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乌的叶子有什么作用(何首乌的叶子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何首乌的叶子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何首乌冬季叶子全部掉光,很有可能是招了病虫害。看看叶子背面是不是有稍微暗红色,如果有的话,在高倍放大镜下看看,应该是招了红蜘蛛。
何首乌冬天掉叶子措施:何首乌喜欢湿润的生长环境,干旱容易造成植株的块根死亡,从而导致叶片掉落,所以营养土配制要保证透水性好,这样才能保证不会涝。何首乌喜欢光照充足的生长环境,但是冬季光照会明显不足,导致植株掉叶,所以在冬季养护何首乌时应尽量让它多晒晒太阳。何首乌盆栽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温度过低的话也会导致植株掉叶,最好将养护温度维持在20-22℃。
何首乌茎叶图片有什么功效
可以做染发的植物有:油梨果、指甲草、何首乌。 植物染发是利用从植物(如油梨果、指甲草、何首乌等)的花茎叶提取的物质进行染色,价格贵,在国内还未普及。植物染发剂为纯天然植物元素,较少使用。
1、油梨果是泰国人非常喜爱的特色水果,也被称为地球上最天然的、唯一具备黑发、激活发质、令发根变黑的天然果实,又名“黑发果”。泰国当地居民都用它的汁液来洗发黑发,代代相传。
2、海娜粉即指甲花,指甲花又称凤仙花,品种很多,上色效果好的是红色植株。用指甲草(也叫海娜、凤仙花)作为原料经高科技处理的天然植物染发品。使用海娜植物染发和养发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潮流了。
3、何首乌产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华东、华中、华南、四川、云南及贵州。其块根入药,可安神、养血、活络,解毒(截疟)、消痈;制首乌可补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补肝肾,是常见贵细中药材。 染发分植物和化学性质,植物的特色是不伤害身体,缺点是颜色单一。化学染发污染严重,而且破坏血液系统。植物染发已经被逐渐的被人们接受,而且,宣传植物染发和研究植物染的机构已经越来越多。
何首乌的叶茎有什么功效?
何首乌不是树而是一种植物的根部生长块。
何首乌在生在地底下很深的地下,它上方是藤,但是藤很细一年长青,有的地方叫馄饨叶,叶象馄饨所以叫做馄饨叶,何首乌是一种药材,带補的,何首乌叶子在一条枝蔓上成对两边分开排例。柏树叶子是一条叶茎上两边呈锯齿状排例。
何首乌叶子的药用价值
何首乌为多年生植物。块根肥厚,长椭圆形,黑褐色。茎缠绕,长2-4米,多分枝,具纵棱,无毛,微粗糙,下部木质化。
叶:卵形或长卵形,长3-7厘米,宽2-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
何首乌,植株的价值还挺高的,它的根茎非常值钱,花友们若是在农地里挖到这种植物,那就要珍惜了。何首乌也被称为多花蓼、紫乌藤、九真藤等,这些都是何首乌的别称。何首乌的根茎非常有特点,为不规则纺锤形,长6~15cm,直径4~12cm。那块茎一般是什么颜色的呢?其实块茎的表面为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有浅沟,并有横长皮孔及细根痕。
何首乌的叶子有什么作用与功效图片
是的,何首乌茎叶含乳白色的汁液
何首乌是具有很高营养价值的植物。
何首乌的叶子有什么作用与功效与禁忌
何首乌的块根肥厚,形状为长椭圆形,颜色为黑褐色,茎缠绕,多分枝,下部木质化。何首乌叶子的形状为卵形或长卵形,顶端渐尖,基部近心形,两面粗糙,边缘全缘,托叶鞘膜质,偏斜。何首乌花序为圆锥状,分枝开展,苞片为三角状卵形,花梗细弱,花被片形状为椭圆形。
何首乌的叶子有什么功效啊
答:野山药叶子和何首乌叶子主要区别:
第一,叶片形状不同,野山药叶子是单叶,在茎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对生,很少3叶轮生;叶片变异大,卵状三角形至宽卵形或戟形;而何首乌叶片卵形或长卵形,叶蔓紫,花黄白,叶如薯蓣而不光。
第二,叶片大小不同,野山药叶子长3-9(-16)厘米,宽2-7(-14)厘米;而何首乌叶片长3-7厘米,宽2-5厘米,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鞘膜质,偏斜,无毛,长3-5毫米。
何首乌的叶子的功效与作用
何首乌叶子都长得一样。何首乌的叶子形状呈长卵形,长度大概在五公分左右,宽度大概在三公分左右。它的叶子是从顶端到底部先宽后窄,整个形状和心形相似。叶子表面比较光滑,并且上面没有绒毛,而叶片的颜色是上面呈深绿色,下面呈浅绿色。
何首乌的叶子有什么作用与功效禁忌
1、保留泥土
新鲜何首乌最好保留着何首乌的泥土和叶子,这样能够使何首乌保存更长的时间,等到要食用的时候,再去掉泥土和叶子即可。
2、沾染水分
何首乌沾染了水分最好先行食用完,染上水分的何首乌并不容易存放太长的时间,尤其是在冬天的时候,也比较容易腐烂。
3、干制品
把新鲜的何首乌加工制作成何首乌干制品,这样能够延长何首乌的保质期,使何首乌保存更长的时间不变质,而且也方便存放或运输。
4、温度控制
存放何首乌的温度区间为5~20摄氏度为宜,温度太高或者太低都不容易使何首乌存放太长的时间,所以要控制好温度。
5、阴凉干燥处
也可以把何首乌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而且周围的温度最好处于恒温状态下,这样不容易使何首乌变质。
何首乌新鲜叶子的功效与作用土大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简介
