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角色扮演对幼儿发展作用(角色扮演对幼儿发展作用的研究)

更新:2022-12-10 11:32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85

角色扮演对幼儿发展作用的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包括:acd

  与其他教师相比,幼儿教师职业的角色是多元性的:1.教师是幼儿生活的照料者。2.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3.教师是幼儿与社会沟通的中介者。4.很多时候还要当好幼儿及家长人际矛盾的调解员和裁判者。

  幼儿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幼儿的“妈妈”和朋友。幼儿教师能帮孩子解决家长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能帮家长解决家长不能解决的幼教问题。

  幼儿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因此,教师是幼儿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体验社会角色和彼此的情感,初步学习适应社会生活的引路人。

角色扮演对幼儿发展作用的研究意义

1、具体性。游戏有内容、情节、角色、动作、语言、活动、玩具和游戏材料。

2、虚构性。是在假想的条件下完成的一种反映现实的活动,其情节和角色的扮演、活动的方式、代替物的使用,是象征性的。

3、兴趣性。形式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适合儿童心理和年龄特征,能使儿童主动参与。

4、自由自愿性。儿童自愿选择游戏内容、安排游戏进程,按自己的体力、智力和能力进行各种活动。

5、社会性。游戏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周围的现实生活是儿童游戏的基本源泉。借助游戏,儿童学习成人社会生活经验,从中看到未来生活的前景。

幼儿角色扮演好处

1.

能激发学生兴趣 角色扮演法适应了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了“满堂灌”的简单枯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角色扮演就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高深理论通俗化,枯燥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且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课本知识的枯燥无味容易使学生缺乏学习政治

2.

能活跃课堂气氛 角色扮演能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能力.角色扮演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独创性,为发散性思维创造了前提条件,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从所学知识中去寻找解决的途径,通过学生的讨论一些学生还能从生活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多个途径,使思维得到了扩展.运用贴近学生们生活的时政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们自己思

3.

能使学生主动学习 应用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是主角,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不再是被迫的思考,而是在扮演和观看扮演的过程中,主动的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并从角色扮演的活动中获得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角色扮演在学前儿童教育有哪些作用

1培养基本生活技能.使儿童掌握吃饭、穿衣、语言表达等人类最初行为方式.2促使自我观念发展.使儿童能分清自我与非我及两者的关系.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儿童逐渐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关系.4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儿童逐步适应社会规范,具备社会公德.5培养社会角色.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扮演适当的性别角色、游戏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等.

角色扮演的作用幼儿园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角色游戏是3—6岁幼儿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戏。对于这一时期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在角色游戏过程中,他们不断模仿成人的行为,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现实生活。他们的语言、动作、社会交往、生活经验等方面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扮演角色能力差,游戏水平低下。那么如何提高小班角色游戏水平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分析小班角色游戏特征入手,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策略。

一小班角色游戏特征

游戏情节简单而零散。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随意性。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所以游戏中反映出来的内容简单,情节单一、零散。如“妈妈”喂娃娃、抱娃娃、给娃娃穿衣或打电话、扫地、拖地等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内容。或者是爸爸烧饭、妈妈烧饭、你喂娃娃、我也娃娃。游戏情节是零散的片段,相互间缺乏联系。

游戏动作重复而简单。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小手肌肉发育不够完善,喜欢做重复动作。所以小班幼儿在游戏时,多是简单的重复动作,较少的系列动作是凭兴趣操作材料。如反复地做切菜动作、炒菜动作、反复做接水、饮水动作。但有时有感兴趣的材料也会出现一序列动作。如幼儿会假想娃娃饿哭了,于是连忙泡奶、喂奶等动作。

游戏语言交往较少。

由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幼儿游戏中大多是平行游戏,幼儿独自操作材料。如抱娃娃、喂娃娃往往是默默无语。一起玩时也是各说各的话,专心于自己的游戏,旁若无人,有时也有一些简单的对话,但是是围绕模仿的材料开展的,如:锡凯拿着酸奶瓶说:“喝酸奶吧!”锐涵接过酸奶喝了一口说:“好甜呀”,然后又进行自己的游戏。

