而行,不要太勉强,一般做5~10个就可以了,也不用做太多,不然手臂就会练得很粗壮。

06

6、合理饮食

提倡健康合理的饮食方式,只要是减肥就肯定要有饮食的调节,瘦手臂也是一样的,多吃蔬菜和水果,吃些有助于排毒的食物,比如苹果、黄瓜、胡萝卜、番茄、桔子、梨、葡萄柚等,这些都是很好的减肥食物。

双臂上举的好处和坏处

1.两臂前举:两臂伸直经前举起,与肩同高,两手同肩宽,彼此平行,掌心相对。

2. 两臂侧举:两臂伸直向两侧举起,与肩同高,掌心向下。

3. 两臂上举:两臂伸直经前向上举起,两手同肩宽,彼此平行,掌心相对。

4. 两臂后举:两臂伸直向后举起至极限,两手同肩宽,彼此平行,掌心相对。

中间方向的举:指两个基本方向的中间部位的举。

1. 两臂侧上举:两臂伸直经前至侧上方举起,位于上举与侧举之间45°,掌心相对。

2. 两臂前上举:两臂伸直经前至前上方举起,位于上举与前举之间45°,两手同肩宽,掌心相对。

3. 两臂前下举:两臂伸直经前至前下方举起,位于前举与两臂下垂之间45°,两手同肩宽,掌心相对。

4. 两臂侧下举:两臂伸直经侧至侧下方举起,位于两臂侧举与两臂下垂之间45°,掌心向下。

另外还有斜方向的举。指两个中间方向的中间部位。例如:前上斜举:指前上举与侧上举之间45°部位。

平举双臂有什么作用

仰卧举腿:平躺,手臂平放于身体两侧,双腿伸直,双脚并拢,慢慢向上抬腿,尽量使双腿和身体呈一直角。

两头起:平躺,双手平举,于身体呈90度角,做动作的时候双腿伸直向上平举,同事双手向脚尖靠拢。

悬垂举腿:双腿伸直于身体呈直角,腰部用力,使双腿向正上方蹬腿

这都是一些著名的腹肌训练动作

举双臂有什么好处

用臂力棒锻炼手臂力量是可以的,但是哑铃的效果会比臂力棒好很多

臂力棒也叫臂力器,是一个棍棒形状的强力弹簧。臂力棒能够锻炼到二头肌、三头肌、胸肌和肩膀肌肉,根据中间弹簧的受压能力不同,分为20公斤、30公斤、40公斤、50公斤和60公斤这几种不同的规格。

臂力棒和哑铃相比有以下几个缺点:

臂力棒弹簧力量过大,容易反向弹起,比较不安全。所以练习臂力棒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把上的绳子套在手腕上。

臂力棒对于肩膀的压力过大。许多人弯举臂力棒的时候,用的肩关节的内收力量,这样反向的力量对于肩关节伤害很大,尤其是当你手臂力量力竭的时候,弹簧反弹的力量会全部吃在肩关节上,很容易受伤。

臂力棒训练动作比较单一,不能全方面地刺激手臂肌肉。臂力棒只有一个弯曲的锻炼模式,是一个前臂腕屈肌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胸大肌及三角肌前束协同发力的过程,并不能孤立训练到某一块手臂肌肉,也无法变化动作的运动轨迹给肌肉造成不同角度的发力刺激。

相对臂力棒,哑铃对于手臂的训练效果就好了很多:

可选择的动作多;

孤立训练肌肉,对关节压力下;

多角度的训练方式让肌肉全方位发展;

相对来说更安全,力竭的时候只要往身前一丢就可以了。

哑铃锻炼手臂的动作

针对肱二头肌的动作有:

哑铃外旋转弯举

哑铃弯举

哑铃锤式弯举

反握哑铃弯举等

针对肱三头肌的动作有:

仰卧哑铃臂屈伸

坐姿俯身哑铃臂屈伸

窄距哑铃卧推

站姿哑铃颈后臂屈伸等

针对小臂肌肉训练的动作有:

哑铃腕屈伸

哑铃腕弯举

哑铃腕翻转

总结

不管是臂力棒还是哑铃,对于手臂力量都有增强的作用。只要选择合适自己的重量,保证动作的标准,就能够起到很好的训练效果,避免伤病的发生。

不过新手的话,还是从哑铃开始练起比较好,臂力棒相对容易对你造成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我是小何如何练,如果觉得有用的话,请点赞和关注,谢谢。

双臂上举对身体的好处

  拜日十二个式动作讲解:

  一:祈祷式做法:挺身直立,双脚并拢。双手胸前合掌。放松全身。调匀呼吸。益处:建立集中和宁静的状态,为要做的练习做准备。

  二:展臂式(双臂向上举)做法:上臂向上举过头,双臂分开与肩同宽。稍朝后仰头和上身。呼吸:双臂上举时吸气。益处:伸展腹部脏器,因此消除过多的脂肪,并改善消化。锻炼手臂和肩部肌肉。加强脊神经,开阔肺叶。

