磺胺甲氧苄啶的作用(磺胺和甲氧苄啶)
磺胺和甲氧苄啶
磺胺不是抗生素,只是抗菌剂,因为它不是从微生物中分离出来的物质(不论是微生物生产的还是按照微生物中的物质人工合成的)。常见的磺胺类抗菌剂有: 磺胺异恶唑(SIZ) 磺胺二甲嘧啶(SM2) 磺胺嘧啶(SD) 磺胺甲恶唑(SMZ) 磺胺间甲氧嘧啶(SMM) 柳氮磺吡啶(SASP) 磺胺米隆(SML) 磺胺嘧啶银 磺胺醋酰(SA)还有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
磺胺和甲氧苄啶合用的机制不包括
不是禁用的磺胺喹恶啉钠可溶性粉说明书兽用处方药【主要成分】磺胺喹恶啉钠【性状】 本品为白色至微黄色粉末。【药理作用】本品为治疗球虫病的专用磺胺类药。对鸡的巨型、布氏和堆型艾美耳球虫作用最强,对柔嫩和毒害艾美耳球虫作用较弱,需用较高剂量才能见效。常与氨丙啉或二甲氧苄啶合用,以增强药效。本品的作用峰期在第2 代裂殖体(球虫感染第3~4 天),不影响禽只产生球虫免疫力。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可预防球虫病的继发感染。与其他磺胺类药物之间容易产生交叉耐药性。【适应证】用于治疗鸡、火鸡的球虫病。【用法与用量】以本品计。混饮:每1L 水,鸡1~1.67g。【不良反应】按规定剂量使用,暂未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连续饮用不得超过5 日,若不按推荐的用法与用量给药,动物易出现中毒反应。(2)蛋鸡产蛋期禁用。【休药期】鸡10 日。【规格】10%。【贮藏】 遮光,密闭保存。
磺胺和甲氧苄啶作用机制和联用效果
复方磺胺间甲氧喀啶酿治疗仔猪黑白痢疗效般,因为磺胺类药是抑菌剂,对大肠杆菌有效,但不是首选,治疗仔猪黑白痢的药多用喹之醋类或中药效果好,中药多用穿心莲,苦参,白头翁等。
磺胺和甲氧苄啶合用的机制正确的是
简称TMP,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在乙醇中微溶,在水中几乎不溶,在冰醋酸中易溶。
属于磺胺药物增效剂,唱以1:5的比例与其它磺胺药(如SMD SMM SMZ SD SQ等)联用,使抗菌效力大大增强。
磺胺和甲氧苄啶联合用药的原因
磺胺嘧啶粉主要用于治疗草鱼、鲢鱼、鲈鱼、石斑鱼等由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等病菌引起的出血症、赤皮病、肠炎、腐皮病等疾病;以及蟹的细菌性腐壳病,龟鳖的细菌性白斑病、红脖子病、红底板,黄鳝泥鳅的赤皮、肠炎等疾病。
磺胺嘧啶粉中的有效成分为磺胺嘧啶和甲氧苄啶。其中磺胺嘧啶通过与氨基苯甲酸争夺二氢叶酸合成酶,使得二氢叶酸的合成过程受到抑制,从而产生抑菌作用。而甲氧苄啶通过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使得二氢叶酸无法顺利还原成四氢叶酸,从而抑制敏感细菌的叶酸代谢和利用过程。
磺胺和甲氧苄啶配伍
嘎子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1、池塘宜深,水质良好
黄颡鱼属温水性鱼类,生长于水体底层,生存温度6-38℃,最适宜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耐低氧能力比常规鱼类略差。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塘应符合以下条件。
水体要有一定深度,必须达到2米以上。水源充足。池塘必须有稳定、充足、无污染的自然水源,要求一年四季都有优质水源供应。能排能灌。要求池塘有完备的进、排水系统,排灌自如,建有安全可靠的进、排水口,配套建设网具等拦鱼设施。
池底平坦,方便鱼类捕捞,池塘底质以沙质土最好,底部淤泥控制在10厘米左右。池底必须做到保水及保肥性好,易于培肥。 水质要求符合养殖用水标准,黄颡鱼喜欢清澈洁净水质,池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厘米以上,水体最好有活水常年流动。
2、清塘宜严,施足基肥
黄颡鱼是无鳞鱼,对环境要求严格,对许多药物敏感,必须保持养殖环境优良,水质良好,减少病害。
严格清塘。无论是新、旧池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清塘消毒。适时注水。清塘消毒7-10天后,池底经过充分曝晒,杀灭各种病原体后,注入优质养殖用水,进水口必须设置相应目数的筛绢进行水体过滤,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及虫卵进入池内。