游戏时缺乏角色意识。

幼儿游戏扮演的角色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如:爸爸、妈妈、奶奶、爷爷等。但幼儿经常满足于摆弄操作材料,未意识到扮演的角色。有时扮演的角色也会经常转移。这是因为幼儿的角色意缺乏。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较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他当弟弟时,看到爸爸打电脑玩得特别高兴时,他就放下手中的扫把,也去打电脑。可当他看见爸爸泡茶招呼客人很有趣,他就放下手中的键盘也要泡茶招呼客人。

游戏时是依材料而进行的游戏。

由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小班幼儿操作使用的通常是实物或是具体形象的材料。游戏中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更多依赖玩具进行游戏,满足于玩具的摆弄,缺乏交往的能力。例如:奶茶店的服务员,埋头配奶茶,对来买奶茶的客人置之不理。

在角色扮演中幼儿的什么发挥重要的作用

1、帮助幼儿丰富游戏经验。

随着幼儿理发店经验的不断丰富,幼儿喜欢扮演理发店里的不同游戏角色,不同的角色就有各种不同语言、动作、形象的表现,如理发师吹发、烫发、染发,美甲师美甲,这些不同的角色就是孩子对未来社会角色身份的初步体验,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发展其社会性。

2、提高幼儿游戏交往能力。

当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时,同伴间相互模仿、学习,扩充了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认知水平,借助于游戏,幼儿的社会性协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老师支持幼儿替代行为。

《指南》针对中班幼儿游戏中表征水平指出:中班的幼儿在游戏中游戏兴趣显著增强,且水平也大大地提高了,他们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选择主题、自行分工、扮演角色等,游戏情节丰富、内容多样化,还出现了以物代物等替代行为,表征水平有了提高。

角色扮演在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有哪些作用

一、有效教学情景创设的背景及意义

有效教学是新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特点是由学前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学习的特点和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特点决定的。而幼儿年龄小,大量的实践证明,幼儿只有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有继续探究的动力。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自发学习存在局限性,他们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感知运动性决定了幼儿园实施有效的教学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情景来实现。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情景,让幼儿在情景中自主地参与活动,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成功有效的良方。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创设丰富的活动情景,创设有利于幼儿自发主动活动的氛围,为幼儿提供与其发展相应的帮助。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幼教工作者不难发现教学情景的有效创设在各科活动中都有特殊价值:首先,教学情景的创设符合幼儿的心理需求,它营造的宽松和谐、愉快活泼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兴趣;其次,儿童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的联想进行的,教学情景的创设具体直观的形象情景,帮助儿童正确理解语言意义。第三,教学情景的有效创设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为其提供了模仿、游戏、交流的条件。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正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景,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主动探索。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不难发现,情景创设虽然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但教师对于在什么样的活动中需要创设情景及各领域活动创设情景的方法、策略等方面,教师面临着重重困扰。在某些领域中,教师也零散地运用创设教学情景的方式进行有关活动指导,但还没在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实验研究,更没有在课题实施中自觉地、创造性地创设有效教学情景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二、目前幼儿园教学情景创设的几点问题

1、表面热闹、花架子的形式化情景:教学情景是为幼儿的学习服务的,应从幼儿的经验出发,如果它起不到好的作用,那么,再热闹的情景也是形同虚设的,无任何价值。但在一些常态下的教学课堂或者展示交流的公开课中,教师努力而花心思设计情景,整个课堂教学表面热热闹闹,似乎教师组织得力、幼儿学习兴趣浓厚,但是从教学效果和幼儿学习经验提升上却收获颇微。

2、滥用教学资源的无效型情景:如今的幼儿教育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的频率大大增强,几乎所有的公开课上,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媒介都派上了用场,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点,为教学活动开辟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从一些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电脑中的情景或者运用电脑媒介设计的情景都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3、脱离幼儿经验水平的假问题情景:在培养幼儿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忽略了方法和策略的应用。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不符合幼儿的现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不能做到在教学设计时不能准确定位幼儿经验或者忽视幼儿经验水平;比如:这个教学情景幼儿熟悉吗?这个问题情景难度适中吗?这个情景有价值吗?有没有比这个更好的?