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鲁迅童年生活的散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表现作者由童年的玩乐到入学读书的成长过程。第一部分写在“我的乐园”百草园中的游戏,那里快乐、有趣,满溢着生机与活力。第二部分写长大了,不得不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作者抓住几个记忆犹新的侧面,写书塾的景物、饱学又和蔼的教师和孩子们寻找到的读书之外的乐趣,第二段景物描写非常精彩,可以多加留意。整个文章内容丰富,放得开,收得拢,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从字里行间体现出作者的真性情。文章一开始就十分引人入胜,百草园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菜花、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等景物,生动、细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而点缀在前面的词汇更使得这些景物活灵活现: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弹琴……一个普通的园子,竟被鲁迅写得那么具有魅力和情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背景
百草园入口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中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
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艺术特色
百草园纪念石写作手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结构上确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书屋虽然是所典型的封建私塾,而鲁迅立意并不在于批判。这篇散文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点出了创作的本意和内容,即叙写自己从有“无限乐趣”的“乐园”到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的过程和心程。
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百草园的另一景观是冬天,作品集中笔力只写雪天捕鸟,怎样张设机关,鸟雀如何入彀,闰土父亲如何传授方法,自己又是如何不行,虽然着墨无多,但却相当传神,是一幅充满了儿童乐趣的动画,你简直可以从里头看到孩子们欢蹦乱跳的情景,听到快乐的欢语笑声。写夏天,用浓墨重彩,写冬天则轻描淡写,这一笔路的转换,也是很讨巧的。把这两大片断连贯起来,构成了百草园的大全景,它所表现的就是“无限的趣味”,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三味书屋是个私塾,如作品所说,“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就很古老,何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书慢慢加多,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
总之,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读这篇作品,谁都会真切地感到,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这就是儿童的谐趣。
人物描写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对先生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封建老顽固,作者对他是暴露和抨击的。其实不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
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读书”。管制似乎也并不太严,学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园里顽皮,课间也能偷偷地嬉耍么?但他刻板、迂倔,显然在他看来学生是只许攻读经书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经的,不许涉猎。
课读那一场景却又映现了他性情的另一方面:朴真。只见学生都悄没声儿各自嬉戏去了,就他一人大声读书,面带“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真是活显出一个迂老夫子的天真灵魂,可爱极了。不可否认,鲁迅在对这位善良老人的描绘中,隐含有调侃之意,但其间多的是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
语言特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字素朴隽美,几乎全是白描,然而神态逼真,形象飞扬。白描之所以生动,首先在准确,菜畦绿油油、水汪汪的,所以“碧绿”;石井栏多年轻人攀爬,自然“光滑”;皂荚树干粗枝繁,用“高大”修饰再好不过;桑椹已经熟透,因此“紫红”;油蛉鸣声细弱恰似“低唱”,蟋蟀声调铿锵,故如“弹琴”;覆盆子果实小巧玲珑,因而“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这些都是以一词绘写了物象的形态,作者把状物与写意联系在一起,以简约而富有生命力的笔调,传达了百草园的风韵,做到如古人所说的“淡墨足以传神”。
