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子叶的功效与作用(桐子的作用和功效)
桐子的作用和功效
桐子树的外皮有毒
桐子树是一种常见的植物,但是桐子树的叶、树皮、种子、根均含有毒成分,种子的毒性最大,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并可损害肝、肾,不可贸然服用。
油桐(学名:Vernicia fordii (Hemsl.) Airy Shaw)是大戟科,油桐属落叶乔木,高可达10米;树皮灰色,近光滑;枝条粗壮,无毛,叶片卵圆形,顶端短尖,基部截平至浅心形,下面灰绿色,叶柄与叶片近等长,无毛,花雌雄同株,先叶或与叶同时开放;花瓣白色,有淡红色脉纹,子房密被柔毛,核果近球状,果皮光滑;种子种皮木质。3-4月开花,8-9月结果。
子桐树的功效与作用
修剪梧桐,一方面是为了观赏的美观性,另一方面,适当的修剪枝叶,对树木的生长起着调节作用,并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其健康快速成长。
修剪时间冬季落叶之前或者春季发芽之前。修剪过的部分在第二年春天,会因为营养积聚而长出许多新芽。这些新芽良莠不齐,所以春夏需要修剪,也叫“抹芽”,就是剪掉背生枝、内膛枝和病生枝这些影响长势的部分,从而使整个树最后长成一个杯状,让树木在高温天气保持通透和通风。
修剪后要与施肥相互配合。
梧桐子的功效和作用
梧桐子可以理解成梧桐树的种子
桐子的作用和功效禁忌
开化的民俗以端午、中秋、春节为大节;清明、东至、七月半为鬼节。解放后,移风易俗,民间习俗有较大变化,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有:
1、春节
烧天香 大年初一凌晨,由男主人开门放鞭炮,焚香告祝天地,求其赐福。要讲彩话,如“四季大发财,元宝该进来”等。
饮果子茶 开门放炮以后,合家穿新衣服,点起红烛饮果子茶。有的地方则吃糖年糕,以兆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
吃长寿面 初一早餐均以挂面为食。挂面细长,以兆长寿。
拜父母年 吃罢早餐,小辈要向祖父母、父母拜年,而且必须跪拜,跪罢,长辈赐与一红纸包和一碟果子。
年初一不准骂人、打人;又不准扫地,不准往屋外倒脏水;不能串门过户玩耍,只能在公共场所娱乐。
初二发新年财。“柴米油盐酱醋茶”,以柴为首。因柴与财同音,故新年伊始,人人上山砍柴。
拜年要带“果子包”。“果子包”以糖果、糕点充之。受拜之家要回以冻米糖、红枣之类。
新女婿拜年人称“上门”,最为隆重。携带之果子比一般人贵重一些,而且要用双包。新女婿要坐高横头,俗谓做女婿唯此一日大,此后只能坐角落头了。
拜年要拜到二月初。
2、元宵节
元宵节为传统灯日,每村每坊均耍灯。为春节最后一个节日。
3、清明
俗重祭鬼。清明有“踏青”习俗,即在凌晨,牧童吹着用桐子树皮制成的喇叭,将牛牵至草坡上放牧。
4、端午节
吃乌饭 用乌饭柴、糯米、白糖调制成乌饭,俗谓端午日食之,可除百病。
插艾叶 各家各户在大门两边插上菖蒲、艾叶,撒石灰以避邪扶正。
涂雄黄 孩童额上要以雄黄粉画“王”字,成人还要饮雄黄酒。
挂丝线 端午日孩童额上要挂无色丝线,人称“端午丝”。胸前坠以香袋,袋内贮樟脑丸。
食大蒜 端午食大蒜,俗谓可避邪保身,故人多食之。而且人们常取独个大蒜织丝袋网之,吊悬在孩童颈上。
5、六月六
这一天家家户户要翻箱柜,将全部衣物取出翻晒。相传达天太阳最烈最可把所有虫菌杀死。
6、七月半中元节
开化俗称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为七月半。此俗沿袭至今,迷信活动已消除。乡村一般以吃蒸汽糕为多。
7、中秋节
地方习俗舞草龙,晚辈向长辈赠送月饼。是夜,合家团聚,喝茶、吃月饼赏月。
8、冬至
农家乡吃米粉馃,也要备菜肴,家祭祖先,或上坟培土。
9、除夕
因介于两岁之间,也称“过年”。除夕晚接为“辞岁餐”,或称“年饭”,为一年中最丰盛之餐,禁忌讲不吉利话。是夜火缸里要燃以大柴头,使其烟火不绝,以兆人丁兴旺,就寝较平日迟,叫“坐寿”。
桐木的功效与作用
桐木和松木板材相比较,松木板材好。
松木板材选用的都是质量上等的针叶林松木种 类,这类松木的生长率极强,且松树在生长的时候没有 被修剪过,因此松木在制作成家具后,还可以保留天然 的纹理。 松木板材的抗潮湿、耐腐蚀功能很不错,松木 本身还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可以起到提神的功效。 松木板材的使用寿命长,只要进行不定期的保 养,就可以延长使用寿命,且松木板材本身木质就非常 的牢固,不会轻易被损坏。
桐子的功效与作用
梨树能施麻子饼,麻子饼是很好的有机肥。。但麻子饼要经发酵腐熟后施用。
饼肥又称油饼、油枯,是油料作物籽实榨油后剩下的残渣,如大豆、花生、芝麻、油菜、桐子、茶子、棉籽、菜籽、向日葵等,榨油后的物质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含氮磷养分较高(氮4%-6%,磷2%左右),也含适量的钾(约1.5%),氮主要是以蛋白质形态为主的有机态氮存在着,蛋白质含量在20%-50%之间;磷主要是卵磷脂成分,这些有机态的氮和磷只有被微生物分解后,作物才能吸收利用,所以用饼肥做肥料时,一定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泡桐子的功效与作用