4、虚设的情感型情景:情境不仅包含场景,而且内含情感。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很重视情感目标的设计和实现;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却演绎了假情感、虚设情感,没有达到提倡的师幼情感互动、幼幼情感互动。

三、有效教学情景创设的几点原则

根据幼儿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幼儿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特殊性,根据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以及学前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有效教学情景创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形象性;强调情景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幼儿教育中提倡的教学情景创设,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幼儿的想象和联想,符合学前期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训练、提高特点。

2、情感性;情感性指教学情景具有激发幼儿情感的功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幼儿在情感上对成人、环境、事物有依赖特点,在情感上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在创设教学情景中注重情感性,将更有利于教学情景为幼儿教育教学的有效服务。

3、问题性;有价值的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景,它能有效地引发幼儿的思考。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探索家,喜欢探究、善询问题、寻求答案是他们普遍的求知学习特点。创设的情景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幼儿集体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幼儿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具有真正吸引幼儿的兴趣。

4、趣味性;兴趣是幼儿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学情景的创设要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可利用的的教学资源,将课堂教学的知识问题融于一些幼儿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故事型情景就是常用的一种)

5、生活性;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陈鹤琴曾经说过:生活是孩子最好的学堂。为此创设情景时第一要注重联系幼儿的现实生活,在幼儿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

四、创设有效教学情景的几种做法

1、创设竞争的情景:幼儿喜欢科学实验思维比赛,原因在于科学实验、思维比赛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当他们能够参与实验活动,并进行有关的竞赛时,会表现出更浓的兴趣,投入更大的热情。进而,幼儿教师在组织操作型科学教学和数学教学时,可以为幼儿创设竞赛的教学情景,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幼儿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良性竞争意识。

2、创设故事的情景:任何故事都有情节和主题,不仅吸引幼儿,而且蕴含一定的道理。学前期幼儿喜欢故事/,不仅因为故事具备趣味性,同时故事的内容设计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需要,对故事加以精选和提炼,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幼儿的想像和思考的积极性。

在我们的生活里,充满着许许多多有趣新奇的故事与传说,这是一笔丰富而宝贵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可适时选用一些故事片段运用于教学中,并以此激发幼儿浓厚的求知兴趣。

3、巧妙利用原有经验创设“相识”情景:在小学教学中,特别重视知识的前后串联。在幼儿教育里,也提倡教师立足幼儿前期知识经验;但是善用这些原有知识经验为新经验学习意识和举措还很淡薄;幼儿喜欢受到表扬和肯定;喜欢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的“所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幼儿教师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幼儿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幼儿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新知识的探求。

4、问题是最好的情景:幼儿教师在创设教学情景时,不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具体的一节课堂教学设计一个大的问题情景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升这个问题情景。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求知热情,把幼儿引入一种问题的有关的情境中。

5、交流是潜在的情景:幼儿爱表达、交流,乐意在集体中交流也是纲要中提出的幼儿发展目标之一。众所周知,教学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的讲解,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情景,从而激发幼儿智慧的火花通过教师创设的交流情景,在教师组织的语言氛围中幼儿听的津津有味,通过讲解,开阔了幼儿的视野,发展了幼儿的倾听和表达能力,激发了幼儿的求知欲。

通过对有效教学情景进行收集、整理、筛选、拓展,探索情景创设在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组织策略及作用,以形成一套科学、切实可行的情景创设方法,积累一些优秀的案例,从中提升出相关的理性认识,是课程改革背景下每一所幼儿园、每一位幼儿教师值得思虑的课题。有效的情景教学使教育教学成为幼儿的主观要求,让幼儿在创设的情景中担当角色,顺应幼儿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规律,在意识的驱动下,完全投入,全面活动起来,进而让幼儿真正的在学习中从“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