  三:前屈式(手触脚式)做法:身体向前屈直到双手或手指触到脚的任何一侧,或脚前的地上。使用前额触到双腿,但不要拉伤。双膝保持伸直。呼吸:身体前屈时呼气。在最后位置时试收缩腹部,最大量地呼气。益处:有助于消除或预防胃部或腹部疾病,减少腹部多余脂肪。改善消化。有助于消除便秘,使脊柱柔软,加强脊神经。

  四:骑马式(新月式)做法:尽量向后伸出右腿。同时屈左腿,但左脚要保持原位。两臂保持伸直,在原位上。动作末尾时,身体重量应当由两手,左脚,右膝和右脚趾来支撑。在最后姿势时,头应向后仰起,背成弓形,向上凝视。呼吸:右腿向后伸展时吸气。益处:按摩腹部器官,改善其活动功能。加强两腿肌肉,得到神经平衡。

  五:山岳式(顶峰式)做法:伸直双腿,双脚并拢,身体向前俯卧,臀部翘在半空,头低下,使它位于两臂之间。身体应成为三角形的两条边。在最后位置时双腿和双臂应伸直,在此姿势时试将两脚跟着地。呼吸:伸直双腿和弯曲躯干时呼气。益处:加强双臂和两腿神经和肌肉。与前一姿势相反的方向弯曲脊柱,因此进一步有助于脊柱的柔软。加强脊神经,并向他们供应新鲜血液。

 六:八体投地式(蛇击式)做法:身体放低及地,以至于在此姿势的最后位置时只有双脚脚趾,双膝,胸部,双手和下巴触地。髋部和腹部应稍微抬离地面。呼吸:呼尽后再行屏气。益处:加强大腿和手臂肌肉。发展胸部。

  七:眼镜蛇式做法:伸直双臂,从腰部抬起身体。头朝后仰,这个阶段与眼镜蛇式的最后位置相同。呼吸:抬起身体和弓背时吸气。益处:腹部受到压缩,有助于从腹部器官挤出淤血。这姿势对所有胃病,包括消化不良和便泌非常有用。弓背锻炼脊柱,使肌肉柔软,使最重要的脊神经重新焕发活力。

  八:山岳式做法:伸直双腿,双脚并拢,身体向前俯卧,臀部翘在半空,头低下,使它位于两臂之间。身体应成为三角形的两条边。在最后位置时双腿和双臂应伸直,在此姿势时试将两脚跟着地。呼吸:伸直双腿和弯曲躯干时呼气。益处:加强双臂和两腿神经和肌肉。与前一姿势相反的方向弯曲脊柱,因此进一步有助于脊柱的柔软。加强脊神经,并向他们供应新鲜血液。

  九:骑马式(与姿势四相同)做法:屈左腿,使左脚朝前,以便它靠近双手。同时放低右膝使其触地。呼吸:右腿向后时吸气。益处:参阅姿势四。

  十:前屈式(手触脚式)(与姿势三相同)做法:右脚放在左脚旁,双腿伸直,试将前额尽量靠近两膝。如果不能触到双膝就不要硬做,但两腿不能弯曲。呼吸:在做此动作时呼气。

  十一:展臂式(双臂向上举)(与姿势二相同)做法:全身伸直,双臂上举过头。双臂分开与肩宽。稍向后仰头和双臂。

  十二:祈祷式(与姿势一相同)做法:挺身直立,双脚并拢。双手胸前合掌。放松全身,调匀呼吸。

两臂上举有什么功效

易筋经来自手抄秘本,外所难见。其特点是先练外,后练内,内外兼修,最终达到外强内壮的目的。

1.第一势

练法:

面向东方而立,两足分开,中间相距约一尺开阔。足之位置,须趾与跗同一方向,切忌踏成八字形。凝神调息,摒除一切杂念,鼓气于腹,勿使走泄。头部向上微昂,口宜紧闭,牙齿相接,舌尖舔住牙关,两目向前睁视,睛珠须定,不可稍有启闭。

然后,将两手折腕昂起,使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再缓缓屈其肘节,将手提起少许,至腰部稍下处为度。唯两手虽上提,而两臂之气力,必须下注,如按桌踊身之状。

略加停顿之后,乃将十指运力,向上翘起,而掌根则运力捺下。行时须极徐缓,至极度后,再停顿片刻,放下手指,提起掌根,回复原状。

如此一翘一按,是为一度,徐行49度,而第一势功夫完毕。

要点:

须默记其按,此势名混元一气之式,先天之象也。一翘一捺,得乎动机;停顿贯气,得乎静定,动静相因,而阴阳判,万物生矣。故以下各势,皆由此势而化生。

行时,宜全神贯注于指掌之间,不可相离。日久之后,则气随神到,而运于内;力由气生,而行于外,内外相合,而超乎一切矣。若神气换散、力不专注,是为大忌!在两手上提之时,切不可过至腰上,否则,非但不得其益,且有损于筋骨,慎之!慎之!

