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对唇部的作用(芍药功能主治)
芍药功能主治
赤芍一般可以清热凉血散瘀止痛。临床上可以治疗出血性疾病,比如吐血,咯血。还可以治疗目赤肿痛,瘀血肿痛。还可以治疗淤血性疾病,如头疼,头晕,胸闷气短,腰疼,月经不调等,可以配合川芎,当归,生地,柴胡等入汤剂服用效果会很好。
芍药花功能主治
不是,芍药花大且美,有芳香,单生枝顶;花瓣白、粉、紫或红色,花期4一5月。因为它开花较迟,故又称为“殿春”。
芍药功能主治是什么
《本草纲目》记载,芍药主治“女人一切病”
芍药的功效与作用入药部位
芍释义:〔~药〕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披针形。夏初开大花,供观赏,根可入药。简称“芍”,如“赤芍”、“白芍”
芍药的药用功能
观赏价值
芍药可做专类园、切花、花坛用花等,芍药花大色艳,观赏性佳。
药用价值
芍药的根鲜脆多汁,芍药根含有芍药甙和安息香酸,用途因种而异。中药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药的根。
食用价值
1.芍药花粥做法是:选取色白阴干的芍药花6克,粳米50克,白糖少许。用粳米加适量水煮熟,再放入芍药花瓣再煮2一3分钟即可出锅,加入白糖即成。
芍药的组成及功效
芍药园三个字楷书写法大致是:先写芍字,艹字头,上下结构,笔顺是,横,竖,竖,撇,横折钩,点,笔画数6笔;药字,也是艹字头,上下结构,下面多了个纟,笔顺是,横,竖,竖,撇折,撇折,提,撇,横折钩,点,笔画数9笔;园字,口字部首,全包围结构,笔顺是,竖,横折,横,横,撇,竖弯钩,横,最后关门,共7笔。
芍药功能主治与用量
1.土壤选择
芍药盆栽配土可用园土+腐叶土(泥炭土)+河沙(珍珠岩)+少许底肥(可以用腐熟的饼肥,过磷酸钙)按1:1:1配制。
2.盆的选择
应选比较深的大花盆,盆土深厚更有利于芍药的生长。
3.水肥管理
盆栽芍药时,水肥管理比较重要,浇水应遵循“干透浇透”的原则,不能让花盆积水。在新梢迅速抽出时,到花蕾伸展时,应结合浇水施肥。生长前期可以速效氮肥为主,花蕾伸展时赠送磷钾肥,可使花色更加艳丽。
4.光照管理
芍药花喜欢光照,生长季节应给予充足的光照,如果光照不足会导致开花质量下降,或者不开花。在炎热的夏季应该注意遮阴,否则容易烧伤叶片,甚至导致地上部分枯死。
5.修剪整修
为了使芍药花多色艳,应及时剪掉细弱的枝条,出现侧蕾时应摘除,使养分集中,芍药花可开的更多,不准备留种子的话,花谢后,应及时剪去残花。
6.病虫害防治
芍药常见病虫害有褐斑病、炭疽病、锈病、根部腐烂病及根瘤线虫病、天牛、红蜘蛛、金龟子、蝼蛄等,其中竭斑病、炭疽病、锈病为真菌病害。病虫害防治要以早期预防为主,一旦有病虫害发生。要根据发生程度按上述用药剂量,适当缩短喷药间隔期,增加用药次数。
芍药功能主治和用量
在中医药方面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升是体积单位,1升=液体200毫升
参考: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1.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伤寒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广东省中医院泌尿外科吕立国
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
容量单位,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是五个容量的计量单位。还是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结果是:1合=20ml 1升=200ml 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伤寒论》中还用到了度量,如五苓散说白饮和服方寸匕,麻子仁丸中说厚朴用1尺。那么1寸和1尺究竟是多少呢?还是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这句不是原话),“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所以分、寸、尺、丈、引是汉代关于度量的5个计量单位。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从中国科学计量研究院收集的全国博物馆所保存的14把汉代尺子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 4分=1两。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显然在仲景时代是不会用分来最单位的,是后人在传抄的时候进行了换算,或者这张方子不是仲景的方子。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不是张仲景原来的东西。当然有的方剂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这个分不是实际的衡重单位,而是药物之间的剂量比例,是份的意思。四逆散中各十分也是一样的意思。但是《金匮要略》中好几张方子是用分作为计量单位。