叙事写人更是简洁素净,扫雪、搬食、支筛、拉线、捕鸟层次繁多的过程,仅用百来字就栩栩如生地勾画了出来,遇艳、识妖、惊恐、脱获,曲折紧张的美女蛇故事,也仅用两百来字便说得清清楚楚。有时,作者应用排比句式,表现人物的内在情绪,如在描写课读时,运用“有念”四个排句,那内容均是古书的摘句,照理比较枯燥,但一经排列组合,却化腐朽为神奇,幻成一幅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书房中摇头晃脑,人声鼎沸的读书情景。拙而巧,朴而灵,诸凡上述种种,均表明作者的语言技巧已臻极高的艺术境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
百草园百草园,是浙江绍兴新台门周家的一个菜园子,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北临东咸欢河,东邻沈姓房屋,西接梁家后园,南宽北狭,占地近2000平方米,原来是新台门周家的智、仁两大房族所共有。西边一半归智房,东边一半属仁房。各个家族在这个园里都种有一些瓜菜,有的地块秋后还被用来做晒场,但因园大草深而显得有些荒凉。
百草园占地面积约两千平方米是鲁迅幼年时玩耍的地方,百草园里虽无明显界线,却有大园小园之分。小园在北,占地较小,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有门通向东咸欢河,河沿筑有河埠,积肥农船便可在此靠岸,运走周家草灰和粪肥。大园在南,占地较大,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高约一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这块界石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
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方。鲁迅儿时和他的小伙伴们就经常来此玩耍嬉戏,或采紫红的桑椹和酸甜的覆盆子,或捉蟋蟀、玩斑蟊,有时挖何首乌的块根,有时摘木莲藤的果实,夏天在树荫下纳凉,听蝉鸣唱,寒冬在雪地上捉鸟雀。百草园的动植物,有可看的,有可听的,有可玩的,也有可吃的,对儿童来说真有许多乐趣。
随着新台门周家的败落,百草园东首仁房的园地早于1915年就卖给东邻朱阆仙,西首智房部分也于1918年和新台门房产一起售给了朱家。朱阆仙将新台门改建为“庐盘”后,又扩充了后园。在百草园的小园中平地垒起了假山,并构筑了鱼池和花厅。解放后,国家花钱向后来的章姓业主收回,作为鲁迅纪念馆的组成部分对外开放,供广大观众游览和休息。百草园的主要部分大园至今仍基本保持当年的风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位于都昌坊口11号。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
书房正中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所谓“三味”,是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义。匾额下方是一张松鹿图,两旁屋柱上有“至乐无声唯孝弟,大囊有味是诗书”一幅抱对,匾中抱对皆为清代书法家梁同书的手笔。
鲁迅的座位在书房的东北角,这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桌面右边有一个鲁迅亲手刻下的“早”字。一次鲁迅上课迟到,受到先生的严厉责备,他就在自己课桌的右边桌沿上刻了这个“早”字,时时提醒自己,此后果然就没有迟到过。
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其中腊梅树已有一百多年的寿命。
一般对“三味书屋”的解释,都说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而寿镜吾先生之孙寿宇先生在他写的文章中则是这么说的:“我不止一次地从我祖父寿镜吾的口中,听到解释三味书屋的含义。祖父对‘三味书屋’含义的解释是‘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寿镜吾老先生说:“‘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据说,这是寿镜吾老先生的父亲寿韵樵亲手拟定的,要子孙认真体会,身体力行。
寿镜吾(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是一个学问渊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厌恶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应试,终身以坐馆授徒为业。鲁迅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简介
鲁迅鲁迅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
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1927年至1935年期间,创作了《故事新编》和大量杂文。鲁迅杂文具有深沉朴实的革命激情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是高度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相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一生著译近一千万字。有《鲁迅全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