2.第二势

练法:

行前势功夫既毕之后,则将气力收起,复平常小立状态,使全身筋骨稍为舒展,以免过劳之弊。其休息之时间,则不必限定。

行第二势时,先将两足紧并,全身正立,鼓气闭口,突视昂首,与第一势完全相同。

两手则将指屈转握拳,惟大指伸直。此时握拳极松,不可用力。握定之后,则将拳移置于大腿之前面,拳心与腿面相贴,两大指则遥遥相对。至此略略停顿,之后,即将每手之大指,向上翘起,以至极度;同时,两手之其余四指,则用力紧握,务用全力。而两臂之力,则须下注,切不可有丝毫提劲。

略停片刻之后,两大指即徐徐放下,余指也慢慢松开,以复原状。两臂则宜用提劲,使气力上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行时宜凝神注气,专心一志。行49度,第二势功夫毕矣。

要点:

此一势,有将两拳贴置于大腿之旁侧,而大指向前者,殊不得势。不得势,则力不充;力不充,则气不行,精神也因之而涣散,以之求功,尚可得乎?实谬误之甚也!

至于翘指之时,不能稍杂提劲者,则以气力下注,贯于拳指之间,俾拳能愈握愈紧,指能愈翘愈高也。

行此势功夫,亦宜出之徐缓,紧时则气力下注,松时则气力上提,一注一提,所以行气使力也。在表面观之,似乎功夫仅及于指臂,实则偏及于全身,盖以人身肢体,无不通连,而气之源流,又从内府行流而至,无所不及也。在行功之时,最忌口鼻呼吸、身体动摇,因皆足以耗气散力也。

3.第三势

练法:

行第二势功夫既毕之后,略事休息,再续行第三势。此势正立如前,先将两足分开,中间距离约一尺,务须趾与跗成平线,忌作八字形。腿部宜运力下注,不可使稍有松浮,否则,身体易于摇动,而至神气涣散也。头昂目睁,口闭牙接,鼓气腹中,与上2势同。

两手则将大指先屈置掌心,余四指则紧握大指之外面。两臂垂直,双拳置大腿之两侧,拳心贴腿,拳背向外,臂部并不用力,拳亦握得极松。略略停顿之后,即将两拳缓缓握紧,至极度为止,同时,运力于臂,使之下注,即用力将两臂挺直,使肘节突出,而气力易达于指掌之间也。

略停片刻后,徐徐放松拳指,而回复原状。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共行49度,而第三势功夫毕收。

要点:

此势注力之点,在于拳臂。行气之法,一提一注,固与上势无所区别,但其间不同之处,亦不止一端:彼则并足,而此则分开;彼则伸直大指,而此则屈握大指。要皆各有用意者,夫两足分开,所以使下盘牢固,不易摇动也。握拇指于掌中,所以实拳心而易于着力也。臂向下挺,而突其肘节,所以使全臂之气力,下注于拳也。而各势之动作相异无几,在功效上则差甚大也。

行功之际,除动作之外,尤须注意于神气之贯注,务使精神气力,融汇一起,达则全达,敛则全敛。若精神气力之不相融,虽练百年,亦是无益,学者宜加意焉!

4.第四势

练法:

行第三势功夫既毕之后,休息片刻,以舒展筋骨,然后再续行第四势。

此势与以上各势不同。先全身正立,两足紧并,用足两腿之气力下注,以固下盘。然后,将两大拇指屈置掌中,而以余指屈置其外,握之成拳。

两拳由前面向上举起,以平肩为度,拳心相对,虎口向上,两拳间之距离,则与肩膀之阔度相等。在上举之时,两臂宜直,上身切忌动摇。

略略停顿,即运力将拳紧紧握拢,以至极度,而两臂同时向前伸去,位置虽不能伸前若干,但气力则完全前注。

停顿片刻,则将拳放松,而收回两臂之伸劲。在伸出时,切忌左右宕动。

如此,一握一松为一度,共行49度,第四势功夫即毕 。

要点:

此一势乃气注平行之法,使气力进则注之于拳臂,退则流行于肩背。盖握拳伸臂,两肩必向前探出,背部之筋肉,势必紧张,此时气力完全前透。待松手收力,全部筋肉,完全松弛,气力亦因而退行,流注于肩背各部矣。

此势最忌者,即为用力时两拳向左右宕动,因两拳宕动,则全身之气力,不能专注于前,而旁行散乱。势散神乱,行之非但不足以获益,反足以招害也,是宜特加注意!

