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一个全面而确定的心理健康定义,我国学者提出了一些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如下内容:
1.智力正常:包括分布在智力正态分布曲线之内者以及能对日常生活做出正常反应的智力超常者。
2.情绪良好: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一旦有了负性情绪,能够及时调整,具有情绪的稳定性。
3.人际和谐: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他人,取人之所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等。
4.适应环境:包括积极的处事态度,与社会广泛接触,对社会现状有较清晰的认识,具有顺应社会改革变化的能力,用于改造现实环境,达到自我实现和社会奉献的协调统一。
5.人格完整: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包括人格的各个要素不存在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统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有相对完整的心理特征等。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开放的过程,心理健康的人在一些特别恶劣的环境中也可能做出一些失常行为。
本内容由北京回龙观医院 康复科 副主任医师 李永刚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心理咨询行业如何健康发展?
第一,我相信这个行业最终会健康发展,一个行业的发展从不规范到规范,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几代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第二,国家需要提供心理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支持,任何行业的健康蓬勃发展都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约束,也离不开国家经济的扶持。
针对新型肺炎期间市民、患者和家属、前线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目前有哪些提供心理援助的渠道和方法?
1.进行一项锻炼:心情烦躁时,做自己喜欢的室内运动或跟朋友远程约好一起锻炼。
2
思考一些体验:思考自己可以从这段经历中获得什么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3
坚持放松训练:做一做深呼吸、跟着音乐活动身体、做一些感到愉悦的事情,利用待在家中的空闲时间做自己原来没时间做的事情。
你好,我是黄志艳大夫,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近日,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数量不断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但是,随着防控时期的延长,不少公众和一线工作人员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面对疫情,如何疏解焦虑。
1.对疫情关注要适度“信息过载”往往容易给公众带来焦虑情绪,大家对疫情的关注要适度,多关注官方信息,要能够给信息按下‘暂停键’。如果没法集中精力,可以尝试做一些难度低的小事,洗衣服、拖地、陪孩子阅读等。经过这次隔离,许多人都重新地认识了工作的意义,其实家务也是一样。亲手整理出来出一个干净整洁的家,自己也会有一小丢丢成就感,有助于对抗焦虑。
2.正确看待新冠肺炎新冠肺炎不是绝症,不要对其产生恐惧心理,正确看待肺炎,可以很好的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3.营造安心的环境随着多地企业陆续开始复工,工作人员需要通过官方渠道认真了解复工后的疫情防护知识,对工作场地进行定期消毒、通风,营造安心的工作环境,并通过积极投入工作缓解焦虑。
4.关注老年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疫情期间,我们应该对居家的老年人给予更多心理支持,多与他们沟通,帮他们科学地认识疫情。对于青少年儿童,一方面父母要调适好自己的状态,不要把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另一方面,也应该合理地安排孩子学习、娱乐的时间,在疫情期间多安抚、陪伴,让孩子平稳地度过这个阶段,大家互相理解,互相包容。
5.医护人员经常做一些放松活动很多前线工作者可能会觉得感到疲惫、愧疚、无助等负面情绪,可以进行深呼吸、冥想,多做一些放松的运动等。有关单位需要合理为一线工作者设置工作的持续时间,适当轮休。也可以通过在休息区播放轻音乐等方式,让他们更快得到放松。
6.进行积极的暗示,鼓励患者
面对突发负性事件,很多患者和隔离观察者会觉得手足无措。专家建议,此时亟须增强信心,保持心情的稳定。当被隔离在家或者住院的时候,可以尝试观察所处环境中能够带来安全感的信息,比如严格防控的住院环境、积极响应的医护人员、目前实施的防护措施等。不断地进行心理暗示,调整我们的消极认知。患者要接纳、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并适度进行宣泄。
7.互相帮助,共同克难网络发达时代,公众要在网上互相鼓励,多发布积极言论,在线上帮外界的公众介绍情况、通过电话鼓励同样在治疗的亲友等,如果自己觉得压力很大,要及时跟身边的亲朋好友倾诉沟通,当然还有很多线上公益心理援助,必要时也可以寻求他们的帮助。
非常时期,与焦虑同行共同防控疫情,要有坚定的必胜的信念。
我是黄志艳大夫,致力于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解释复杂难懂的疾病知识,帮助您管理好自己的身体。您的点赞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另外,如果您的家人也存在这方面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给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