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鱼的功效与作用(武昌鱼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武昌鱼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材料:大黄瓜鱼1条、香葱1棵、姜1块、生抽、盐少许。
做法:
1、黄瓜鱼刮鳞去肚洗净,鱼背上切两断斜刀,鱼背和鱼肚子里各塞两片姜片。
2、倒入适量生抽、盐,葱打葱结放至于鱼背。
3、蒸锅水大火烧开后,把鱼入蒸锅内改小水火蒸7分钟左右即可关火。 4、捡掉葱结,放入切好的葱丝,锅里烧热油,浇至葱丝上即可食用。
禁忌:
1、蒸鱼不要放水,蒸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水份。
2、海鲜内的自身味道就是鲜味,不需要放至任何的鸡精或味精,反而会破坏原有的鲜味。
3、一般的鱼蒸5-7分钟即可,如果个头稍大的鱼相对时间要再长些,如果时间太长,鱼肉会变硬,营养也会流失了,一般蒸至鱼眼珠突起即可关火。
武昌鱼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作用
武昌鱼是湖北梁子湖的特产。武昌鱼肉嫩而鲜美,可食部分达70%以上,营养丰富。由于其食性广、成本低、生长快、成活率高、易捕捞,能在池塘中产卵繁殖,且具有味美、头小、含肉量高、体形好、规格适中等优点,因而被作为优良的草食性鱼类品种在全国普遍推广。
武昌鱼的原产地不是现今的武昌,而是现在的鄂州市,在三国时称“武昌”。据史书已载,孙权巡游湖北鄂城,发现城南几十里许有座小山,名叫武昌山,以武为昌,正合以兵戎起家的孙权心意,即将鄂城改为武昌,同时还发现这里有一种滋味特美的鳊鱼,遂命名为“武昌鱼”。孙权定都武昌后,尽情享受武昌鱼,并用来赏赐功臣。说明三国时期武昌鱼美味已被推崇。在我国悠久灿烂的鱼文化史上,武昌鱼以其优美的体形、甘醇的味道、丰富的营养以及灿烂的文化名扬四海。
武昌鱼有什么营养功效
据《武昌县志》载:鲂,即鳊鱼,又称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余亦较胜别地。”同时,以“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
鄂城(今鄂州市)古称武昌,其西南有个六十万亩水面的湖泊,名梁子湖。梁子湖草丰鱼美。它的通江处为樊口。这里水势回旋,并有大小回流之分。“在樊口者曰大回,在钓台下者曰小回”(《武昌县志》)。唐代的元结有歌曰:“樊口欲东流,大江欲北来,樊口当其南,此中为大回。回中鱼好游,回中多约勾。漫欲作渔人,终焉得所水。”歌中所说的:“回中鱼”,即是武昌鱼。由此可知,武昌鱼喜欢生活在回流之中。
凌空武昌鱼得名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二六五年),末帝孙皓欲再度从建业(南京)迁都武昌。左丞相陆凯上疏劝阻,疏中引用了“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两句“单谣”。于是武昌鱼便始有其名。不过当日所说的武昌鱼,可能不是专指樊口鳊鱼,但在武昌所产的鱼中以樊口蝙鱼为上,故后来就将其美名归于武昌。历代名流学者都有赞赏,它的名声也越来越著。
一九六五年武汉市饮食公司邀请名厨师在武昌大中华酒楼正式定名武昌鱼为地方味菜肴,
并继承和发扬了历代名厨师烹调技艺,以湖北的土特产为配料,适当配以名贵海味产品,制造出多种不同的味型,色彩绚丽,味鲜汁浓,清蒸、红烧、油焖、花酿,干煸均美,尤以清蒸为佳。武昌鱼性温,味甘; 具有补虚,益脾,养血,祛风,健胃之功效;可以预防贫血症、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
武昌鱼的营养价值及功效与禁忌
过年吃鱼不能翻
在远古时期,由于鱼是人们的食物,而且鱼的繁殖能力又十分强,所以人们便产生了对鱼的崇拜,渐渐地人们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崇拜对象——龙,龙的一些特征就是取材于鱼,所以鱼和龙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比如说“鱼跃龙门”的传说。
到了李唐王朝时期,由于“鲤”和“李”是谐音,所以鲤鱼便成了唐代的国鱼,受到了各方的追捧,甚至规定了捕捉到鲤鱼还必须要放生。再有一点,鲤鱼在道教有着崇高的地位。《抱朴子》中说“夫得道者,上能竦身于云霄。下能潜泳于川海。是以萧史偕翔凤以凌虚,琴高乘朱鲤于深渊,斯其验也。”就是说,修士甚至可以乘坐鲤鱼而成仙。基于此两点,鱼在唐代的时候,就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唐朝之后,鱼文化逐渐深入到了民间,成为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到吉庆的日子,处处都有鲤鱼的身影。
由于“鱼”和“余”谐音,所以,人们逐渐习惯用“鱼”来代替“余”,表示其美好的寓意。比如说,我们经常画鲤鱼来,用来表示“年年有鱼”,鱼的形象也成为了寓意吉祥图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而且,在年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在年夜饭的饭桌上上一条鱼,而且有些地方还有上了鱼,但是却要等到大年初一的时候再吃的风俗,就是为了讨个吉利,表示要“年年有鱼(余)”。
为什么吃鱼不能翻身?