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定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没有随意扩大,主要是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变化,地主收租,国家收税不再单纯的收粮食,而是收银子或银票,再改度量衡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就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晋、唐、宋的度量衡发生了变化但是,当时国家规定,医药和天文是关系到人命和国家兴衰的大事,故度量衡均用旧制,其他行业用新制。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计量仍然保留的是汉制,宋朝以前的中药书都是应用的汉制。宋朝在各方面都进行了改搞,包括中药的服用方法,包括中药剂量,宋朝应用煮散的方法,就是把药物作成粗散,煮过后连药渣一起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起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这样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从衡重的方面来看,它用了斤、两、钱、分、厘、毫。从宋代到清代,度量衡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故以后的方书基本用的是宋代这种度量衡制。因此说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确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2.经方药量的折算
如麻黄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
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它也是三次治疗量,故折算为: 15g 15g 15g 10g 4枚
换算的时候要记住两点:一是汉代的一两相当于现在的多少克,还要记住这个方子分几次吃。如四逆汤等救急的方子是一次服用,而吴茱萸加生姜汤是分五次服用的,这样折合才能准确。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了解了当地的药物用量习惯后,按照《伤寒论》的比例套用,比如:北京的桂枝常用量是10g ,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5g、10g、5g,如果它的桂枝常用量是6g,那么麻黄汤的剂量就是:10g、6g、4g就可以了,这个方法是最简便的。即符合的当地的用药习惯,又符合经方的用量。
《伤寒论》中还有以容量和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有的我们现在仍用容量来计量,如水。但是许多我们现在已经不再用容量来计量了,如半夏半升,粳米一升。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折算呢?可以先折算为现代的容量然后再称重。比如说粳米一升,就用现在的粳米200ml进行称重就是180g。粳米是旱地长的稻子,就是旱稻子。它和水稻是同科属植物,但是在旱地生长。有些人在开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的时候,药房没有粳米,他就告诉病人,回去抓把大米放进取。从理论上来讲大米不能代替粳米,白虎汤证和白虎加人参汤证是热盛伤津津液不足的证候,用粳米在这里是养胃气的,要用大米的话,它除了保胃气的作用之外还有一点利尿作用,所以对于一个热盛伤津的病人,严格的来说用大米是不科学的。半夏半升,我们用半夏100ml,今天称重大概是50g。五味子半升大概是30g。麻子仁丸中的厚朴一尺,一尺当然是23cm,但是宽和厚没有说,我们今天用中等的厚朴,就是宽3.5cm,长23cm,称重大概是15g。五苓散用一方寸匕,就是用一个边长是一寸的正方形药勺来去这个散,我用一个2.3cm见方的纸板来取五苓散,称重大概是5-6g。
用数量来计算的药物,我们今天还有用数量来计算的如大枣等。但是这种方法已经不常用了,都改成了称重的方法。如杏仁,我们不再数多少个杏仁,而是称重。有人称得杏仁100粒去皮尖是40g,桃仁100粒称重是30g,枳实一枚是18g(中等大小),附子一枚20g,大的附子一枚25g,乌头一枚大约是5g。还有个一钱匕,说法很多,没有考察清楚,大概是1-1.5g。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称量核实,摘要如下。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 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力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芍药功效主治
大丽花和芍药有什么区别
1.
大丽花形态特征 大丽花开花的时候,整朵花看上去是跟一些常见的菊花非常相似,它属于菊科,从单个花瓣看,上端呈微微尖尖角状。
2.
观赏价值 而芍药整个花瓣的形状和大丽花很相似,单片花瓣的上端要稍微圆润一些。大丽花是一种非常喜庆的花朵,搭配其他花一起将其放在专门的开业送礼篮里,送人非常有牌面,在一些新店开业的时候,选择这样一份真挚的祝贺,是非常好的兆头。
3.
大丽花主要价值 大丽花和芍药都有药用价值,但效果却不一样。现在很多人都有牙疼的情况,可能是平时习惯的原因导致的。牙齿痛起来是非常难受的,有时候可能因为这个小毛病什么事都做不了。偶尔由于上火等原因造成牙痛的时候,冲泡一杯大丽花茶,能够清热解毒,缓解牙齿疼痛,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而芍药的功能是作用于胃痉挛等。
芍药功效作用与主治
白芍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阳,敛阴止汗的功效。
白芍味苦,性酸,微寒。入肝经,和脾经,能用于缓解月经不调,经行腹痛。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胁疼痛,腹痛及手足拘挛等症。肝阳亢盛的头痛和眩晕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白芍还有养血的作用,可以治疗面色萎黄,面部色斑。白芍与桂枝同用,能协调营卫,用以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自汗而恶风。与龙骨,牡蛎,浮小麦等药同用,可敛阴潜阳,用治阴虚阳浮所致的自汗,盗汗等症。与甘草搭配,可以治腹痛及手足拘挛。与黄连、木香等同用,可治痢疾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