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饮食养生 >

古代骨针的作用(古代的骨针起源)

更新:2022-12-02 21:45编辑:bebe归类:饮食养生人气:62

古代的骨针起源

针线最早的来历可追溯到山顶洞人时期,距今约一万八千年

针是骨针,线是天然产物、如植物纤维等。

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山顶洞人制作和使用的骨针。它是我国发现的较早的骨针之一,针身保存完好,针孔处已破裂,针长88.2厘米,针孔直径为0.31~0.33厘米,针尖锐利。 这枚骨针的发现,标志着山顶洞人出现了缝纫技术,已经知道把兽皮连缀起来,做成衣服。

最早的骨针

骨针,人类最早期的缝纫工具。在中国,骨针从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开始出现,到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普遍使用,直到战国秦汉时期铁针出现并普遍使用后才被淘汰。

  纺轮,新石器时代出现,最早为为石片,后为陶制,再后在青铜器时代发展为铜制。目前考古出土最早的纺轮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其“纺轮多用废陶片打制,中间穿圆孔。

  骨耜(si)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来),再用藤条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耜就制造出来了。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骨耜比石器轻便灵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适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 骨耜的使用,充分地显示了河姆渡人(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的聪明智慧。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中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而瓷上作品相对纸本更具张力,彩陶艺术中融合了艺术家的各种创作思想、风格、语言,创作出风格各异而又多姿多彩的艺术珍品,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古代的骨针起源于哪里

针灸的起源

针灸疗法历史悠久,可能在药物治疗以前,就己有了这种独特的治疗方法。

据后世文献对远古往事的记述和出土文物,一般是把针灸术的起始,定在新石器时代。其端绪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数万年乃至数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那时还没有专用的针刺工具,用作生产的刮削器、尖状器等,同时也被用来治病。新石器时代,人们制出种类较多而又比较精细的石器,这才有了适合医用的贬石。

砭石是一种锐利的石块,它作为后世刀针的前身,可谓最早的医疗工具。它主要被用来破开痈肿,排脓放血,或用以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以消除病痛。为了适应穿刺或切割的需要,砭石的制作或有锋,或有刃,所以古代又称贬石为针石(有锋)或馋石(有刃)。考古发现的砭石呈各种形状,有剑形、刀形、针形等,多数出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

关于以石治病产生的具体过程,现已无从查考。有人认为,原始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环境和劳动条件的极端恶劣,常常会被尖石和荆棘碰撞了身体的某一部位,有时甚至被碰伤出血。而在劳动和与野兽搏斗中,为石块、碎石所击伤也是常有的。但有时在碰撞或流血之后,却因此而使某些原有的病痛减轻或消失(如一些经久不愈的头痛、筋骨酸痛等)。显然,这种出于偶然的经验,最初不可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在若干年、若干人次的相类似经历不断重现时,这种源于实践的经验,就会促使人们注意到身体的某些部位,通过人为的刺激或使之出血,可以收到医治疾病的效果。

今天人们使用的不锈钢银针,就是在古代砭石、石针、骨针、竹针等原始针具的基础上,历经铜针、金针等不同阶段,不断发展更新而来。

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治疗疾病,这就是灸法。

灸法的出现,当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原始人在烘火取暖的过程中,发现身体某些病痛能得到一些减轻或缓解,逐渐地又用兽皮或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砂土,贴附在身体的某一部位,用作局部取暖,既舒适又方便,且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热感,其解除某些病痛的作用也更大,如对受凉引起的腹痛及寒湿造成的关节痛等,这就成了原始的热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不断改进,人们采用树枝或干草作燃料,进行局部固定的温热刺激,治愈了更多的疾病,从而形成了灸法。

但也有人设想,原始人在烘火取暖、煮食和篝火防兽时,难免不发生皮肤烧伤、烫伤等情况;甚至燃烧着的木材进出的火星,亦能的伤人体肌肤。可是就在长年累月的无数次火伤中,人们有时竟意外地发现某些原有疾病的痛苦,却因此而减轻或消失,于是积累了经验,产生了灸法。

刺法和灸法是两种不同的治病方法。刺法亦称针法,是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灸法主要是用艾叶,点燃后在人体皮肤上进行烧灼或熏烤。两者虽然所用器材和操作方法不同,但同属于外治法,都是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针和灸在临床上常互相配合应用,故合称针灸。

古代的骨针起源在哪里

传说在那远古部落林立的时期,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两个非常强大的部落联盟。这两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一个叫神农氏,被后世称为“炎帝”;一个叫轩辕氏,被后世称为“黄帝”。

