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薄黄的功效与作用(中药生薄黄有啥作用)
中药生薄黄有啥作用
有止血作用的中草药有非常多种的,比如仙鹤草、血余炭、棕榈、蒲黄、三七、艾叶、侧柏叶、槐花、白茅根、地榆、白及等,不同中草药所起作用原理会有些不同,一般止血原理有凝血,收缩血管,物理原理和生理原理,其中像艾叶,地榆,棕榈的作用原理就是凝血作用。
薄黄中药别名是什么
是水烛。
水烛是蒲草的正名,别称蒲草、水蜡烛、狭叶香蒲。香蒲科香蒲属水生或沼生多年草本植物。植株高大,地上茎直立,粗壮,叶片较长,雌花序粗大。叶鞘抱茎。小坚果长椭圆形,种子深褐色。花果期6-9月。分布较广,常生长于河湖岸边沼泽地。是中国的一种野生蔬菜,其假茎白嫩部分和地下匍匐茎尖端的幼嫩部分可以食用,味道清爽可口。花粉入药,称“蒲黄”,能消炎、止血、利尿;雌花当作“蒲绒”,可填床枕。花序可作切花或干花。水烛是中国传统的水景花卉,用于美化水面和湿地。
生黄是什么中药
鸡子黄就是蛋黄。在中药汤剂中,它通常是生的。可以把中药煮熟,去掉汤汁的残渣,加入生蛋黄,搅拌均匀,就可以服用。它可以治疗烧伤,煮鸡蛋,去壳取蛋黄,用文火在铜锅里加热,然后用水蒸发后用火,即将蛋黄油、过滤器和瓶子煮沸,高压灭菌。使用时,直接将蛋黄油涂在烧伤创面上。
中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大黄粉是通过粉碎大黄得到的。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清热泻火、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大黄粉和中药大黄具有相同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内火过多引起的便秘。此外,大黄具有很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等引起的气滞血瘀。同时,大黄粉还可外用治疗烫伤、肿毒等,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中药蒲黄起什么作用
蒲黄具有活血化瘀、祛湿的作用。可用于临床,也可用于木炭煎炸。蒲黄具有止血作用。一般称为蒲黄炭炒黑或炭炒。用于治疗咯血、吐血、牙出血、大便、小便或皮肤紫斑等各种出血综合征,具有止血不瘀的特点。生蒲黄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主要用于临床治疗血瘀性疼痛,如血瘀性心绞痛、瘀伤后躯体疼痛、妇女痛经、产后腹痛等。蒲黄不仅可以内服,也可以外用,主要用于治疗口疮或耳湿疹、耳脓引起的中耳炎、流涕或外阴瘙痒。
带黄的中药作用
红色加黄色地橘黄色
黄+绿=蓝
白+红=粉
黄+深绿=浅绿
黑+白=灰
绿色+白色=浅绿
红色系
大红+淡黄=桔红\桔黄
深红+群青=深紫
深红+普蓝=黑
黄色系
柠檬黄+湖蓝=浅绿
淡黄+湖蓝=草绿
土黄+草绿=橄榄绿
蓝色系
钴蓝+白+大红=玫瑰红\浅紫
光学三原色:红(red)、绿(green)、蓝(blue)
组合的颜色:红+绿=黄(yellow);绿+蓝=青(cyan);红+蓝=品红(magenta);红+绿+蓝=白(white)
粉柠檬黄=柠檬黄+纯白色
藤黄色=柠檬黄+玫瑰红
桔黄色=柠檬黄+玫瑰红
土黄色=柠檬黄+纯黑色+玫瑰红
熟褐色=柠檬黄+纯黑色+玫瑰红
粉玫瑰红=纯白色+玫瑰红
朱红色=柠檬黄+玫瑰红
暗红色=玫瑰红+纯黑色
紫红色=纯紫色+玫瑰红
褚石红=玫瑰红+柠檬黄+纯黑色
粉蓝色=纯白色+天蓝色
蓝绿色=草绿色+天蓝色
灰蓝色=天蓝色+纯黑色
浅灰蓝=天蓝色+纯黑色+纯紫色
粉绿色=纯白色+草绿色
黄绿色=柠檬黄+草绿色
墨绿色=草绿色+纯黑色
粉紫色=纯白色+纯紫色
啡色=玫瑰红+纯黑色
玫红色+黄色=大红(朱红、桔黄、藤黄)
朱红色+黑色少量=啡色
天蓝色+黄色=草绿、嫩绿
天蓝色+黑色+紫=浅蓝紫
草绿色+少量黑色=墨绿
天蓝色+黑色=浅灰蓝
天蓝色+草绿色=蓝绿
白色+红色+黑色少量=禇石红
天蓝色+黑色(少量)=墨蓝
白色+黄色+黑色=熟褐
玫红色+黑色(少量)=暗红
红色+黄+白=人物的皮肤颜色
玫红色+白色=粉玫红
蓝色+白色=粉蓝
黄色+白色=米黄
红黄蓝是三原色。
可以互相调和变成间色,如下:
红色+蓝色=紫色
黄色+红色=橙色
黄色+蓝色=绿色
三原色调和,得到的是黑色(或者深灰色)
假如要颜色变浅,加上白色。(可以根据白色的分量的增多逐渐变浅。)
