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哪些好的建议吗?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各个方面的活动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家庭教育又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一、多多学习心理学知识是基础。
1、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加强自身的心理建设能力,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精神分析认为,成年人的心理问题80%都可以追溯到幼年经历,心理学家萨提亚女士更是认为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有巨大影响。父母给孩子提供的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正常,孩子的心理才能健康。
2、学习心理学知识,可以了解孩子心理发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育规律,以为是对孩子好,殊不知却是粗暴地干涉了孩子,影响了孩子。就像网上有一句话:你折断了孩子的翅膀,却埋怨孩子不会飞翔。
二、形成良好亲子关系是关键。
1、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一定包含耐心、尊重、信任。耐心倾听孩子的诉求,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一一指出,而不是一言堂;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更自信地去探索;信任孩子的行动力,不包办替代。
想起身边一个例子。上一年级的孩子写作业,家长在旁边指指点点,这里不好,那里不对。鸡飞狗跳的原因是什么?无非缺乏耐心、尊重和信任。而念好这六字真经的家长,孩子的心理状态一般不会差。
2、夫妻教育步调要一致。同样一件事,父亲这样说,母亲那样说,孩子不知道该听谁的,对孩子成长不利。父母教育观念一致,求同存异,才能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孩子也不至于在父母之间钻空子。
一棵树健康与否离不开根的滋养,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影响。与其等孩子长大后再来找原生家庭的病因,不如从现在做起,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一定会收获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子女如何关爱老人心理健康?
子女如何关心老年人的心里问题,首先,人老了,最怕什么?
人老了,最怕的是贫穷,疾病,孤独!当他们劳累一辈子后,从失去工作的失落感,从刀枪不入的体魄,同样面临生存和生活畏惧感,从养儿养女的艰辛,到儿女成家后的孤独感!因为不在年轻,过去的轰轰烈烈,也只有回忆!
怕贫穷,是担心生活没保障!
怕疾病,是担心久病床前无孝子!
怕孤独,是担心只有一人望天花板!
人老了:胃不好,吃不多!牙不好,咬不动,眼不好,看不清!腿不好,走不远!
人老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弱了,说得最多的是当年,听得最多的是忆苦思甜!
人老了,一样有颗童心,这就是大多数老人喜欢孙子辈!人老了,话也多了,听得进,多听几句,听不进,微笑点头,假装在听!人老了,告诉老人,人要服老,不要再是当年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脾气!此一时彼一时了!
不沮丧: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换个心态:旦得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近黄昏!
善待自己的老人,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老!
疫情过后,谁来关注因疫情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
岁末年初,国内爆发了新冠病毒的疫情,在全体人民的团结努力下,目前已控制住疫情并逐步开始了复工复产,这场灾难也迎来了春暖花开。然而国际卫生组织(WHO)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约20%-40%的人在灾难之后会出现轻度的心理失调,这些人不需要特别的心理援助,他们的症状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得到缓解。30%-50%的人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援助会使症状得到缓解。而在灾难一年之内,20%的人可能会出现严重心理疾病。因此心理重建也至关重要。
由于每个人应对灾难的承受能力不同,所针对的心理建设也有所不同。针对个人来说,首先要评估自己是否受到了心理创伤,如果没有对自己赵成影响,那心理重建也无从说起了。倘若自己评估后确定受到了创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处理:
首先是勤于自助, 要有心理健康的意识,然后主动应对,借用自己过去熟悉的、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去应对。但自助强调的是自主性,并不是说遇到心理问题要一个人“死扛”。
其次,“扛不住”了,一定要善于求助,家人、朋友、同事、老师,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支持系统,调查显示,这样的支持对很多人非常有效。当身边没有社会支持系统,或身边的人不方便讲、不理解自己时,就应该向专业心理帮助机构求助,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等,都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可以寻求他们的帮助。
第三方面,就是乐于互助,主动伸手帮助自己身边的人,特别是发现个体面临严重危机时,更要主动关心、主动帮助。勤于自助、善于求助、乐于互助,这是我们认为的心理健康的理念、原则,也是策略。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生活中“灾难”无处不在,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良药。每个人的心理都健康了,生活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