5.第五势

练法:

行第四势功夫毕,略事休息,更续行此第五势。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头紧目,闭口咬齿,凝神鼓气,如第一势。

将两手松拳,甚松,翻掌向外,徐徐从两旁举起,竖于头之上面,拳心相向,虎口相后,肘节微弯,两臂须离开耳际一寸处,切不可紧贴。在两臂上举时,两足即随之踮起,两踵离地一寸左右为度。

略略停顿片刻,乃将两拳紧紧一握,两臂则蓄力向下挫,似拉住铁杠,将身上收之状,同时,两踵再乘势向上举起,至极度而止。停顿片刻之后,再将两拳徐徐放松,收回气力,两踵亦缓缓放下,仍至离地一寸左右为度。

如此,一起一落为一度,共行49度,而第五势功夫毕矣。

要点:

此一势功夫,是将气力流注全身之法。盖举踵踮趾,则腿胯等处必气力贯注而后坚实。若气力不注,则腿胯虚浮。腿胯虚浮势必全身动摇,不能直立,难于行功。

至于两臂上举者,欲使肩、背、胸、胁、腰、腹等部之筋肉,处处紧张,以便气力易于流注进退。

此势中最须注意的,即在紧握双拳之际,下挫其臂。所谓下挫者,是运其两臂之全力,向下挫去,并非真将两臂做有形之动作,此实为运意而役使气力之法。

需特加注意,两踵之起落,务宜徐缓,切忌猛疾!因起落猛疾,两踵易受震激,足以影响及于大脑与心房,为害甚烈,是宜切记!

6.第六势

练法:

行第五势功夫既毕,略事休息,然后再续行第六势。

全身正立,昂首睁目,闭口鼓气如前。先将两足分开,相距约一尺,耻踵须成平行线,切不可踏成八字势,因八字势力不专注,且易动摇也。

两手将大拇指放在外面,以余四指握拳,再将拇指放于指节之外。握时亦须松弛,不可过紧。然后两臂从旁侧举起,拳心向上,至臂平直时,更屈转肘节,引肽竖起,至拳面适对两耳,全臂成三角形。拳以离耳一寸许为度,拳心则向肩尖。

略略停顿后,即将拳徐徐握紧,以至极度,小臂则用力向内折,大臂则用力向上抬。此皆系力行,不以形势行也。略事停顿后,即徐徐放开,以复原状。

如此,一松一紧为一度,自始至终,共行49度,第六势功夫毕矣。

要点:

此势功夫,是运使气力,进而流注于臂肘指节之间,退而流注于肩背胸廓之部。小臂内折,则筋肉紧张,气力易于前达;大臂上抬,则胸廓开展,肩背紧张,而气力易于流行,内府诸官,亦必因而舒伸,处处着力,毫不松懈。惟行此之时,上身切忌动摇,两臂切忌震荡。欲免除此弊,在乎用力之时,徐缓从事,若举动猛疾,则必难免也。

7.第七势

练法:

行第六势功夫之后,休息片刻,再续行此第七势。两足紧并,全身直立,昂首突视,鼓气闭口如上。两手则各将四指握在里面,而大拇指则扣手指节之外,拳握甚松,由正前面向上提起。提至肩前,成平三角形时,略停片刻,即运力于肽,徐徐向左右分去,至平肩成一字形为度,拳心向上。上身则略向后仰,唯不能过度。在两臂分开之后,即将两足尖徐徐抬起,离地约一寸许,专用两足跟着地,同时,将拳徐徐握紧,从鼻中吸人清气一口。吸尽一口,再将足尖轻轻放下,两拳缓缓放开,同时,从口吐出浊气一口,以复原状。

如此,共行49度而功毕。

要点:

此势乃运使气力旁行之法,而兼调内府者也。伸臂握拳,所以增加气力;一呼吸所以调内脏,即吐浊纳清之意也。故行时上身必须后仰,才可使胸廓开展,而可以尽量呼吸。

至于足尖上抬之故,亦无非欲使下盘固实而不虚浮。盖足跟点地,气力若不贯注,非但动摇,且立见倾跌。学者于此,宜再三注意焉!

8.第八势

练法:

行第七势后,休息片时,再续行此第八势。此势与第四势之法,大同小异。

并足正立,昂首突视,屏息鼓气如前。将两栂指先屈转,置于掌心,更以其余四指握其外,拳握甚松。再将拳由前面向上举起,以平肩为度,虎口向上,拳心相对,唯两拳间之距离,并不限肩之阔度,相去检途,约距二寸。在两拳上举之时,两踵亦徐徐提起,离地约二寸,专用足尖点地。

然后,将两拳用力徐徐握紧,以至极度。略事停顿后,再将拳徐徐放松,两踵亦轻轻落下,着地时务须极轻。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前后共行49度而功毕。

要点:

此势练空中悬动,使气力流注于上下各部。与第四势相异之处,在于两拳距离之远近,及举踵与不举踵二事。

在握紧双拳之后,更宜将臂向外分去,以至与肩膀之阔度相等,至放松时,则更徐徐合拢。

行此势最难之点,则在于上身之向前后俯仰,而使下盘不能固实。故此一势功夫,实较第四势为难。

9.第九势

练法:

行第八势功夫既毕,休息片刻,再续行第九势。全身直立,头正目前视,上身须直,闭口鼓气如前,两足紧并。将两大指屈置掌心,而以余四指握其外,拳握甚松。然后,将两拳从下面提起,务须在正前方上提,提至腹前,则屈其两肽,向上翻起,至当面为度。拳心向外,两拳面则斜向鼻尖之两旁,肘臂屈成三角形,两拳相距三寸许。然后,更将拳徐徐握紧,以至极度,同时,将小臂用力向内翻转,大臂则用力向前逼出,肘节则向后面分引,各部同时运用气力。