假如要颜色变深或者灰,加上黑色。(黑色加上一点就能变深。)
在诸多颜色当中你可以大胆地调色,分量的多少,调出的效果不同。但是,记住一个要点:
紫色不能加黄色
绿色不能加红色
蓝色不能加橙色.
因为这样的互补色调出来是很深的灰色或者是黑色的.
另外这个给你参考,关于色彩的知识:
色彩组成:
1、基本色:
一个色环通常包括12种明显不同的颜色。而对于艺术设计师充分理解的色环和色论的重要方面,也许不会被我们中的网页设计者们能够充分欣赏。缺少多这方面的了解,你将会把事情搞乱。
2、三原色:
从定义上讲,三原色是能够按照一些数量规定合成其他任何一种颜色的基色。为了确定三原色,你必须首先确切明确哪一种颜色是你正在使用的中间色。在上小学时,你可能就知道了三原色:红、黄、蓝,并且你现在用于展示的,仍然是红、黄、蓝三原色。但是如果你有喷墨打印机的话,花点时间把它的盖子打开,看看它的墨盒。你能看到红、黄、蓝吗?不能!你可能看到的是四种墨色:蓝绿(青)色、红紫(洋红)色、黄色和黑色。颜色的不同是由于你的电脑用的是正色,而你的打印机用的是负色。显示器发出的是彩色光,而纸上的墨则吸收灯光发出的颜色。更进一步的解释就超出了本文要探讨的范围。除了发射与吸收光的不同之外,本文涉及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正色和负色模式,出于本文的写作目的,我们仅探讨着正色模式的三原色:红、绿、蓝。
3、近似色:
近似色可以是我们给出的颜色之外的任何一种颜色。如果从橙色开始,并且你想要它的两种近似色,你应该选择红和黄。用近似色的颜色主题可以实现色彩的融洽与融合,与自然界中能看到的色彩接近起来。
4、补充色: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相对色一样,补充色是色环中的直接位置相对的颜色。当你想使色彩强烈突出的话,选择对比色比较好。假如你正在组合一幅柠檬图片,用蓝色背景将使柠檬更加突出。
5、分离补色:
分离补色由两到三种颜色组成。你选择一种颜色,就会发现它的补色在色环的另一面。你可以使用补色那一边的一种或多种颜色。
6、组色:
组色是色环上距离相等的任意三种颜色。当组色被用作一个色彩主题时,会对浏览者造成紧张的情绪。因为三种颜色形成对比。上面所讲的基色和次色组可以被称作两组组色。
7、暖色:
暖色由红色调组成。比如红色、橙色和黄色。它们给选择的颜色赋予温暖、舒适和活力,它们也产生了一种色彩向浏览者显示或移动,并从页面中突出出来的可视化效果。
8、冷色:
冷色来自于蓝色色调。譬如蓝色、青色和绿色。这些颜色将对色彩主题起到冷静的作用,它们看起来有一种从浏览者身上收回来的效果,于是它们用作页面的背景比较好。需要注明的是,你将发现在不同的书中,这些颜色组合有不同的名称。
黄薄的功效
黄柠檬的维生素含量更高;青柠檬维生素c含量更高。
柠檬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很多女性都会用柠檬泡水喝,具有美容养颜、美白、防纹除皱、抗氧化的作用。
总体来讲,黄柠檬和青柠檬的营养价值差不多,相比而言,青柠檬含有更多的维生素c,果酸比例较高,吃起来更酸;黄柠檬维生素含量要比青柠檬高,特别是新鲜的柠檬,具是促进消化的作用。
柠檬泡水建议不要使用40度以上的热水,以免高温破坏柠檬中的维生素c,降低其营养价值。柠檬搭配口味浓重的菜肴,可以增加口感,比如与鱼搭配,可减少鱼的腥味;与肉搭配,可以使肉更加松软。
生薄黄是什么作用
姜黄是以姜黄为原料经过精加工而成的天然黄色素,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姜黄根茎中含有的黄色的色素,是植物界稀少的二酮色素。
姜黄易溶于冰醋酸、乙酸乙酯、丙二醇。在pH2.0-7.0环境中呈较稳定的纯黄色,在碱性环境中其溶液呈棕色或红棕色,在pH7.0-8.0范围内其溶液呈玫瑰红色。姜黄色素已被美国FDA、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以及中国卫生部批准用于食品中。
蒲黄为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夏季采收蒲棒上部的黄色雄花序,晒干后碾轧,筛取花粉。剪取雄花后,晒干,成为带有雄花的花粉,即为草蒲黄。
蒲黄粉源自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是一味粉状中药材。中药蒲黄别名又叫做蒲厘花粉、蒲花、蒲棒花粉等。
具体蒲黄与姜黄的区别,无非下面三项:
1、药材来源不同
蒲黄源自香蒲科植物水烛香蒲、东方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姜黄是姜科植物姜黄的根茎。
2、外观形态不同
蒲黄是粉状的,不需要磨制,而中药姜黄主要是片状的,只有磨成粉之后才是粉状的。
3、功效作用不同
蒲黄的作用为利水通淋和活血化瘀,而姜黄的作用则为祛风除湿、降压、消肿等。
中药黄生的功效作用
1、著名中医学家万全(1482—1597)
万全(1499-1582),古代医家名。又名全仁,字事,号密斋。明代著名中医学家。江西南昌县人,生于湖北罗田。其祖父杏城以幼科闻名乡里。万氏因科举失意,乃矢志医学。
2、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之瓦屑坝(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李时珍自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
3、徐春甫(1520—1596)
徐春甫,明代医学家,祁门(今属安徽)人,字汝元(或作汝源),号思鹤,又号东皋。有《古今医统》、《内经要旨》、《妇科心镜》、《幼幼汇集》、《痘疹泄秘》等著作,其中以《古今医统》影响最大。家世业儒。因多病,乃从师于名医汪宦。博览医书,通内、妇、儿等科。曾在太医院任职。
隆庆初(1568年)参与组织成立医学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对李杲的脾胃学说很为推崇,并主张良医应当兼通针药,认为用药不可泥守古方,临证应会变通加减等,他的医论和著述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4、大明太医院龚廷贤(1522—1619)
龚廷贤(1522~1619),古代医家名。字子才,号云林山人,又号悟真子。江西金溪人。父龚信,字西园,一说字瑞芝,任职太医院,撰有《古今医鉴》8卷。廷贤幼攻举业,后随父学医。他承家学,又访贤求师,医名日隆。曾任太医院吏目。1593年,治愈鲁王张妃臌胀,被赞为“天下医之魁首”,并赠以“医林状元”扁额。
5、大明太医院御医杨济时(1522—1620)
杨济时,字继洲,浙江三褐县(今衡县)南乡六都杨村人。约生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卒于泰昌元年(1620年),享年约98岁。杨氏幼年学习儒学。后改习歧黄。杨济时精于针灸,曾任太医院御医。
主要著作为《针灸大成》10卷。此书资料丰富,编排较为合理,故而流传较广,对我国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书中提出了“十二字次第手法”与“下手八法”的针刺手法,至今仍为针灸医家所习用。
6、明代著名针灸医家杨继洲(1522—1620)
杨继洲(约公元1522~1620年),字济时,明代三衢(今浙江省衢州市六都杨村)人,是明代著名针灸医家。主要作品有《针灸大成》。
7、方有执(1523—1593)
方有执(1523~1593),字中行(一行仲行),号九龙山人。安徽歙县人。两番以中风、伤寒、丧妻,五次以中风殇子,遂发愤学医。着《伤寒论条辨》8卷,后附《本草钞》1卷、《或问》1卷、《痉书》1卷(1592)。
方有执一生笃志《伤寒论》研究,推崇张仲景,认为,因年代久远,经王叔和编次,原文次序有改变,再经成无己注释,又多更窜,错简益多,扦格难读。须重新整理编排,恢复《伤寒论》原貌。因此称方氏所开创的流派为错简重订派。
8、大国医缪希雍(1546—1627)
缪希雍(约1546-1627年),字仲淳,明嘉靖、天启间人。17岁患久疟,自检方书治愈,遂嗜医。生平好游,寻师访友,旨在搜集方药,切磋学问,探讨医理。曾增益群方,几经修订,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及多部医学典籍。
9、吴昆(1552—1620)
吴昆,字山甫,号鹤皋,又号鹤皋山人、参黄子、参黄生,徽州府歙县澄塘村人,明代医家,新安医学名家之一,生于1552年,卒年不详。
吴昆师从余午亭,以医为业,从三吴出发,遍历江浙、荆襄、燕赵等地,“师医道贤于己者”,自此之后医学大进。共撰述医书6种,其中《医方考》6卷、《脉语》2卷、《素问吴注》24卷、《针方六集》6卷4种现存于世,《十三科证治》、《药纂》2种成书年代不详,已经亡佚。
10、关中儒医武之望(1552—1629)
