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中医养生 >

前庭膜迷路的作用(膜迷路的描述)

更新:2022-12-11 17:53编辑:bebe归类:中医养生人气:75

膜迷路的描述

耳是司听觉及平衡觉的外周器官。按其解剖部位可分为外耳,中耳与内耳三部分。外耳和中耳具有传导声音作用,内耳具有听觉和平衡觉的作用。

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中耳包括鼓室、鼓窦、咽鼓管及乳突。内耳又称迷路,位于颞骨岩部,结构细小复杂,内含听觉及位觉感受装置。

内耳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液。膜迷路内含有内淋巴液。内外淋巴液系统互不相通。

何谓膜迷路

1、外耳:外耳由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组成。

2、中耳:它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腔组成。鼓室是颞骨岩部含有气体的不规则空腔,由六个壁包围,包含三个听小骨,即锤骨、砧骨和镫骨,以及韧带、肌肉、血管和神经。咽鼓管是连接鼻咽和鼓室的通道,长3.5~4.0cm,向前、向内、向下倾斜,分为骨和软骨。两部分的结合处称为咽鼓管峡部,是咽鼓管管腔最窄的部分。

3、内耳:分为内耳骨迷路和膜迷路。骨迷路是指颞骨岩部密质骨包围的不规则空腔,分为半规管、前庭和耳蜗三部分。它们依次相通,沿颞骨岩部长轴从后外侧向前内侧排列。

关于膜迷路的描述

脊椎动物内耳中,悬系在骨迷路内的膜性囊管,形状和骨迷路相似。包括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及耳蜗管。两个囊位于前庭中、膜半规管和耳蜗管位于骨迷路的同名部分内,形状也相同。管壁由单层上皮及薄层结缔组织构成。腔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膜间有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椭圆囊与3个半规管相通联,球囊与椭圆囊和耳蜗管相通。

膜迷路壁上有6个神经上皮增厚区,在两个囊壁上的称位觉斑,在3个膜半规管壶腹上的称壶腹嵴,在耳蜗管的称螺旋器。其中螺旋器司听觉,其余都是司平衡觉。

属于膜迷路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内耳位于耳朵的最内部,在接近颅底的部位,隐藏在坚韧的骨质之中。内耳主要负责声音感知和平衡,内耳也叫迷路,通常是骨迷路和膜迷路构成。迷路包括三部分,前庭、半规管和耳蜗,耳蜗形似蜗牛,将来自外耳的声压模式转换成电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负责听觉;前庭系统包括前庭和三对半规管,负责感受身体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前庭负责身体水平面和垂直面运动感知;半规管负责身体旋转运动感知。

膜迷路的组成是什么

听觉感受器称螺旋器(corti器),在耳蜗的膜蜗管中。位觉感受器有位觉斑(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和壶腹嵴,分别位于膜前庭和膜半规管。

1、螺旋器,声波感受器,又称柯蒂氏器(Corti’sorgan)。位于内耳的耳蜗内,在膜迷路的基底膜上,由毛细胞及支持细胞所形成的上皮细胞复合体。其背侧有盖膜与螺旋器的毛细胞听毛相接触,毛细胞深部接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经由螺旋骨板到达蜗轴内,接螺旋神经节。耳蜗神经由螺旋神经节发出的神经纤维组成,伸至延髓的耳蜗神经核。

2、囊斑是位于膜前庭内的一种斑点,即椭圆囊和球囊内。

椭圆囊外层壁和球囊前壁的粘膜局部增厚,呈斑块状,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合称位觉斑。囊斑其表面平坦,上皮高柱状,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支持细胞的游离面有微绒毛,胞质顶部有分泌颗粒,分泌物在位觉斑表面形成一层胶质膜,称位砂膜,膜表面有细小的碳酸钙结晶,即位砂。毛细胞有多条静纤毛和一条动纤毛。位觉斑感受身体的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状态。

膜迷路作用

听觉感受器称螺旋器,在耳蜗的膜蜗管中。位觉感受器有位觉斑(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和壶腹嵴,分别位于膜前庭和膜半规管。

