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四季养生 >

求祷告治病与四季养生??

更新:2021-05-20 16:56编辑:bebe归类:四季养生人气:95

  《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段话,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小游戏”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冷,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进也。
  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冷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这段黄帝和大臣岐伯的对话中,黄帝问:我听说古代的人治病,只需要通过移精变气,做一些祷告就好了,而现在的人要吃那么多的药,扎那么多的针,结果还是有的治好了,有的治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岐伯是这样回答的:古人是跟野兽杂居的,天冷了活动活动就可以避冷,天热了就到一个比较凉快的屋子里面往待着。
  在家里不会时时念着这个丢不下那个,在外面也没想过要当官,所以生活得很恬淡,邪气根本就不能够深进体内,当然也就用不着吃药扎针了。   但当今之世就不是这样了,人们脑子里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因此就有各种各样的忧患,身心都很劳累,而且还不顺从季节的变化,夏天贪凉,冬天就贪热。
  这样早晚都是虚邪的气,并逐渐腐蚀到了五脏骨髓,外面也伤了五官和肌肤。那即使是小病也会非常厉害,光靠祷告又怎么能治呢?   治病当然不能光靠褥告,但是假如能够调顺身心的话,得了病也轻易康复,这就叫“移精变气”。   健康长寿之根本: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岐伯提出了传统养生方法的总原则,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植物大战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心理平衡、生活规律、公道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
     数千年前所提出的这些原则,讲起来通俗易懂,方法也简单易行,但要真正做到却并非轻易。由于,人们往往是在失往健康的时候才懂得健康的重要,快要失往生命的时候才知道生命的可贵。近年来,老年疾病的年轻化,中青年猝死人数的增加,著名企业团体老总们的英年早逝,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希看那些不注重自身健康的人要学会“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不要等到失往健康再后悔不已。   上面提到一个阴阳的概念,而且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那么到底什么是阴阳呢?阴阳实在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是事物相互对立同一的两个方面,它是自然界的规律,世界万物的纲领,事物变化的根源,事物产生、消灭的根本。
  它以为阴阳是处处存在的,凡是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热的、运动的、上面的、外面的事物,都是“阳”;而凡是属于阴暗的、沮丧的、衰弱的、冷的、静的、下面的、里面的事物则都是“阴”。   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学。中医学上以为“阴”代表储存的能源,具体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别中的雌性等;而“阳”则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过人体表面看到的生命活力,无形的气、卫、火,性别中的雄性等都属于阳。
  “阳”的生命活力靠的是内在因素的推动,即“阴”的存储。   在我们国荚冬西北的温度要较东南低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大的差别呢?《素问》说:“西北方阴也,东南方阳也。”阳就是用,就是开释;阴就是体,就是收躲。从地域上讲,整个西北方向以收躲为主,整个东南方向以开释为主,所以就产生了温度上的差异。
     “阴阳”的收躲也相当于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是吸收和开释的过程,阴的收躲是合成代谢,而阳却是分解代谢。合成代谢从能量角度看是一个吸能、储能过程。它使ATP等可直接放能的高能化合物减少,产热减少,物质储存增多,血津液骨肉等有形成分得到补充,总趋势是一个同化外界物质的向内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从能量转变为有形物质,即“阴成形”的过程。
  分解代谢是分解消耗物质,开释能量的过程,它使ATP等可直接放能的高能化合物增多,产热增加,物质储存减少,总趋势是一个异化体内有形物质向外开释能量的发散过程,主要表现为消耗体内的有形物质而开释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阳化气”的过程。   人体只有留意养收、养躲,即养阴,才有更多的能量供给人体的生命活动,生命才能持久地运转。
  一位德国的传染病专家米勒曾说过:“在从事体育活动或工作时,能量消耗的增加会缩短人的寿命。”例如,一只鹪鹩在一生中也就是2~4年中所消耗的能量相当于一只鹦鹉、乌龟一生50~100年中所消耗的能量。一个生物用完了它所有的能量就会死亡,米勒的话很有道理。
  有人曾将动物比做燃烧的烛炬,燃烧越旺,它的寿命就越短。   所以在人的生命中,要养阴惜阴,就要像仙鹤、乌龟一样好好地养护我们的身体,养护我们的“阴”,只有这样才能使生命更健康、更持久。   圣人的养生之道首先在于顺应四时。关于四时养生,在《黄帝内经》中也有相关论述,如:“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冷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四季循环,冷暑更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春生、夏长、秋收、冬躲是生物适应四季气象变化形成的普遍规律。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获得可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表现为“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人的各种生理功能,有着与自然变化几近同步的节律性和适应外界变化,并作出自我调整的能力。
  简言之,就是要法时。   法时养生,就是养生要和天时天气同步。说具体一点,就是热天有热天的养生原则,冷天有冷天的养生道理,总的原则就是要按照大自然的阴阳变化来调养我们的身体。   法时养生的精华是四季养生,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冷、热、温、凉的变化来养生。
  四季养生的总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也就是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由于身体与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一样,春、夏、秋、冬分别对应阳气的生、长、收、躲。假如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戕害生命力,破坏人身真元之气,损害身体健康。   但是,有人可能会对这种说法有疑问:春夏季节天气逐渐热了,为什么还要养阳,那不更热了?秋冬季节天气逐渐转冷,为什么还要养阴,不就更冷了吗?   道理在于,春夏时节天气转热而渐热,自然界温热了,会影响人体,人感到暑热难耐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性能即大量消耗阳气,来调低自身温度抗暑热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天热汗出也会大量消耗阳气,汗虽为津液所化,其性质为阴,但中医以为,汗为心之液,所以汗的天生,也有阳气的参与。
     秋冬的时节天气转冷而渐冷,自然界严冷了,也会影响人体,人感到严冷时,一则人体的自身调节机制会利用自身性能大量调动阳气,来调高自身温度抵御严冷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二则秋冬季节阳气进里收躲,中焦脾胃烦热,阴液易损。   所以说,春夏之时阳虚于内,秋冬之时阴虚于内,在养生保健上就要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正如清代著名医家张志聪所谓“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阳;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所以养阴”。总之,主要还是阳气易于亏耗。   但是,这并不代表,秋冬养阴就不用养阳了。由于对于人体来说,阳代表能动的气力,即机体生命性能的原动力。阳化气,人们把阳和气连起来叫阳气;阴代表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即机体生命性能的基本物质。
  阳气是人体生存的重要因素,由阳气天生的生命之火,是生命的动力,是生命的所在。阴成形,通常又把它叫做阴液。阴液是有形物质,濡养了人体形态的正常发育及功用。阴所代表的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皆有赖于阳气的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只有阳气旺盛,精、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以及摄纳、运化、输布和固守才有依靠。
  只有阳气的能动作用,才能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功能。这就是阳气在人体的能动作用,它不仅主宰了人的生命时限,而且还确定了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所以,不论何季,“养阳”都是非常重要的。
祷告治病与四季养生。

下一篇:四季养生保健的宗旨是什么? 上一篇:山药煲粥怎么做好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