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最本质的问题在家庭还是学校呢?
谢邀。通过你的实例,说明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最本质的问题在家庭。
老师同一个,可学生千差万别,这说明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更重要。同样,心理问题也是如此。
现在孩子从小接触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电脑,电视,智力发育提前,但心智没有同步,因此有的学生比较幼稚。
之所以心智比较幼稚,是因为同学们彼此之间接触不一定多,而是都各玩各的,都接触电子产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反而少。心智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提高。
再加上现在强调学习成绩,也忽略了同伴间的交往,因此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显得很幼稚,这就是社会经验少的缘故。
谢谢邀请。我从事心理咨询疏导工作十五年了,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非常关注,也持续跟踪研究多年了,可以分享一些体会和认识。
要想理清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最本质,首先要搞清楚心理问题的产生根源,从根源上辨析,就可以从根本上理清问题。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成长过程中,对遇到的诸多人生问题产生的迷惑、迷失,简单说就是不知怎么做而迷茫、不知怎么做而做错产生的矛盾困顿。这其中有认知的原因,也有潜意识的问题,也有个性、习惯方面的问题。
初中生或高中生,要想维护好心理健康,就要在上面说的诸多人生问题上得到较好的指导和引领,比如怎么对待骄傲、怎么对待长相、怎么对待失败、怎么对待交友、怎么学习、怎么提高记忆等等。这些方面得到较好指导,学生在内心是充实的,对现实的掌握是理性的,身心处在平静详和的状态,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就高,否则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说游戏上瘾,就是没有认识好和规划好玩游戏的时间,你的妹妹受到你的良好引导,这是她的幸运。
当我们知道了这个原理,就清楚了,让初高中生受到良好的人生引导,主要靠家长,老师也有责任,但主要是在文化课和人生问题的大方面做引导,关键的日常的细节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是要看家长的引导,这是最本质最关键的。
淄博一女子患抑郁症从高层坠落身亡, 你怎么看?
昨天清晨,我单位女同事跳楼身亡。我们帮忙处理后事中。分享看法如下。
一、自杀如何产生:
1,身体原因。身患多种疾病无法治愈,继续治疗可能影响家庭生活,索性一死了之。
2,精神问题。抑郁症、自闭症、创伤后应激反应、精神障碍症、精神分裂症等等,都会导致自杀。
3,性格问题。性格过于内向、沉闷、感性,情绪过于冲动、易怒、暴躁,心理过于脆弱、胆怯、懦弱,思想过于封闭、狭隘、极端。怕事、躲事、想省事,鸵鸟心态明显。一旦碰到什么大事难事,很容易想不开就走极端自杀。比如,在单位和领导同事有矛盾,积怨长期无法化解,苦闷无法排解;比如,婚姻失败,第三者插足,出轨等等;这些事情在有些人眼里很正常,但在性格有缺陷的人严重,这些都是人生灾难,是灭顶之灾,一旦来临就如同世界末日,生无可恋。
二、自杀如何预防。
刚刚看到一则新闻,《21岁儿子进“约死群”3天后自杀,父亲卧底进群,解救数人》,新闻中提到,其实很多自杀者并不想死,只是情绪和心理极其脆弱,加之有同伴相随,自然求死之心互相传染,不可挽回。
如果想从社会角度减少自杀者的出现,有几个事业必须加强:
1,心理咨询体系建设。在社区广泛建立公益性心理诊所、心理康复室、心理咨询室,免费、广泛、积极向公众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发放《心理调查问卷》《心理测试卡》了解大众心理状况,及时关注大众心理和个体心理问题,第一时间靠上去做疏导、排解、劝慰工作,让求死者对社会和他人充满信任,对生活存有希望,在死亡的边缘悬崖勒马。
2,畅通心理宣泄渠道。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私营企业等所有用人单位,建立职工心理宣泄通道,既可以通过开门见山、集思广益、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式,也可以学习微软等企业的做法,在内部设立职工心理宣泄室,尽情发泄工作的压力和怨气,尽量减少工作压力和单位矛盾,降低自杀极端事件发生。
3,综合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公安、网信、卫生部门要及时跟踪、检索网络自杀群组的信息,及时介入加以识别、引导。加强应急处置演练,如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劝返、解救、救治。
如果从个人角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防范:
1:回归法。将自己尽情地放进大自然的怀抱里,可强烈的感觉到自然的伟大和自己的渺小。
2:宣泄法。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如果实在忍受不了可以找朋友出来宣泄。
3:社交法。经常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和文体活动,广交朋友,促膝谈心,交流情感。
4:松弛法。若心情不好或有想自杀的念头时,迅速离开现场,作深呼吸运动,并配合肌肉的松弛训练,摒除脑海中的一切杂念。
5:移情法。当有要自杀的念头时可以做点其他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也可以有效避免自杀。
中国每年自杀人数几十万人。抑郁症占不小比重。抑郁症根本原因是饮食不科学造成的。北京市身心智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