在他们向东迁移扩张的时候,炎帝族遇到了居于今豫东、苏北一带的另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双方发生了战斗。由于蚩尤族力量非常强大,炎帝便求助于黄帝。于是,黄帝调集人马,与蚩尤于涿鹿决战,最后打败了蚩尤,从此天下获得了太平。

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防御寒冷、遮蔽风雨及烈日的暴晒,也为了蔽挡虫兽的袭击,就用树叶树皮、丛生的草葛、猎获的兽皮等遮裹身躯。

黄帝看到人们所穿的“衣服”,在行走奔跑时常会将私处暴露无遗,便别出心裁,教人们把裹身的兽皮、麻葛分成上下两部分,上身为“衣”,缝制袖筒,呈前开式,下身为“裳”,前后各围一片用于遮蔽之用,两端开叉,便于行走。

黄帝制作“衣服”最初是为了遮护性器官,强调了它的遮羞功能,这是华夏文明的巨大进步。这种上衣下裳的形制,这种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结束了过去只为取暖的单一状态,成为我国上古时期服装形制的发端。

随着服装形制的初步形成,黄帝又命元妃嫘祖教人们养蚕。那时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所以养蚕的人不多。嫘祖就先从种桑、喂蚕开始,然后再教大家缫丝、织帛等过程和方法。这样人们织出的帛比麻布光滑细润,再染上颜色,做成衣裳,光彩夺目,人人爱慕。

随着养蚕织帛的人越来越多,服装的质料也逐渐完成了以纺织品替代兽皮、树叶等的过渡,开始了生活的文明进步。

在黄帝时期,人们对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还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出现了对自然崇拜的现象。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当时服装色彩及纹饰大多参照大自然中的一些现象而绘制,比如彩虹、日月等。

我国古代哲学书籍《易·系辞下》中记载说,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里“乾”指天,“坤”则指地。天际在未明时色玄,即黑色。大地的表面色黄,古人以上衣、下裳象征天和地。衣用玄色,裳用黄色,并施以取象自然界日月山川及鸟兽虫草之纹的服装,在当时已经流行开了。

除了黄帝创制上衣下裳之制的传说外,后来的考古发现也为我国服装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实物旁证。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的骨针实物,以及其他地区骨锥、骨针的陆续发现证明,在距今约1.8万年前,我国古代先民已初步掌握了缝缀的技能。他们用锐利的石器、骨角将兽皮分割,按身体基形,再用磨制的骨锥、骨针进行简单的拼合缝纫,制作出各种较为适体的衣装。

随着我国原始缝纫技术的出现,先民们的穿着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增强了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和斗争能力,扩大了其活动区域,也相应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先民逐步从狩猎进入渔猎、畜牧和农业阶段。他们在长期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兽毛编织物的基础上,发明了纺织的原始工具,比如陶和石制纺轮。并利用麻、葛及畜毛纤维织布,取矿物、植物颜料染色,制作简单的服装。

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的河南三门峡庙底沟、西安半坡遗址中,发掘出土的陶器底部,都曾发现麻布痕迹。其布纹组织每平方厘米已有经纬10根左右。这些实物为探究当时的纺织和衣着水平,提供了依据。

原始纺织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先民的衣着状况,为服装形式逐渐完善奠定了基础。

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先民对服装发展所做出的世界性贡献。我国先民利用蚕丝纺织衣料,距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育蚕取丝的历史则更早。

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一批距今4700年前的丝带、丝帛等织物,是迄今所见到的年代最早的丝织品实物。丝织物柔软、轻盈,并富有光泽,它的出现改善了服装的性能,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先民的衣料构成,也增添了服装的美感效果。

随着上衣下裳的形成,与此相应的首服及足装也逐渐出现了。首服就是帽子,它源于防寒避暑的需要。在当时,人们用枝叶编环遮头,后来又利用兽皮、织物缝合成圆形帽子。原始足装的形成,最初用以御寒及减轻行走时的阻碍,当时以兽皮裹足为主。首服和足装同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黄帝开创上衣下裳的形制,推进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后经考古发现证明,原始衣式从整片的披围到依体简单缝缀成形,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的逐步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

阅读链接

相传,古时炎帝的形象是:身着红色襦,臂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东西,小腿上着绑腿,头戴鸟羽帽,手执农具,俨然是一幅农人的画像。因为炎帝和黄帝为兄弟,只是分别治理不同的地域而已。家族的第一原则就是合族,所以,黄帝在涿鹿打败蚩尤后,炎帝的小宗就归到了黄帝的大宗。

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联盟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华夏族,因而他们被视为是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被称为“人文始祖”,是华夏道统的象征,因此,我们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

古代骨针用的什么骨头

       目前在我国境内共发现四类原始人:一是元谋人;二是蓝田人;三是北京人;四是山顶洞人。那么,这四类原始人是如何进化的呢?他们之间又存在哪些不同之处呢?