角色扮演对幼儿发展作用的研究论文

由于我园幼儿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幼儿的生活习惯也迥然不同。

有部分幼儿的家长文化素养不高,整天忙于生计,对教育不够重视,因此孩子生活卫生习惯很不好;还有部分幼儿的家长虽然自身文化程度较高,但不懂得全面教育,只是长期重视知识传授、智力开发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孩子的自理能力极差等。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凡人生所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

”因此,我园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研究》课题。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概况目前,国内外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很多,但多数都是质性研究,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很少,多数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上,而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如河南教育2006年第10期中《如何让幼儿养成生活常规》一文中指出,首先培养幼儿行为的计划性和自觉性;然后营造气氛,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并与家长合作,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兰州学刊2008年第4期《家庭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中,也强调教育的一贯性和一致性;并运用激励机制反复强调。

还有许多幼教及家教核心刊物也以论文的形式,质性研究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比较多。

三、本课题的创新点本课题通过制定量表进行研究;根据量表分析幼儿现有情况,明确幼儿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环境的幼儿不良生活习惯的表现;针对观察分析幼儿生活习惯存在的几种情况教师设计干预内容,探索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一)研究目的1.研究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特点;2.探讨影响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相关因素;3.探究我园幼儿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各种可能的培养方案。

(二)研究内容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3~4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内容,本研究把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习惯,包括正确使用餐具、不挑食、专注进餐、保持桌面干净、饭后能擦嘴、按要求喝白开水等。

2.睡眠习惯,包括睡前做到大小便、能安时睡眠、按时起床、独立安静入睡、睡姿合理正确、会有序地穿脱衣服等。

3.个人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要洗手,知道正确的洗手方法、会用毛巾擦手、会用手纸擦屁股、保持个人卫生整洁等习惯。

(三)研究对象幼儿园中、小班幼儿全体幼儿。

五、研究阶段及研究方法(一)本课题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基础理论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先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全园教师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理论知识。

2012年11月份,我们进行题前调查,对幼儿园的中、小班370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幼儿在家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及个人卫生习惯三方面。

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表,我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很多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幼儿园的表现差异很大。

2012年12月份,我们又进行一次教师问卷调查,与家长问卷调查表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哪些是幼儿园共性问题,那些是家长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家园共育。

然后,我们做了开题论证,找出我们研究的价值所在,制定研究实施方案。

2.实证实验阶段(2013年3月~2013年12月)1)落实课题活动计划、认真填写各种表格。

2)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分析、探讨形成因素,找出培养幼儿好习惯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在执行过程中,随时根据幼儿的调整目标,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

3)注意收集相关资料,为幼儿的课题结题积累必要的基础。

4)与家长定期沟通,了解幼儿在家的生活习惯,家园联手做好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工作。

本阶段教研组成员通过对家长、老师的问卷调查表进行了详细分析,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干预的方案,进行观察记录、个案调查、活动观摩、跟踪指导等工作。

并且定期小结课题研究情况,再通过量表分析总结被研究幼儿的变化情况。

3.结题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研究者收集课题资料,装订资料,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形成文集。

课题组认真总结,撰写课题的研究总结,在此基础上撰写报告。

幼儿园请专家来园指导,鉴定研究成果,申请结题;推广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了解幼儿在家及在园的生活习惯表现。

2.教育情境法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通过幼儿游戏体验,培养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

3.教育观察法通过对幼儿生活习惯的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幼儿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特点与规律,探究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途径。

4.个案研究法对于个别案例进行指导和研究。

六、研究取得的成果(一)教育教学理论经验的收获1.前期调查分析报告通过对我园小班150名幼儿在园及在家生活习惯的表现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3岁~4岁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表现,女孩要好于男孩;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表现要好于在家里的表现;农民工子女的表现要好于双职工家庭子女的表现。