施足基肥。鱼种放养前,根据池塘水体情况,一次性施足基肥,一般按每亩150-200千克用量施用发酵腐熟过的有机粪肥,全池均匀泼洒,以培育水体浮游生物。
3、放养宜早,品种优良
黄颡鱼属小型鱼类,生长速度较一般鱼类慢,因此要注意科学放养。
提早放养。适当延长养殖周期,提高养殖产量。黄颡鱼放养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但各地气温不同,只有气温条件允许,水温稳定在10℃左右,才可放养,以人为延长生长时间。
鱼种优质。无论何种品种,放养时必须要求出自正规的黄颡鱼良种繁殖场,尽量选择人工繁育的优良鱼种,既可保证品种的纯度和生长速度,也可提高成活率。
规格宜大。鱼种规格大,体质相对较好,生长相对较快,因此市场上大规格黄颡鱼种颇受欢迎。一般要求个体规格在10-15厘米,体重15-35克为宜,尽量放养30克/尾以上的大规格鱼种。
密度合理。若主养黄颡鱼,一般每亩可放养15-35克/尾的鱼种2500-5000尾,规格较大时可适当稀放,同时可搭配鲢、鳙鱼种200尾左右,调节水质。如果采用混养模式,可以将黄颡鱼套养在其它养殖池内,每亩可套养30克/尾以上的黄颡鱼100-150尾。
4、投喂宜精,讲究科学
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常处水体下层,喜在夜间觅食。投喂时必须注意以下要点。
黄颡鱼对饵料中的蛋白质和饵料质量要求较高。投喂全价配合饲料,要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在35%-45%,粗脂肪5%-8%。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用以下配方:鱼粉30%-40%,豆饼20-30%,菜饼10%-35%,次粉15%-18%,米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
天然野生黄颡鱼必须经过驯食训练,一般需要驯食1周左右。驯化时配以固定的投饵信号如敲击饲料桶,进行定点、定时投饲训练,先用鱼饵沿池边泼撒吸引鱼种,连续2天左右待鱼种陆续游来摄食,再慢慢添加人工饲料拌入饵料中,定点投到水池固定地点,最后使黄颡鱼养成定点、定时摄食习惯。
合理投喂。黄颡鱼因个体小,摄食慢,投喂时应注意“尽早开食、少喂多餐,4月前后,可每日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3%;5-9月,每天投喂3-4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10月后,随天气转凉,鱼体增重,每天可投喂2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2%。
5、病害宜防,防治结合
黄颡鱼抗病力较强,如能按要求控制水质,做好常规消毒和预防工作,一般很少发生病害。
以防为主。黄颡鱼属无鳞鱼,对常用药物耐受能力不及其它鱼类,因此在病害防治中要贯彻“以防为主”方针。在投放、运输、养殖过程中避免损伤鱼体,严防初春、秋冬低温季节感染水霉病。
定期消毒。每半月可用生石灰调节改善水质,还可使用氯制剂进行水体消毒。定期投喂药饵预防疫病,每月使用土霉素、大黄、板蓝根等中药拌料投喂预防。高温生长旺季,可适量添加抗生素类药物,以防细菌性疾病。
有病早治。黄颡鱼常见病害有水霉病、细菌性烂鳃病、水肿病、肠炎病、小瓜虫病等。一旦发生疾病,要及时诊治,尽早尽快对症用药。治疗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的绿色渔药,严禁使用敌百虫、高锰酸钾等敏感药物。
6、管理宜紧,综合防控
黄颡鱼相比常规鱼类,耐低氧能力较差,且个体纤小,容易受惊,对养殖管理要求较高。
黄颡鱼喜欢清新的水体环境,需要时刻保持水质清新,水体透明度要求达到35厘米以上。因此,必须定期换水。5-6月,每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30厘米左右;7-9月,每半月换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15厘米左右,全年保持水深在2米左右。
养殖池塘要求配备增氧机等设备,根据天气、水质情况科学开机增氧,晴天坚持凌晨和午后开机1小时,阴雨、闷热天气要提前增氧,增加开机次数和时间,使水体溶氧浓度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