略事停顿之后,再徐徐放松双拳,收回各部气力,以复于原来情状。

如此,一松一紧为一度,自始至终,行49度而功毕。

要点:

此势在翻肽向上时,宜似握千钧重物向上翻提之状,虽手中并未有物,心中当作如是想。

此势有与第六势混为一谈者,贻误世人,故特加改正,并指其谬,以告学者。其与第六势不同之处,需两下参看,不难领悟。

10.第十势

练法:

行毕第九势功夫之后,休息片刻,再续行此势。正立如前,两足紧并,昂首挺胸,睁目突视,闭口屏息,鼓气于中。将两拇指屈置掌心,而以其余四指握之成拳,并不甚紧,虎口贴腿,拳心向后,乃将两臂从前面举起,至平肩之时,乃运肘力向左右两旁分去,与肩尖相平,同时,两肽亦向上竖起,举直为度。此时,两臂与头,适成一"山"字形,拳心向前,虎口向两耳。略事停顿之后,徐徐将拳紧握,以至极度,同时,两臂用力向上托,如手托千斤之势,两肘节则向外逼出,如欲使之凑合者。但皆用虚力,而并非有形之动作。如此,停顿片刻,即徐徐松手。

如此,一松一紧为一度,共行49度而功毕。

要点:

此势乃练气力之上行,除握拳之外,其余皆非有形之动作,亦运意使力之法,即拳家所谓"意到神到而力随之"。

此势有不知其中奧旨者,竟皆演有形之动作,则势乱神散,难以收效。荒谬之处,学者宜审思而明辨之,庶不至自误。

11.第十一势

练法:

行第十势功夫既毕,休息片刻,再续行第十一势。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首突视,闭口鼓气如前。两手则各先将四指屈置掌心,而以拇指护其外,握成极松之拳,乃运用臂肘之力,将拳向上提起,置于小腹之前恰当肚轮之两侧,肘微屈,虎口斜对,拳面向下,拳心向内,拳距腹一寸左右。

略事停顿,即将每手之四指,徐徐紧握,以至极度,而两拇指则用力上翘,愈高愈妙。两臂虽不做有形之动作,但气力却须上提,不可下注,似提千钧重物之状。

停顿片刻,再将拇指徐徐放下、四指徐徐放松,而将两臂之气力,缓缓下注。

如此,一紧一松为一度,自始至终,共行9度,本势功夫毕矣。

要点:

此势功夫,是运气升降之法。在紧握之则自鼻中吸人清气一口;在放松之时,则自口中吐出浊气一口。唯需行之徐缓,吸须吸尽,吐须吐尽,切不可失调或中途停顿,致内部受到意外之震激。

运力上提,本为无形的动作,两肩切不可向上瓮起,是为至要!

12.第十二势

练法:

行第十一势功夫即毕,休息片刻,再续行第十二势。全身正立,两足紧并,昂首突视,闭口鼓气如前。两臂直垂,指尖向下,掌心向前。将臂徐徐从前面举起,平肩为度,大指在外,掌心向天,两手中间之距离,与肩膀之阔度相等。在两手上举之际,两踵亦同时提起,以离地二寸许为度。略略停顿之后,两手徐徐放下,两踵亦轻轻落地。如此起落,各行12度。

再举掌如前。手掌向上一抬,肘即向下一扎,同时,两踵提起,再轻轻收回,恢复原状。踵落地之后,即将足趾向上翘起,离地以一寸为度。如此,亦连续行12度,而全功毕矣。

要点:

此势乃舒展全身筋络血脉之法。盖以上十一势功夫,各有功效,行时气力不免偏注,故必须用此一势以调合之,而使气力遍注于全体各部,无太过、不及之病。是亦犹打拳者,于一趟既毕之后,必散步片刻,然后休息也。

综上述十二势功夫,每日勤习,则3年之后,必可有成,而气力相随,无往而不可矣。以上易筋经所列各法,宜于清晨薄暮之时,在空旷清洁之地,依法练习。待十二势行毕后,再从第一势复练,周而复始,晨夕各3次。一年之后,则精神萎顿者,立可振作,而精神健旺者,则实力增加,神完气足,洵有易筋换骨之妙!但须每日行之,切不可稍有间断。若荒怠不勤,绝不能克期收效。

注:

上十二势总称"前部易筋经",虽亦注重于气力相随,唯犹以力为主,刚多柔少,即以力行气之法。练习成功之后,虽可以气力相随,但欲其遍及全身,流行于内膜,而无所阻核,尚难如愿以偿。欲达到此种程度,必须前部易筋经练成之后,再接续以下第十三~二十四势,总称"后部易筋经"。

不能入手即练后部,因此部功夫,完全注重于运行气力于内,以充实其全身之筋肉,而不在于增加实力。实力不足之人,欲其气力运行,固不易言,即算能练成,其效亦至微弱。所以须先练前部,增加实力,使与气相随,然后更进,而练习后部,于纯柔之中求运行之道,自易于人手,且收效亦较为神速。

