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哪的建筑是德国建的?
花石楼 花石楼位于八大关,1932年由白俄人格拉西莫夫修建。是一幢融合了西方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欧洲古堡式建筑,既有希腊和罗马式风格,又有哥特式建筑特色。由于楼内由大理石贴墙面,楼外又砌有鹅卵石,称之为“花石楼”。 青岛天主教堂 本名圣弥厄尔教堂,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德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而设计。始建于1932年,于1934年竣工。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正面高30米处设有平台,两侧有两座对称而又高耸的钟塔,高度为60米,塔内上部悬有4个巨大铜钟,钟声悠扬和谐。大门上方有一巨大的玫瑰窗,两侧各耸立起一高4.5米的十字架。 教堂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 二提督楼 江苏路12号建于上世纪初的这座住宅楼最初的住户有人考证是德国总督的副官,所以又叫“二提督楼“。它的外立面非常复杂,错落有致。红橙相间的色调更像一座卡通建筑。1949年后直至现在,为检察院办公地点。 迎宾馆始建于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它由德国建筑师拉查鲁维茨设计。青岛迎宾馆原是胶澳德国总督的官邸,故名之总督官邸。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沂水路11号德国总督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该楼是一座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建筑,呈凹字形。该楼建成后为德国总督办公之地,故名总督府,又称提督楼。为历届政权所在地。1994年青岛市人民政府迁新址,这座大楼成为青岛市人大常委会和青岛市政协的办公处。 沂水路9号海军营部大楼旧址,始建于1899年。初为德国高层官员官邸,亦称“十一号官邸”,1912年改称“营部大楼”。 岛基督教堂 江苏路15号为青岛基督教堂又名德国礼拜堂、福音堂、总督教堂。于1908年4月19日奠基,1910年10月23日落成。建筑风格属青年艺术派和新罗马风格的结合。室内装修的某些样式可见拜占廷时期的痕迹。 江苏路9号总督府童子学堂,今江苏路小学,1900年12月至1901年8月建造,原建筑90年代重建。 太平路31号是一座德国式建筑,建于20世纪初,德占期间德国亨利亲王曾两次下榻于此,因而当时俗称为“亨利王子饭店”。1912年孙中山卸任大总统职务后到青岛考察商务曾下榻于此。现栈桥宾馆。 广西路33号医药商店旧址,德式建筑。又名橡树饭店。建于1905年,德国人库尔特.罗克格设计,砖石钢木混合结构。共4层,檐高18米,红瓦蒙莎顶。该建筑立面为红色墙体,间以清水粉墙和彩色方形墙砖,上部两个楼层及两座烟囱所采用的拱形与曲线具有青年风格派的典型特征。建筑上以花岗岩装饰檐口、滴水嘴和底部粗短的承重柱,几块暗红色曲墙砖上压入橡树叶的图案,巨大的老虎窗上方的纹章上凿有一根蛇体缠绕的圆杖(医生的标志),靠巨大的老虎窗和屋顶的一排竖窗采光的高起蒙莎顶,为这幢楼房另外开辟了第四层空间和造型,整个建筑属欧洲青年派风格。解放后,此建筑曾作为某机关办公楼。后对外出租,几经易手。现为红房子宾馆。 商河路2号大港火车站(1899年),德式建筑风格。胶济铁路青岛始发第一站,为胶济铁路最早的起点,是青岛老最小的火车站 福山支路5号康有为故居,始建于1899年,是一座德式建筑,德占时期是德国驻青岛总督府要员的官邸。 1917年,康有为第一次来青岛观光后赞誉青岛是“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车可舟,中国第一”。1923年,康有为再次来青,购得此楼,取名“天游园”。1927年3月31日病逝于天游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