除了在大年初一吃大年三十的鱼,表示“年年有鱼”以此来讨口彩之外,还有个风俗,那就是吃鱼不能够翻身。这其实也和民间这种讨口彩,讨个吉祥寓意的原因有关。
先前也说了,鱼和余是谐音,鱼表示着富余,如果把鱼翻了过来,那么就表示“翻余”,那样的话,岂不是把自家的富余也翻了过来,所以翻鱼在一些人看来是不吉利的表现。
吃鱼不翻身的风俗,其实就是一种谐音忌讳文化的'表现,生活中其实还有很多这样的风俗,就比如说结婚的时候忌讳别人送伞,因为这寓意着“散”;还有人们普遍不愿意在家里种桑树,俗话说“前不栽桑,后不种柳”,因为“桑”和“丧”谐音;有些地方说母鸡下蛋,不能说下蛋,因为蛋和断谐音,要说下元宝。
既然吃鱼不能够翻身,那么鱼下边的肉怎么才能吃到呢?人们会将鱼骨先剔除,然后再吃下面的肉。而如果有些地方的人不怎么忌讳翻鱼的话,也会将鱼反过来吃,但为了避免说“翻”,他们会说将鱼“划过来”或者“顺过来”。
但是到了现在,我们餐桌上基本上都会上鱼,但是也很少有人会有这个忌讳了,大家齐心协力将鱼掉个儿,品尝美味,其实也不见得会有多不好。
过年吃鱼为什么不能翻身2
1、由来
沿海渔民出海打渔,一般会选择天气晴朗,无恶劣台风,暴雨的日子出海,希望平安顺遂。如果天气恶劣,狂风,大雨都会打翻船只,危及人身安全。
久而久之,沿海渔民就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忌讳“翻船”的思想,以至于在吃鱼时都禁止将鱼翻过来吃,就怕出海打渔时翻船。
2、忌讳
在古代,科技不发达,沿海地区的渔民出海经常会遇到台风等恶劣天气,被风浪将船倾翻,失去生命。为了讨吉利,平时都不说“翻”。而整条的鱼形状像船,“翻”鱼就像翻船,所以吃鱼时没有翻过来的。像威海等地,吃饭时把筷子平放在碗口都是忌讳的,因为筷子象征“桅杆”,桅杆倒了,就意味着船翻了。这种说法在现代也被司机沿用。
3、礼仪
胶东半岛北部,有一种说法是“有客不翻鱼”,意思是饭桌上有客人的时候,不能翻动鱼。因为这一地区整条的鱼通常都是清蒸的或者清炖的,肉质比较嫩,翻动时容易让鱼肉失去形状变成一堆烂肉,也容易不小心让汤汁四溅,是对客人的失礼。所以在吃鱼的时候,吃完一面的鱼肉,把中间的脊骨去掉后,再吃下面的肉,而不会去翻动鱼。
4、彩头
客家人请客,当鱼吃完一面,主人不动,客人不能主动翻转过来,俗话说“客不翻鱼”,因“鱼”与“余”同音,客人翻鱼,会把主家的余福带走,客人先翻鱼身,则是对主人不尊重。鱼,一般由主人翻,并且翻时不语或曰“正过来”。
吃武昌鱼有哪些禁忌
一般情况来说,是可以的。像常见的河鱼、四大家鱼等之类的淡水养殖鱼类的碘含量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对病人还是有好处的。但碘含量高的食物,除去海鲜、紫菜海带裙带菜这类海产品以外,还包括很多非海产品。这类高碘含量的食物是甲亢病人尤其需要注意的禁忌。
注意:具体的河鲜、淡水产品还应具体分析其碘含量,以判断是否适合患者食用,切勿一概而论
。
武昌鱼的功效和作用
鱼把尾巴当作游泳器、船桨,鱼在水里靠尾巴的左右摆动,促使身体向前推进。鱼的尾巴还能控制方向,并随不同的摆动方向而转向游泳。鱼尾巴又称之为尾鳍,为鱼类和其它部分脊椎动物正中鳍的一种,既能使身体保持稳定,把握运动方向,又能同尾部一起产生前进的推动力;但有的鱼尾鳍却还具有其他的功能,如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一类软骨鱼鳐,尾鳍呈鞭状,常具尾刺,尾刺有毒,是一种很好的御敌武器;长尾鲨的尾鳍长约占体长的一半,常数尾群集,以其长尾击水,用于驱集小型鱼类后捕食,尾鳍成了捕食的工具。
吃武昌鱼有什么好处与坏处
武昌鱼:学名团头鲂,俗称鳊鱼、草鳊等,原产长江中下游的通江湖泊。禁止放流范围:原产地以外的区域。禁止放流原因:属区域外来物种,与本地种竞争生活空间与食物资源,抑制和影响本地种生存发展,破坏原有水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武昌鱼体形呈扁平状,背部隆起明显,头和口均较小,具有能在池塘中产卵繁殖、成活率高、生长较快、容易饲养和捕采、含肉率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味道鲜美等优点,深受消费者和养殖者的喜爱,也是垂钓者喜爱垂钓的鱼种之一。
钓友们在日常垂钓时钓获这类水生生物不建议放流。另外,为了保护生态平衡,避免危害生态环境,遇到放生这些水生生物的可进行阻止或举报。
武昌鱼的营养价值和禁忌
藏族人不吃鱼。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一般只吃牛羊肉,不吃马、驴、骡,尤忌吃狗肉。鱼、虾、蛇、鳝等水产海鲜类食品,除部分城镇居民外,农牧区群众一般不习惯食用。藏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其中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此外,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藏式宴席上食品的烹制及摆席方式很多。最古老的方法是根据客人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决定用膳形式,还有素宴、荤宴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