故单练前部,不练后部则可;单练后部,则不可。因单练前部,气力纵未能运行于内,然较未练时必增加数倍,而收身强力壮之效,即不再进步而求其能于运行内,亦足以却病延年矣;而后部则专讲运行之道,单单练此,毫无用处,所谓徒劳无功。凡练内功者,对于此事,不可不知。

13.第十三势

练法:

先盘膝而坐,以右脚背加于左大腿之上面,更将左脚从右膝外扳起,以左脚背加于右大腿之上面,使两足心皆向上。此为双盘趺坐法,即寻常打坐,亦多用此法,唯须练习有素,始能自然。

坐时身宜正直,且不能有所依傍,而坐于木板之上。因棕藤之垫,质软而有弹力,易使人身体偏侧,故不相宜。

两手则紧握双拳,四指屈于内,而以拇指护其外。两拳放于膝头之上,须纯听其自然,不可稍微用力。将双睫下垂,眼露一缝,口紧闭,上下牙关相切,舌舔于牙关之内,冥心屏息,全身完全不用丝毫勉强之力,惟将精气神三者,用意想之法,而注于丹田。在入手之初,决不能立时汇合,唯如此凝思存神,日久自有功效。

要点:

此势在未行功之先,因心中杂念,一时不易完全消灭。杂念不消,则心神不宁;心神不宁,则精神涣散,行功等于不行,绝不能收到丝毫效果。故先用此法,消其杂念,然后行功,自无妨碍。所以,必注想于丹田,因其为内府之中宫。

14.第十四势

练法:

行第十三势功夫,大约以一炊时为度,然后更续行第十四势。

趺坐如前,两足并不放开,身体亦完全不动,唯两手则将握拳之指,徐徐放开,以舒直为度。然后,将两臂缓缓从侧旁举起,掌心向上,举至平肩之时,则屈肱内引,由头上抄至后面,同时,翻转手腕,使掌心向前,大指在下,至玉枕穴后面时,两手渐渐接合,十指交叉,而抱持其后头,两手之掌根,适按于耳门穴之上,两臂则成三角形。

抱时不宜有有形之力,头略后仰,胸稍前突。惟在两手动作之际,躯干各部,不宜稍有震动,心意仍须注在丹田;既抱住头颅之后,略事停顿,即提气上升,意想此一口气,似由丹田而起,经过脐轮,上达心包,而过喉结,直至顶门,而停留片时,再,使由顶门向后转下,经玉枕穴由颈椎缘脊而下,过尾闾抄至海底,再转上而回至丹田。

初行时,不过一种意想,气力必不能遵此途径,而运行自在。唯练习既久,自有成效。唯行此功夫时,须一切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勉强,且不可过于贪功,是学者宜注意。

要点:

此一势功夫,是使气力转运循环之法。顶门之百会穴实为首部要区,而脐下之丹田穴实为内府宝库,同一紧要。故气力上升,则贮于百会;气力下降,则归于丹田。一升一降,即周天循环之道;一起一伏,亦阴阳造化之机。所以,须一切纯任自然,本先天之静穆,而致后天之生动。

练习时,以循环二度而停止,将双手放开,握拳收置于两膝之上,回复原状。

15.第十五势

练法:

行第十四势功夫之后,乃将圈盘之腿,缓缓放下,略事休息,使腿部之筋骨,得以舒展,气血不至因而壅阻。但在此休息之时,心神犹须宁静,切不可有丝毫杂念兴起。

一餐时后,再将两足徐徐向前伸去,至腿部平直为度。两腿紧并,两足跟之后部放于板上,跖则直竖,足心向前,足尖向上,更将上身徐徐下俯,两手则从旁侧抄向前方,至足前时,乃交叉十指,收住两足。须将两足用力,向前伸挺,而两手则向后拉引,方为得力,腰背两部,始可因之而紧张。成此姿势之后,乃将留丹田之气,运于肩背腰股各部。

初时,亦仅意想可到,练至功夫渐深,则气力亦可随之俱到。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餐时为度,然后徐徐放开,回原来之平坐状态。

要点:

此一势,是充实软裆各部之法,其主要之处在乎腰闾。因此一部,在人身各部之中为最为软弱,气力亦最不易贯注,故行时必须俯身至极度,然后始能使腰部之筋肉紧张,筋肉紧张之后,气力亦较易达到。勤加练习,自有妙用。唯身体起落之时,务徐缓,切不可向左右摆动,以乱其神而散其气,是为最要。学者慎之!

16.第十六势

练法:

行第十五势功夫后,略略休息,更续行第十六势。

先将两脚徐徐盘起,以右脚背置于左大腿上面,然后,将左脚从右膝外扳起,放于右大腿之上面,两脚心皆向天,成为双盘坐之势。唯在两脚盘坐时,上身切忌向前后或左右摇动。

坐定之后,宁神一志,注气于丹田,摒除一切杂念。稍事停顿,两手即徐徐翻腕,使掌心向外。然后,两臂从左右两侧缓缓上举,至顶门上面相合,交叉十指,再,将腕向前翻转,而使掌心向上,两掌用力上托,同时,运用其气,使从丹田向上提起,转入两臂,而达于指掌。亦用以意役神、以神役气之法,并无有形之动作,唯意念之专注。

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餐时为度。然后,徐徐将手松开,将两臂仍从旁侧落下,运气下降,回复原状。

要点:

此势是行气于臂指之法,较第十五势为难。因臂部肌肉坚实,气不易行,如欲练至意到气达、气到力随之境,非短时间所能奏效,颇费苦功也。其所以须盘坐而行者,固实其下盘也。架手于顶门,则可使全身上提,正直得势,使气易于上达,更不至中途所阻阂也。在两手动作之时,务须徐缓,而固其神气,不可粗率也!