2.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研究1)统计、分析幼儿在进餐时不良习惯的表现有:部分幼儿需要在教师的帮助和监督下进餐,许多幼儿进餐时有漏嘴巴的现象,吃完桌上、地上都是饭渣;部分幼儿有挑食现象,喜欢的饭菜吃得到很多,不喜欢的饭菜一口都不愿意吃;部分幼儿吃饭时边吃边玩、讲话、嬉戏、导致打翻汤水,不能专注进餐;部分幼儿饭后不能自主擦嘴、漱口,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个别幼儿不会干稀搭配吃,有的只吃干饭而不吃稀饭、有的只吃稀饭而不吃干饭。

2)分析造成小班幼儿进餐不良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3)针对以上饮食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餐前教育活动的开展。

通过故事的诱导使幼儿学会进餐方法;利用角色扮演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通过一些经典儿歌也能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们一些用餐时的小礼仪;让幼儿带着一个愉悦、期待的心情去用餐;进餐前要洗手;餐前几分钟尽量避免幼儿剧烈运动。

②进餐过程中的组织。

在进餐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浸润在故事角色中,把进餐当做故事的延伸,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在情境中学习、规范进餐习惯;创设良好的进餐氛围,对进餐表现好的幼儿,教师及时鼓励幼儿;老师利用夸张的动作、有趣的角色来吸引幼儿进餐的欲望;座位的安排,榜样的作用,环境的吸引有时也能对孩子起到督促作用。

③餐后活动的指导。

引导孩子吃完后,将自己餐桌上的食物残渣收拾到碗里,并把碗轻轻地放到餐车上的桶里;培养幼儿养成饭后漱口、洗嘴、用毛巾擦嘴的习惯;老师们利用儿歌教幼儿正确漱口的方法;在餐后自由活动的时间里,老师把故事中幼儿们熟悉的、愿意亲近的角色和幼儿们吃饭的特点建立链接,进行评价和奖励;餐后组织幼儿散步10~15分钟,既帮助幼儿进行食物消化,也是带领幼儿放松身心、交流谈话的好时机,让每个小朋友拥有愉悦的心情;把课题研究延伸到区域活动和户外活动中,菜和水果模型,供幼儿投掷和搬运用。

④充分利用家长平台。

与家长及时沟通,转变家长理念,共同为幼儿成长创设良好生活环境。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帮助家长树立良好的饮食教育观念,向家长介绍有关幼儿饮食习惯的培养方法,让家长掌握爱和严厉的分寸,满足孩子合理的正当的需求,不要无原则的迁就和让步,家园配合共同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

3.培养良好睡眠习惯的研究1)统计、分析幼儿在午睡时不良习惯的表现幼儿不喜欢午睡;装睡现象;睡姿不正确;中途入厕现象;喜欢在床上摆弄小东西;穿脱衣服有困难等现象。

2)分析造成小班幼儿午睡不良行为的原因幼儿睡眠环境的变化;幼儿自身的原因分析;幼儿自理能力的差异;家长自身行为的影响。

3)针对以上幼儿午睡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做好入睡前的准备活动。

通过集体教育活动中,教给幼儿一些有趣的儿歌,明确幼儿在午睡时要做到哪些事情,养成好的午睡习惯。

组织幼儿午饭后散步10~15分钟,这是我们老师每天必须做的。

提醒幼儿睡前入厕,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检查幼儿身上或床上有没有危险物品,既有老师检查,也有幼儿相互监督检查。

培养幼儿有顺序穿脱衣服、鞋子的习惯。

适度的指导约束。

营造午睡氛围。

②纠正幼儿不良睡眠习惯培养幼儿正确的睡姿。

细心观察,纠正个别幼儿不良习惯。

教给幼儿正确的穿脱衣服、鞋袜的方法。

家园一致,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4.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1)统计、分析幼儿在个人卫生方面的不良表现①象征性的洗手,小手洗不干净;②自觉性差,需老师的不断监督;③有些幼儿不愿意在幼儿园解大便;④幼儿在幼儿园的卫生习惯要好于在家。