武之望(1552—1629年)字叔卿,号阳纡,明陕西临潼阜广里广阳屯(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广阳村)人。明朝著名医学家,著有《济阴纲目》和《济阳纲目》,同时在方志、文学等领域也多有建树,被誉为关中鸿儒,也被称为儒医。
11、弃政从医王肯堂(1552—1638)
王肯堂(1549—1613年),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今属江苏)人。王肯堂出身于官宦之家,父王樵是进士出身,官至刑部侍郎。
王肯堂博览群书,因母病习医。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选为翰林检讨,官至福建参政。与传教士利玛窦有往来。
万历二十年(1592年)因上书直言抗倭,被诬以“浮躁”降职,遂称病辞归。重新精研医理,能做眼窝边肿瘤切除手术,又能治愈疯疾。历11年编成《证治准绳》44卷,凡220万字。另著有《医镜》4卷、《新镌医论》3卷、《郁冈斋笔尘》等,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今人辑有《王肯堂医学全书》。
12、著名外科学家陈实功(1555—1636)
陈实功(1555~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南通人,明代著名外科学家,自幼精研外科医术,“心习方,目习症,或常或异,辄应手而愈”。
陈实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于1617年编著《外科正宗》一书,全书共12卷157篇对痈疽、疔疮、流注、瘰疬、瘿瘤、肠痈、痔疮、白癜风、烫伤、疥疮等外、伤、皮肤、五官科疾病,“分门逐类,统以论,系以歌,淆以法,则微至疥癣,亦所不遗”。分析详尽,论治精辟,治法得当,并附若干医案,令人信服。《外科正宗》向以“列症最详,论治最精”著称,反应了明朝以前我国外科学的重要成就。
13、传染病学家吴有性(1561—1661)
吴有性(1582—1652),字又可,汉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1642年,大明崇祯15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南北直隶、山东、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间益盛,“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
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推究病源,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温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
14、古代中医温补学派创始者张景岳(1563—1640)
张景岳(1563-1640),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名介宾,字惠卿,号景岳,因其室名通一斋,故别号通一子。
同时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又称他为“张熟地”。他是杰出的医学家,古代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含《新方八阵》)、《质疑录》等中医学经典著作。
15、抗倭捐躯的名医李中梓(1588—1655)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汉族,上海浦东惠南镇人。他父亲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故中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因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仕途而学医。
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曾祖李府,字一乐,为抗击倭寇而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