1.桐树籽的用途:桐树籽榨出的油叫木油,熟称桐油,是重要工业用油,用于制造油漆和涂料,经济价值很高。桐油色泽金黄或棕黄,是优良的干性油,有光泽,不能食用,具有不透水、不透气、不传电、抗酸碱、防腐蚀、耐冷热等特点。广泛用于制漆、塑料、电器、人造橡胶、人造皮革、人造汽油、油墨等制造业。
2.桐树籽的用途:木油桐是极具开发前景的生物柴油植物树种,其籽粒含油率高,是制造生物柴油的良好材料,被生物质能源研究专家称之为“黄金树”、“柴油树”。木油桐原油的分析参数为酸值38.2,皂化值195.0,碘值101.7,粘度(31℃,cp)40.4,酰胺4.2%,硬脂酸6.9%,油酸43.1%,亚油酸34.3%,其它脂肪酸1.4%。油渣去毒后可生产蛋白质含量较高的动物饲料。
3.木油桐种子油可作化工、生物农药原料;富含氮的种皮残渣是植物肥料;树叶提取物存在多种形式的化学活性成份,具有广泛的医用价值,如油桐籽酮类化合物是系统开发抗菌、抗病毒、等多种药用原料。
桐子的作用和功效与禁忌
仡佬族(音:歌老) 人口为579357人。 民族概况 仡佬族是云贵高原中部的一个古老民族,大部分散居在贵州省的西北、西南和北部,包括遵义、仁怀、安顺、关岭、普安、清镇、平坝、黔西、大方、织金、金沙、贞丰、晴隆、六枝、水城等20多个市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马关、富宁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仡佬族人口数为579357。仡佬族因人数少而居住分散,各地仡佬族差异很大,甚至分散在同一个县内的仡佬人也不能互相通话。目前,仡佬族中大约只有极少数人还会说仡佬语。汉语是仡佬族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不少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衣语等,有的甚至一人兼通三、四种语言。仡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未定。仡佬族没有文字,普遍使用汉文。 仡佬族与古代居住在今贵州一带的僚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唐宋时,史书中开始出现“葛僚”、“仡僚”、“革老”、“仡佬”等名称,统称为“僚”。僚人可能是古代对这一地区若干少数民族的泛称,而与仡佬族有着更为直接的密切关系。“仡佬”一名最早见于南宋朱辅写的《溪蛮丛笑》。自明代以来的许多史籍都说:“仡佬,古称僚”。近一、二百年间,在一部分仡佬族中还保留着古代僚人的某些习俗,如妇女穿统裙和凿齿,以及以石板为棺的墓葬等,都说明仡佬族与古僚人有渊源关系。古僚人,是西汉时夜郎国(主要在今贵州、云南境内)的主体民族之一。距今2100多年前,夜郎境内的僚人亦“魅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即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出现了村落和集镇,有了君长,其社会已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或阶级社会初期。公元前130年,汉朝以夜郎地设置犍为郡,前111年又分设群。v从此,这一带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逐渐密切。汉族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影响了僚人社会,从而缓慢地向封建社会过渡。7世纪时,唐朝在今贵州省北部僚人居住地区,建立了羁縻州、县。这时,僚人社会的生产力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农民生产的稻、麦等粮食已有一部分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他们纺织的“僚布”质量也很好,成了上缴封建王朝的贡品。 自唐、宋到清代,仡佬族处于封建王朝和当地土官的统治之下,受尽了压迫和剥削。元、明时期、仡佬族地区大都为当地的土司所统治。后来,这里又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明末开始“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仡佬族地区的“改土归流”基本完成,仡佬族人民从此在流官的统治之下。但在贵州黔西、大方等彝族安姓土司,仍保留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势力,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还对当地仡佬族及其他民族的农民进行着残酷的剥削。 社会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小麦、红薯等作物。作物靠天生长,水、旱、雹、虫等灾害频繁,粮食单产低下。