一、时间不同

1、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2、蓝田人距今80万年。

3、北京人距今50万年。

4、山顶洞人属晚期智人,时间排在北京人后面。

二、地点不同

1、元谋人是在云南省的元谋县被发现的,这个地方是一片宽广的亚热带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三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

2、蓝田人是在陕西省蓝田县被发现的,证明在蓝田县的公王岭地带曾经生活着一些原始人类。

3、北京人是在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被发现的。 北京猿人大约在6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了近40万年。到约20万年前,北京猿人才离此而去。

4、山顶洞人属于北京人,他们是进化后的北京人。

三、工具不同

1、元谋人使用粗陋的石器。

2、蓝田人可以打制石器,但比较简单,又粗又大,在仔细观察下,却也发现已经有不同类型石器分工的迹象了。

3、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使用的工具有骨器、木器,更多的还是石器。凭着这些较为丰富的工具,证明他们跟动物有了本质上的区别,已经具备了人类的某些特征。

4、山顶洞人的劳动工具同以前使用的工具相比,在质量上有很大提高。他们不但能够把石头打制成石斧、石锤,而且还会把野兽的骨头磨制成骨针,这证明他们的智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用火不同

1、元谋人基本不会用火。

2、蓝田人基本不会用火。

3、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了,这是一个确凿无疑的事实。

4、山顶洞人取火能力比北京人强。

五、体质不同

1、元谋人没有脱离动物的体质结构。

2、蓝田人低平的前额上,明显地隆起粗壮的眉脊骨。而且,他们已经能完全直立行走,这是成为人的重要标志。

3、北京人的体质结构已经构成了人的基本特征,但仍然残存着某些猿类的动物性质。

4、山顶洞人已经和现代人没有区别了。

总而言之,随着时间的流逝,猿人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断进化,地点会迁移,工具会越来越先进,用火方式会改变,同时体质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山顶洞人,已开始过着群居生活,并按照血统关系固定下来,彼此之间都有血缘关系,这为后来的氏族公社打下了基础。

我国最早的骨针发现

在中国,第一枚骨针是在山顶洞人磨制的。中国缝制工艺已有一万八千年的历史距今大约一万八千年。几十万年过去了,在北京猿人的故乡——北京西南周口店的龙古山上,又生存着一群比较先进的人类,他们住在龙骨山顶的一个洞穴里,因而叫做山顶洞人。

他们的体质形成比北京猿人,丁村人,窟人都大有进步,几乎同现代人一样并且具有明显的黄种人特征。

他们生活的年代所以旧石器时代晚期,他们制作工具的技能与其文化成就,在漫长的旧器石代,历史上时代相当杰出的,因而他们的名字在许多专业史都经常提到如中国服装史讲到。

会制造骨针的远古人类

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牙齿和遗物,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1929年,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他们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那时的周口店一带,森林茂密,野草丛生,野兽出没.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北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还用火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除远谋人、北京人外,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在北京人活动过的地区,又生活着一群远古人.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骨骼化石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考古学家把他们叫做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山顶洞人已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他们死后还要埋葬.

骨针是哪个远古居民使用的

石器的发展史300万年前,石器的创始者当然是原始人。

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文化是距今约180万年的西侯度文化和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蓝田人、北京猿人、金牛山人等是直立人的重要发现,而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石器采取锤击、砸击、碰砧等方法打制,有刮削器、尖状器、砍砧器、钻器等,到了后期还出现了细石器。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时期,占人类发展历程的99%。在这一时期,人类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并且进一步演化成为现代人。

人类文化不断发展,从简单的打制石器发展到加工精致的细石器,并且孕育了最早的农业。旧石器时代与地质时代的更新世相始终,而新石器时代与全新世相对应。更新世和全新世统称为第四纪。

 中国占有旧大陆东部的广阔区域。第三纪末、第四纪初的地壳运动,使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隆起,从而成为中国与旧大陆西部的天然屏障。中国远古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具有独特发展道路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旧石器时代遗址几乎遍布全国。