2)分析造成中班幼儿不良个人卫生习惯的原因①家长的习惯影响孩子;②家长的教育方式影响孩子;③家园共育工作做得不够。

3)针对以上幼儿个人卫生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利用集体教育活动、组织游戏比赛、个案追踪研究、平时教育活动、家园共育教育、反复训练强化等形式,对幼儿实施有计划的教育。

总之,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交流、讨论、游戏、示范、表扬等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现在,绝大多数幼儿养成了良好的进餐、午睡、个人卫生习惯。

能够文明进餐,做到不挑食,饭前洗手、饭后漱口;进入卧室时能保持安静,穿脱衣服快速有序,保持正确的睡姿,从需要老师安抚到能自己睡觉,有的小朋友还能自己折叠薄被子;个人卫生习惯也明显提高,都能做到衣冠整洁,勤剪指甲、勤洗澡等。

有的孩子在家中养成的一些坏习惯也得到了改正。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保证了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的抗病能力增强了,幼儿的出勤率也较以前明显提高。

我们的教育引导也促进了孩子们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他们热情活泼、积极好学,展现了良好的园风园貌。

(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师主动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增强。

在科研活动中,我们主动学习有关的理论。

如《纲要》中有关健康教育的内容及要求。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有目的的认真观察幼儿的表现,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思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主动提高研究活动的质量。

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水平。

在研究中,为了提高研究的质量,我们通过研究多次制定了《家长问卷调查表》,《观察记录表》、构建园本课程、制定培养方案、总结、撰写教学随笔、论文等多种方式,使自己在观察、记录、评价、指导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

(三)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在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发放调查表、致家长信、早晚入园、离园时间的交流、家园联系册、幼儿园网站等多这种方式,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使家长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班级的教育中来,我们和家长像朋友一样交往,共同建立互信、互动的模式,使教育的效率最大化。

这一年来,我们的科研活动进展顺利,并最终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信任。

(四)推动园本课程的改革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各实验班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并且很好地把主题活动与区域活动、户外游戏活动联系起来,使教育活动充满趣味性和教育性,根据各班的主题活动案例,我们构建了园本课程。

七、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课题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由于幼儿园的其他的工作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计划,如培养3~4岁幼儿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研究就未按计划执行,本来是小班课题研究,而推到了幼儿升中班;由于受研究技能、方法指导的影响,对整个课题开展及实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课题组的领导对实验班的指导不够;当前多数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和水平有所欠缺;一些实验班教师参与课题的积极性不高等。

这些不足,原因来自各个方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其中课题组的教师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还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当然,在以后的工作中,随着教育者的经验积累,我想我们还会做出更好、更多的科研成果,所以我将带领老师们沿着科研这条路一直走下去,让我园的科研事业蒸蒸日上。

八、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与课题应用计划课题研究,使我园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学习、讨论、尝试等手段,转变了教育思想,树立了正确教育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并将习惯养成教育贯穿一日活动的始终;教师们在平时更注重言传身教;同时,也加强了与家长的沟通,有效地利用了家长资源,做到了家园同步。

在专业发展方面,我们体会到了科研成功的乐趣,感受到了科研乐趣,完成了课题从立项开始到结题的整个过程,使我们对平日工作能够进行反思与研究,使科研活动充满了活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课题分解成三个部分来做,为了做得更细一些,我们还按幼儿不同年龄段来研究。

在研究每一部分内容的时候,研究者们都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认真统计、分析幼儿存在哪些不良的表现,然后进行仔细观察、分析、研讨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造成的原因,研究者们制定、实施干预方案和措施。

最后,按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研究总结成果,整理文献。

这些成果都是我们经过试验而得出的,是可行而有效的成果。

因此,我们要将这些研究成果在我园全面推广,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

以前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的习惯培养,一直是老师们头疼的事,今后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成果帮助老师走一条捷径之路。

下一篇:杏仁儿作用与功效(杏仁功效?) 上一篇:地塞米松口服的作用(地塞米松口服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