采集桐子、栓皮,编织竹器、草鞋等副业生产在仡佬族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840年以后,由于洋纱、洋布倾销到仡佬族地区,仡佬族铁笛布等手工业产品受到了严重排挤,农村经济日渐衰落。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地主、官僚资产阶级的重重压迫下,仡佬族农民很多失去了土地,许多人为了糊口,不得不外出帮工,流浪各地,仡佬族人民陷于苦难的深渊。 新中国成立后,仡佬族人民享有了当家作主的权利。1953年成立的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有一部分仡佬族人民就包括在内,1956年又在贵州遵义和仁怀建立两个民族乡。仡佬族散居区的乡、区和县的各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注意照顾仡佬族,有仡佬族的代表参加。贵州省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有仡佬族的代表参加,建国后进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生产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随之不断改善。吃上了稻米、穿上了棉布衣衫,住上了新房。建国前仡佬族人民大多是文盲,现在各地均办了学校。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7个仡佬族村已经办了4所民族小学;贵州平正仡佬族乡除办民族小学,还办了民族中学。仡佬族的适龄子女能就近上学,有的甚至上了大学,是有史以来没有的。一代有文化的新农民已在仡佬族群众中成长起来。 文化艺术 仡佬族民间流传着许多诗歌、故事和谚语。民歌有山歌、儿歌、酒歌、孝歌4类,曲调不同,各有特色。诗歌多为小调,三言、五言、七言不拘,但大都是七言体裁,也有用仡佬语歌唱的长短句形式。音韵铿锵,自成一格。仡佬族的民间故事,有歌颂劳动人民的聪明、善良和勤劳勇敢的,也有是揭露反动统治阶级残暴和贪婪的。仡佬族音乐舞蹈朴素优美。乐器有二胡、横箫、唢呐、锣、鼓等。遵义、仁怀一带流行跳踩堂舞和芦笙舞,打花龙、打篾鸡蛋也是仡佬族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 风俗习惯 仡佬族广大人民长期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杂居共处,在衣、食、住及婚姻、丧葬、节日等风俗习惯方面,很多已和当地兄弟民族大同小异,特点不甚突出。妇女原来穿着短上衣、长统裙、勾尖鞋,在距今八、九十年前就少见了。仡佬族主食以玉米(山区)、稻米(平坝)为主,其次是麦子、养子、红稗、小米、高梁等,喜吃酸辣食物和糯米粑粑等。仡佬族住房大多是靠山建筑的。房屋的结构和建筑材料,大体上与邻近的汉族相同。住房一般分作三间,中间为堂屋,不住人;也有分作两间的,一间作卧室,一间作厨房。 仡佬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三代以上“同堂”的较少,男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是比较平等的。建国前仡佬族实行封建婚姻制度,习惯姑表或姨表联姻。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的自由,男女订婚的年龄较早,有的在幼年时即由父母订婚的,这种婚姻叫做一背褶亲”或“背带亲”。结婚时,新娘由接亲人陪同打着伞步行至男家,一般不拜堂,由亲人直接引入洞房。建国前夕,在贵州普安县的一部分仡佬族群众,还保留着一种古代僚人的遗俗:女的出嫁前要打掉上腭犬齿1~2颗,史称“换牙仡佬” . 仡佬族的丧俗大多与汉族相同,只有遵义、仁怀等地仡佬族,在埋葬死者前,要举行“踩堂”仪式。大多数地区在安葬死者的前夕,要在灵前唱孝歌。亲戚来祭奠,丧家须敬酒致谢。安葬时,一般不择日选地,安葬后,一般不立碑。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很多禁忌,如正月初一不扫地、不挑水、不煮生、不倒水于门口、不下地劳动等。 春节是仡佬族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正月初一到十五,要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比较别致的有“打花龙”和“打篾鸡蛋”。花龙用细篾编成小球,内装碎碗片和一、二枚铜钱,使其相撞成声。打的时候,人们聚集在花龙坡上,两人一组对垒,男女老幼都可参加。篾鸡蛋比花龙稍大,也是用竹篾编成圆球,里面塞有稻草。现在,节日里除这类传统的文娱活动外,各项球类运动和各种歌舞节目逐渐增多,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农历十月初一过“牛王节”,届时做两块大糯米糍粑挂在牛角上,牵牛到水边,让牛看其影子,然后用糯米粑喂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