时间从距今约200万年开始,到距今约1万年为新石器文化所代替,经过了早、中、晚3个发展阶段。

旧石器时代早期相当于早、中更新世,时代跨度相当长,从距今约200万年至距今12.8万年。这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有位于河北和山西北部的泥河湾遗址群、湖北郧县曲远河口、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辽宁营口金牛山、贵州黔西观音洞等。

泥河湾盆地以堆积巨厚的河湖相沉积而闻名于世,有“中国的奥杜威峡谷”之称。遗址群包括马圈沟、小长梁、东谷坨、岑家湾、半山等地点,其中马圈沟是我国目前有确切年代的最早发现,距今150万年或更早。

这里的人们就地取材,运用燧石原料,用锤击法打制小型石片石器,有的简单加工成刮削器。与此相反,郧县人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则以大型砾石为原料,直接打制成砍砸器等大型工具。

北京周口店第1地点为洞穴遗址,堆积了13个文化层,发现了6个北京人头盖骨,时代从距今50万年直到20万年,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其显著特点是以脉石英为原料。

为了适应该原料,主要应用砸击法来制作工具。由于脉石英性脆且多节理,容易破碎,因此北京人遗址的石制品以小型工具为主,主要器类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等。

除了制造工具外,北京猿人和金牛山人还学会了用火。总之,这一时期石制品多数加工简单粗糙,主要运用锤击法和砸击法等技术,偶用碰砧法,工具种类较少。整体来看,已经初步形成北方石片石器、南方砾石石器的分布结构。

旧石器时代中期相当于晚更新世早期,时间从距今12.8万年至距今约3.5万年。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有周口店15地点、山西襄汾丁村、阳高许家窑、河南荥阳织机洞下层、湖北江陵鸡公山下层、三峡库区等。

周口店第15地点与第1地点一致,其原料均以脉石英为主,却很少见到砸击技术的使用,而是以锤击法为主。工具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凹缺器、雕刻器、石锥等,其中尤以刮削器的数量和类型最多。

丁村遗址以角质岩原料锤击制作的各类大型器物为特色,如三棱大尖状器、砍砸器、石球等。

许家窑遗址的石制品也是以锤击法和砸击法为主,尤以锤击产品为多。石器组合中既有丰富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等常见的小型器类,也有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石球。织机洞下层石制品以中小型居多,打片技术以硬锤打击为主,但不乏软锤技术。

鸡公山下层发现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均以砾石为原料,锤击法使用娴熟。这里还发现了石圈结构,可能与早期人类的居住行为有关。总之,这一时期更多地继承了早期文化的特点,稍有发展和变化。

技术方面砸击法衰退,锤击法占明显优势,偶而使用软锤技术;工具种类没有显著的变化,但类型多样化,石球等大型工具很具特色。整体而言,北方北部、南方西部以小型石片石器为主,而北方南部、南方东部地区以大型砾石石器为主。

旧石器时代晚期相当于晚更新世晚期,时间从距今3.5万年至约1万年。这一阶段发现的遗址显著增多,北方代表性的遗址有周口店山顶洞、辽宁海城小孤山、河南安阳小南海、宁夏灵武水洞沟、山西朔县峙峪、沁水下川、吉县柿子滩、蒲县薛关、河北阳原虎头梁等:南方代表性遗址有四川汉源富林、铜梁、贵州桐梓马鞍山、普定穿洞、白岩脚洞、兴义猫猫洞、广西柳州白莲洞、湖北房县樟脑洞、湖北江陵鸡公山上层等。这一时期石制品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除了石片石器稳步发展外,还出现了石叶技术和细石器技术。石叶技术以水洞沟遗址为代表,这里的石制品有预制石核、典型的石叶、形制规整的三角形石片。

值得提出的是,这种在旧大陆西侧广泛分布的石叶工业在我国仅在水洞沟发现。细石叶技术分布则较为广泛,以下川遗址和虎头梁遗址为代表,包括各种类型的细石核、细石叶以及数量引人注目的端刮器,主要采用软锤法和压剥法制作而成,十分精美,有的直接使用,有的可以用来制作复合工具。旧石器时代石器技术在此时达到了最高峰,也标志着狩猎采集的能力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点。

除了石器技术外,骨、角器技术也有所发展。山顶洞、小孤山以及穿洞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制作规整的骨制工具,有鱼叉、矛头、骨锥、骨针等。

骨针最早是哪个原始人发明

工具的进化从。旧石器时代 简单的石器 到新石器时代 打磨的石器

铜 器时代 铜制的工具

铁 器时代 铁制的工具

现代工具时代 现代化的工具

工具是人类区别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是人类社会和人类

文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早期原人阶段能制造和使用简单的砾石工具.晚期猿人阶段能使用火,像北京周口店猿人.早期智人能制造石器,会人工取火.晚期智人阶段,能加工精细的石器,骨器,能制造使用骨针,产生原始宗教.人类发明创造各种工具使得人类能适应自然,改善生存条件.