17.第十七势

练法:

行第十六势功夫之后,将所盘之两足徐徐放开,向前伸去,以腿直为度。两足相并,以足跟之后部放于板上,足心向前,足尖向上,与第十五势之起手时相同。略略休息之后,即续行第十七势功夫。

先将两手由两旁侧之下面,徐徐移向后方,至尾闾穴之后,两手相合,交叉十指,将腕翻转,使掌心向正后方,而两手背则贴于尾闾穴之两旁,须要贴得紧紧,不可稍有松浮。两肩头则用力向前逼出,兼向上瓮,务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紧张异常。然后,用意想之法,运用其气力,使充实其肩背。起初,不过意行;久后,自能达到。

行此一势功夫,亦以一餐时为度。然后,徐徐收回双手,回复原状。

肩背等部,骨多筋杂,皮肉极薄,而坚实异常,故气力之不易运行,与臂指相等。练习亦颇不易,收效之迟缓,较诸上一势为尤甚,然能下苦功,亦必有成。

要点:

此势之所以两手放于后面,及两肩前逼而兼上瓮者,无非欲使肩背部分之筋肉紧张,而易于运行其气,使之到达,不致多所阻阂也。唯在运气之时,并无有形之动作,纯以意行耳。

18.第十八势

练法:

行第十七势功夫既毕,略事休息,然后续行第十八势。

先将两足收回,成盘坐之状,以右脚背加于左大腿上面,更将左脚从右膝之外面扳起,亦将脚背放于右大腿上面,使成双盘坐法,与第十三势相同。

两足动作时,上身切忌摇动。坐定之后,先将两手从旁移至前面,至脐下时,两手相合,而交叉其十指,翻腕向内,以掌心捧住小腹。

初时,并不用力,冥心存念,略定神思,然后运气,由丹田而注于肾囊,以活动其睾丸。停顿少许后,乃提气上升,以回原处,做似欲将两睾丸吸入腹中之想。在提气上升之际,同时,两手心亦渐渐用力,略做向上摩起之势。略停片刻,更运气注于肾囊。

如此升降,各12度而功毕。

要点:

肾囊为人身最要之物,睾丸又极嫩弱,稍受外力,即易破损。此一势功夫,是专练收敛睾丸之法,即世称之"敛阴功"。

在初练之时,睾丸必难随气升降,然练习稍久,即易活动,反较运气于肩背等为易于收效。因肾囊为筋络所成,中空而运接于小腹,与丹田相距甚近,故气力易于运到,待练习既久,睾丸自能随气升降。此功练成,人纵欲取我下部而制我之命,亦无从下手。

19.第十九势

练法:

行第十八势功夫毕,略事休息,再续行第十九势。上身及两腿,完全不动,就原势略略加以停顿耳。两手则从小腹上徐徐撤下,移向两股之侧,按于板上,大指在内,指尖则向前面,掌按板面,不宜过分用力,但求其能相贴合。心神既定之后,则将两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将上身做向上升起之状,唯并非有形之动作!同时,提气上升,使充于胸廓,停滞不动。历一呼吸之久,再将气从原道降下,停于丹田,而两臂之力,亦同时松弛,回复原状。更隔一呼吸时,再提气上升如前。如此,升降各12度为止。

此势功夫,虽不甚难,但在初入手时,亦不免有所阻碍,须经过若干时后,始克升降自如。

要点:

此一势功夫,乃充实胸廓之法。运气于内,故较行于筋膜之间为易,惟运行虽易,而停滞一事,极为烦难。若神气未能完固之人,决难达到此目的,此即道家所谓"凝神铸气"之法。

初人手时,未能久停,为时不妨稍暂,之后逐渐加长。

20.第二十势

练法:

行第十九势功夫后,即就原势略事休息,调和气力,使稍弛展,然后再续行第二十势。

此势上身与两足皆不动,一如以上二势之姿势,唯将两手提起,使离开板面,然后,徐徐向前移去,绕至两脚心之上面,即以左掌心紧按右足心,右掌心紧按左足心,即以中渚穴紧对涌泉穴也。大指在内,指尖相对,肘微两屈,臂部并不用十分气力,但以手足两心贴合为度。

略略停顿之后,始将两臂稍微用力撑拄,同时,将气从丹田中运行而出,使之从下抄左,转上绕右方而下,回至丹田,在脐之四周绕一圆圈,上及腹部之下,旁及前腰。

如此运行一周之后,即休息一呼吸时,再为运行,以9度为止。若为女子,则宜自右而左。

要点:

此势是练气充实肚腹之法,而兼及于腰肾的前部。行时,宜先鼓足其气,使之略一停滞,然后再运之,循轨而行,似较稍易。唯在运行之时,非但外表不宜显有形之动作,如身体动摇等,即内部亦不宜有迸气挣力,须纯任其自然。初时固未必能尽如我意,久后必可成功。

21.第二十一势

练法:

行第二十势功夫后,仍就双盘坐之原势,略事休息。上身与腿足,完全不动,一如上势,唯将两手徐徐至侧面,仍按于板上。休息约3次呼吸时,则续行此第二十一势。

先将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肱举起,至左肩之上,即用手掌搭于肩上,掌心适按于肩窝穴上,五指则在肩后,肱紧贴于胸胁前面。

然后,再将左手亦从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肽举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窝穴,肽则紧贴于右肽之外侧,用力缓缓搿紧(搿:ge.用力抱),而使其肩背之筋肉,紧张至极度,同时,运用丹田之气,使之上升,而充实其肩背之内部。初时,决难气随神到,但宜用意想之法行之,日久之后,自能运行无阻。

要点:

此一势亦系行气于肩背之法。肩背以筋杂肉薄之故,气力殊不易运到,唯其不易运到,故须多练。"后部易筋经"中,对于练习肩背之法独多,亦因此。行时必两手抱肩,紧聚相搿,亦正欲使其肩背紧张,而气易于贯注。

22.第二十二势

练法:

行第二十一势功夫毕,先将左手徐徐放下,按于板上,再将右手落下按板。然后,将圈盘之两腿,徐徐放开,直伸于前。略事休息,更续行第二十二势。

须将两脚收回,屈膝而跪,两腿紧紧相靠,脚背贴板,臀部坐于小腿之上面,尾闾则紧靠两脚跟。上身略向后仰,头正

目前视。但经此一番动作,心神必外瞀(mao),故须休息片时,加以收摄。心神既定,则徐徐将两手从侧面抄至前下方,屈肽向上举起,至心窝旁、两乳下为度,乃将两手掌轻轻按于胁上,两肘则略略用力后引,唯非有形动作!按定之后,即将气提之上升,用意想之法,使之充满于两乳房,停滞不动,历一呼吸之久,仍从原路,使之下降,如此,升降各9度而止。

要点:

乳房在胸前亦系主要之部分,而膺窗、乳根等大穴,皆在于此。若不练气之充实,最易为外力所伤,与敛阴一势功夫,实有同等之紧要!

此势之所跪行,盖欲使上身正直,而气易于运行。两手按胁者,即所以示气循行之路。

23.第二十三势

练法:

行第二十二势后,即就原势略息片时,两手则徐徐放下,垂于旁侧,稍稍舒展,续行第二十三势。

先将两手稍微举起,徐徐移向前面,至膝盖之上,乃将右掌心按于右膝盖,左掌心按于左膝盖,即膝骨与腿骨接合之处。大指在内,指尖向前,两臂稍为用力作撑拄之状,上身则向后作倚靠之势,头则后仰至极度。

心神既定之后,则将气提之上升,经脐轮、心坎等部而上起,至喉结穴而停留不动,使喉部充实。

如此,历一次呼吸时,仍将气下降,停滞丹田;亦经一呼吸之时,再运气,上升而充注于喉结穴。如此,升降各9次,将上身徐徐坐直,头亦下俯,两手亦收回,垂两侧,回复原状。

要点:

咽喉为人身最要之处,生死关头之所系,且喉管为一软骨,虽有筋肉护于其外,奈极薄弱,故此部极易受伤,稍重即足致命,故必须加以锻炼。若能运气于喉,而充实其内部,功夫精纯时,既快刀快剑,亦不足以损其毫发。唯咽喉功夫,极不易练。

24.第二十四势

练法:

行第二十三势功夫后,则将上身拾起,而使两足徐徐舒展,直伸于前。略事休息后,即收起两足盘坐,仍以右脚背置于左大腿上,而左脚背则置于右大腿上,成双盘坐之势。

在动作之后,神志不免外瞀,故须冥目静心,以收摄之。待心神既定之后,即将两手移至前方,上下相向。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然后,用力将左掌自左而右,旋摩72度。

再翻转两手,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而左,亦用力旋摩72度。

此时,掌心热如火发,乃将两掌移贴后腰,先由外转内,旋摩72度;更由内转外,亦旋摩72度。则此势功夫毕矣。

仍收回两手,做第十三势趺坐之势。

要点:

此十二势<第十三~二十四势)功夫,皆系坐行之法,甚不易行,且久坐伤精,为行功十八伤之一。此一势加于后,良非无故,盖恐行功之人久坐而损伤其精,故用此势以养其精。后腰,精之门,精门和暖,则生气自足,更不虞其损伤。

下一篇:莲鸡的功效和作用(鸡头莲的功效与作用) 上一篇:吃晒干的红枣有什么作用(吃晒干的红枣有什么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