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心理健康 >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你有哪些建议呢?

更新:2022-07-09 14:19编辑:bebe归类:心理健康人气:9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在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要用发展的思路和眼光去解决。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进程务工,在中国广大农村就出现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是社会问题,但是社会对解决这个问题的机制和体制还不是很健全,因此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依然要依靠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两个心理方面问题包括:隔代人抚养“重养轻育”的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老人照比父母在情感上肯定是差很多的,而且在教育上也会有欠缺,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启蒙教育的缺乏,使得留守儿童在成长道路上缺少最重要的一课!

留守儿童“情感饥渴”的问题主要是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工作,正常儿童本应该与父母产生的情感交流不得不被迫终止,这样的终止祖父母是无法替代的。一般来说,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会一年回来一两次,跟孩子经过短暂相聚后就要离开孩子继续去务工。这样的养育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破坏孩子内心对父母情感的渴望——即“情感饥渴”,同时在孩子的内心形成一种“障碍”式的心智模式:不敢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因为亲密关系的建立即意味着必须承受失去亲密关系的痛苦。当这样的留守儿童长大成人后,他们不敢去恋爱和结婚,结婚后离婚的概率也较大,因为“建立亲密关系模式必定失败”的心智模式在暗处操纵着他

解决办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完善,留守儿童和父母见面已经不是问题。PC端和手机端的可视软件让孩子与父母见面成为可能。如果父母愿意在自己每天辛苦之余多跟留守儿童进行视频通话,在视频两端进行语言的交流和情感的沟通,那么以上主要心理两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是解决。只要父母坚持经常跟孩子沟通情感,相信留守儿童也会跟城市里绝大多数孩子一样,身心健康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除之之外,乡村的教师应该提高对孩子心里的关注,尝试以父母的关心态度(当然不可能替代父母)去跟孩子沟通,从小培养孩子建立孩子的信心,这个是社会普遍的难题,本就难以妥善解决,任何人也取代不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

我经常运用团体心理拓展的方式,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志愿工作。主要的模式是到留守儿童比例较大的班级里开展团体心理拓展活动,通过这些学生比较喜欢和参与的体验式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同学之间的包容、尊重、鼓励和支持,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内心的动力,从而较好地弥补了父爱和母爱的缺失。这种方式应用了团体动力学和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效果比较好,也非常受欢迎。

抑郁症患者为什么觉得家人的关心很烦?

我没有得过抑郁症,但我遇到过精神状态很不好的人,我不好到什么程度呢?去他家里,你就见到他坐在床上,背靠着墙不想说话,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甚至不愿意看到他妈妈进他的房间。那天我去他家,我看到他明明是因为心理和精神上有压力,只是无处发泄而已,这时候他妈妈却并没有察觉自己儿子的真实需求,而是去厨房洗了一个苹果给他,

结果这个举动反而招致儿子更强烈的敌对情绪。当时我很不理解,觉得别人是为你好,给了你一颗苹果,你非但不感谢,还将别人赶出来,实在不可理喻。

现在我好像明白一些了,当一个人长期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身边没有一个理解他的人,唯一和自己最亲的母亲,完全“看不见”自己的痛苦,这时候他一定很孤独。后来我长大了,才知道他妈妈患有精神疾病,有时候也会歇斯底里,一个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的母亲,又怎么可能察觉自己的儿子正在遭受精神上的煎熬。

对于抑郁症症患者,他们不是不知道感恩和感谢,他们只是找不到一个可以完全理解自己的人,这种深深的孤独感,对别人表面上敷衍的关心,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你的帮助对于他们来说更让他们有种不被理解和接纳的感觉。

尤其有些人,在不能理解抑郁症为何物的时候,用一些:“想开点,勇敢一点。“这样的话,只会让他们更加感受到被排斥和不被理解。一个人感冒了,已经很不舒服了,你却只对他说你怎么那么脆弱,这不是关心,也不是真正的理解,所以才会让人感觉很烦。

患抑郁症的人大部分都是心劲重,心胸比较狭隘,太善于思考、妄想了,受环境影响思想包袱重,压力大,因此心烦意乱,怕和人交往,家人接住多,长处之中总觉得不顺心,发脾气。

下一篇:留守儿童,孩子是学习重要还是身心重要? 上一篇:留守儿童的性格培养该如何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