工具大大扩展了人各个器官的功能,动力机械使人的力量成几十亿倍的增长,自动化机械使人的生产能力成万倍地增长,机器人使人能完成各种环境恶劣、乏味和精密的工作,电脑将人的计算和记忆能力成数十亿倍的增长,互联网使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能力成数十亿倍的增长。

古代的骨针起源于什么

原始社会嫘祖缫丝养蚕开辟纺织的先河。但也只是传说,没有确切依据。

这是棉纺织的历史。文献和出土的棉纺织品实物证明,中国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对棉花的种植和利用远较中原为早。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商品生产不够发达,边疆地区早已发展起来的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向中原的传布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汉代,中原地区的棉纺织品还比较稀奇珍贵。

到了宋代,边疆地区与内地的交往频繁,大量棉纺织品输入中原,棉花和棉布在内地广为流行,植棉和棉纺织技术逐渐传入。1979年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岩墓的船棺中发现了距今3200多年的一块青灰色棉布。

1966年在浙江兰溪宋墓中出土一条完整的拉绒棉毯。这两件出土文物,为研究中国东南地区的植棉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纺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纱的工具,它的出现至少可追溯到新时石器时代。出土的早期纺轮,一般由石片或陶片经简单打磨而成,形状不一,多呈鼓形、圆形、扁圆形、四边形等状,有的轮面上还绘有纹饰。

纺坠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原始社会的纺织生产,对后世纺纱工具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并且它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一直被沿用了几千年,即使在20世纪,西藏地区一些游牧藏民,仍在用它纺纱。

扩展资料:

起源:

中国机具纺织起源于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纺轮和腰机。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简单缫车、纺车、织机相继出现,汉代广泛使用提花机、斜织机,唐以后中国纺织机日趋完善,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纺织原料多样化:

古今纺织工艺流程发展都是因应纺织原料而设计的,因此,原料在纺织技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古代世界各国用于纺织的纤维均为天然纤维,一般是毛、麻、棉三种短纤维,如地中海地区以前用于纺织的纤维仅是羊毛和亚麻;印度半岛地区以前则用棉花。

古代中国除了使用这三种纤维外,还大量利用长纤维——蚕丝。蚕丝在所有天然纤维中是最优良、最长、最纤细的纺织纤维,可以织制各种复杂的花纹提花织物。

丝纤维的广泛利用,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纺织工艺和纺织机的进步,从而使丝织生产技术成为中国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纺织技术。

古代骨针简介

古代人是磨针。工序如下:远古时期人类就学会了制造和使用针了。最早的针是骨针,顾名思义它是用骨头制作出来的,一般是用大的鱼刺制作,针孔用坚硬的尖石头连磨带钻制出来的。

到了人类学会使用青铜器以后,将铸造好的铜条经过敲打,变成比较细的铜丝,然后将一头敲扁,再用尖石头磨出针眼,然后用手工将针孔周围多余的部分磨掉,再磨出针尖就行了。

再到后来,有了铁器,有了钻头,就可以在较粗的铁丝上钻一小圆孔,然后用锤轻轻敲打,使铁丝延展,于是针孔就变长了,最后用两块磨石,中间夹着针,搓动磨石,针就会磨的极好。扩展资料:最早的针是骨针,其后又木针、竹针、象牙针和铜针。

骨针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代,例如中国的山顶洞人(距今1.8万年)就使用骨针缝缀衣物。

古埃及的废墟中发现过石针,罗马时代用的是铁针和铜针。

我们如今所用的钢针,一般认为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中世纪传入欧洲。

欧洲第一个生产钢针的工厂,是14世纪德国汉堡建立的。

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有一个叫格鲁斯的德国人把造针书带到了英国,从而使英、法成了世界上主要的产针国家。

下一篇:古虾的作用是什么(海虾有什么作用) 上一篇:枸杞树皮的作用与功效(枸杞树皮的作用与功效及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