坚持日夜巡塘,观察鱼群采食、活动及生长情况,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尽量减少行人、兽类等进入养殖区惊扰鱼群,以免发生应激反应。
嘎鱼喜栖于静水或缓流中,底层群居型生活,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喜弱光条件下活动和摄食。生存水温4~38℃,最佳生长水温在25℃左右,冬、夏季节不需专门的保温和防暑措施。最适pH值为7.0~8.4。该品种在池塘中的生长速度一般,养殖两年上市,其商品鱼个体为100~200克。
嘎鱼属杂食偏肉食性鱼类,在天然水体中,幼鱼以枝角类、桡足类昆虫为食;成鱼则摄食小鱼、小虾,亦食其它鱼卵,因此在淡水养殖池塘中套养嘎鱼能有效地消灭小型野杂鱼,提高池塘产量和经济效益;嘎鱼还能吞食寄生在鱼体表的锚头鳋及水中桡足类幼体,减少鱼病的滋生。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嘎鱼喜食软的腥、活饲料,通常将鱼虾、蚌肉或畜禽加工下脚料等绞碎后,加入粘合剂搅成团状投喂。在我国南方地区使用人工配合饲料,利用池塘或网箱养殖嘎鱼已获得成功,天津地区也有部分渔户从南方引种嘎鱼苗进行养殖取得了成功。
磺胺和甲氧苄啶合用
一、池塘条件
池塘应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周边无污染源,电力配套,交通便利。面积以5~10亩为宜,水深为1.5米左右,池底平坦,*质以黏壤*为佳。池中应配备增氧、投饵、抽水等机电设备。
二、养殖准备
冬季抽干池内剩水,清除池底过多淤泥,保留淤泥不超过10厘米,让其冻晒一个冬季。于放种前15~20天向池内注水0.8~1.0米,使用生石灰消毒,用量为120~150公斤∕亩,以杀来病原体、寄生虫、*杂鱼等敌害生物。于放种前7~10天投施发酵消毒好的畜禽粪,用量为300公斤∕亩左右,以培育浮游生物,为日后入池的黄颡鱼种提供生物饵料。
三、鱼种放养
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为15~20克/尾,密度为6000~8000尾∕亩,时间在4月份。搭配放养规格为50克/尾的鲢、鳙鱼种 150~200尾∕亩,时间在5月份。鱼种入池前需用3%~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细菌及寄生虫。
四、饲料投喂
驯化后投喂黄颡专用颗粒饲料,蛋白含量为36%~40%,粒径为2~5毫米,日投喂2次,分别于上午9:00~9:30、下午16:30~17:00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饲量的60%~70%。4~5月份,投饲率为3%左右;6~9月份,投饲率为5%~8%;10月份后,投饲率为3%~5%。具体的投饲量应根据水温、天气及鱼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控。一般以80%的池鱼吃饱离开食场为宜。
五、水质调节
每隔7~10天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20厘米;每隔15~20天换水1次,每次换水20%~30%。每10~15天交替使用1次生石灰和EM菌(复合生物制剂),用量分别为10~15公斤∕亩和1~1.5公斤∕亩,以改良水质和底质。适时开启增氧机,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六、病害防治
黄颡鱼具有较强的抗病力,养殖期间发病较少,但由于鱼体表面无鳞,全靠皮肤黏液保护,一旦操作不慎,加之有时投喂不当,在水质不良的情况下可能引发肠炎病、水霉病、车轮虫病等。
肠炎病可采取在饲料中添加0.1%的鲜大蒜汁定期投喂进行预防,发病时用二溴海因(颗粒)全池遍洒,用量为300克/亩/米;水霉病用水霉净(主要成份:五倍子、磺胺二甲嘧啶、甲氧苄啶、增效剂)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用量为50克/亩/米;
车轮虫病用车轮特杀(主要成份:印楝素、曼尼期精碱)加水稀释500倍后全池泼洒,用量为100毫升/亩/米,注意阴雨天、缺氧浮头时禁用。另外,黄颡鱼对硫酸铜、敌百虫、高锰酸钾等药物比较敏感,防治病害时尤其要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