1、螺旋器,声波感受器,又称柯蒂氏器。位于内耳的耳蜗内,在膜迷路的基底膜上,由毛细胞及支持细胞所形成的上皮细胞复合体。其背侧有盖膜与螺旋器的毛细胞听毛相接触,毛细胞深部接神经纤维。

2、囊斑是位于膜前庭内的一种斑点,即椭圆囊和球囊内。

椭圆囊外层壁和球囊前壁的粘膜局部增厚,呈斑块状,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均为位觉感受器,合称位觉斑。囊斑其表面平坦,上皮高柱状,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

膜迷路的构成

人体耳朵是由耳郭、耳道、耳蜗、耳膜等等部分组成,

外耳 外耳是指能从人体外部看见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对称地位于头两侧,主要结构为软骨。耳廓具有两种主要功能,它即能排御外来物体以保护外耳道和鼓膜,还能起到从自然环境中收集声音并导入外耳道的作用。将手作杯状放在耳后,很容易理解耳廓的作用效果,因为手比耳廓大,能收集到更多的声音,所以这时你听所到的声音会感觉更响。当声音向鼓膜传送时,外耳道能使声音增强,此外,外耳道具有保护鼓膜的作用,耳道的弯曲形状使异物很难直入鼓膜,耳毛和耳道分泌的耵聍也能阻止进入耳道的小物体触及鼓膜。外耳道的平均长度2.5cm,可控制鼓膜及中耳的环境,保持耳道温暖湿润,能使外部环境不影响和失策以中耳和鼓膜。外耳道外部的2∕3是由软骨组成。 (二) 中耳 中耳由鼓膜、中耳腔和听骨链组成。听骨链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悬于中耳腔。中耳的基本功能是把声波传送到内耳。声音以声波方式经外耳道振动鼓膜,鼓膜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呈凹型,正常为珍珠白色,振动的空气粒子产生的压力变化使鼓膜振动,从而使声能通过中耳结构转换成机械能。由于鼓膜前后振动使听骨链作活塞状移动,鼓膜表面积比镫骨足板大好几倍,声能在此处放大并传输到中耳。由于表面积的差异,鼓膜接收到的声波就集中到较小的空间,声波在从鼓膜传到前庭窗的能量转换过程中,听小骨使得声音的强度增加了30分贝。为了使鼓膜有效地传输声音,必须使鼓幕布人外两侧的压力一致。当中耳腔内的压力与体外大气压的变化相同时,鼓膜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耳咽管连通了中耳腔与口腔,这种自然的生理结构起到平衡内外压力的作用。 (三) 内耳 内耳的结构不容易分离出来,它是位于颞骨岩部内的一系列管道腔,我们可以把内耳看成三个独立的结构: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前庭是卵圆窗内微小的、不规则开关的空腔,是半规管、镫骨足板、耳蜗的汇合处。半规管可以感知各个方向的运动,起到调节身体平衡的作用。耳蜗是被颅骨所包围的象蜗牛一样的结构,内耳在此将中耳传来的机械能转换成神经电冲动传送到大脑。为了便于理解耳蜗的功能,我们用来显示镫骨足板与耳蜗的前庭窗的连接。耳蜗内充满着液体并被基底膜所隔开,位于基底膜上方的是螺旋器,这是收集神经电脉冲的结构,耳蜗横断面显示了螺旋器的构造。当镫骨足板在前庭窗处前后运动时,耳蜗内的液体也随着移动。耳蜗液体的来回运动导致基底膜发生位移,基底膜的运动使包埋在覆膜内的毛细胞纤毛弯曲,而毛细胞与听神经纤维末梢相连接,当毛细胞弯曲时神经纤维就向听觉中枢传送电脉冲,大脑接收到这种电脉冲时,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下一篇:陈皮红糖的功效与作用(陈皮配红糖的功效) 上一篇:南瓜糯米粥的功效与作用(小米南瓜糯米粥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