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诱导剂的作用(什么叫酶诱导剂)
什么叫酶诱导剂
是指能诱导药酶活性增加或加速药酶合成的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
①作为配体与位于胞液的外源化学物感受器形成结合物,使其发生变构并与辅蛋白脱离,由无活性形式转变为活化形式;
②结合物与配体蛋白形成异源二聚体并转位进入细胞核;
③该二聚体与位于基因5'-启动子区的反应元件[外源化学物效应元件(XRE)、抗氧化效应元件(ARE)和某些同向、反向、反卷重复的DNA短序列]结合,募集其他转录因子和RNA聚合酶等形成转录复合物;
④启动代谢酶的基因转录。
什么是酶诱导剂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中,是一个酶系统。 肝微粒体酶又称肝药酶,该系统中的主要的酶为细胞色素P-450,此酶参与生物体内原性和外源性物质的生物转化,在人类肝中与药物代谢有关的p-450主要是CYP1A2、CYP2A6、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CYP2D6、CYP2E1、CYP3A4和CYP3A5 肝脏微粒体的细胞色素P-450酶系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故又简称肝药酶。 肝药酶可催化数百种药物的氧化过程,又名单加氧酶。 微粒体内还存在水解酶及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该酶系统活性有限,在药物间容易发生竞争性抑制。它又不稳定,个体差异大,且易受药物的诱导或抑制。 肝药酶诱导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等能促进光面肌浆网增生,使肝药酶活性增加,加速药物代谢,药物效应减弱,这是其自身耐受性及与其他药物交叉耐受性的原因。 肝药酶抑制剂:异烟肼、氯霉素、西米替丁等抑制肝药酶活性,可使其他药物效应增强。
药酶诱导剂的作用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引起某些酶的活性增高。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你最好看看《环境生物学》的相关内容
什么叫酶诱导剂药物
酶的诱导就是指酶诱导合成或工作(发挥酶的作用),酶的抑制指某物质可以抑制酶的活性,前者可以促进酶的发挥,后者指酶活性抑制,具体对药物有什么作用要看两者对药物的特性
什么叫药酶诱导剂
个别是会的。伊马替尼的商品名是格列卫,是一种新型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它能阻断多种蛋白酶,从而抑制细胞生长。临床上用于治疗各种急性和慢性髓系白血病,也可用于胃肠肿瘤。治疗白血病时,初始剂量为每天一次600毫克。如果病人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可以增加到每天两次400毫克。应注意大量饮水服用伊马替尼,可与一些肝药酶诱导剂一起服用,从而降低药效。
药酶诱导剂(酶诱导剂/酶促剂)概念
诱导酶是指由诱导物诱导而生成的酶。
根据酶的合成方式和存在时间,微生物细胞内的酶可分为组成酶和诱导酶,组成酶是细胞内一直存在的酶,它的合成仅受遗传物质控制即受内因控制;
诱导酶是在环境中有诱导物(一般是反应的底物)存在时,微生物会因诱导物存在而产生一种酶就是诱导酶。
诱导酶的合成除取决于环境中诱导物外,还受基因控制即受内因和外因共同控制。
例如,大肠杆菌分解乳糖的半乳糖苷酶就属于诱导酶。
又如,催化淀粉分解为糊精、麦芽糖等的α-淀粉酶也是一种诱导酶,多种微生物都能产生这种酶。
如果将能合成α-淀粉酶的菌种培养在不含淀粉的葡萄糖溶液中,它就直接利用葡萄糖而不产生α-淀粉酶;
如果将它培养在含淀粉的培养基中,它就会产生活性很高的α-淀粉酶。
诱导酶的合成除取决于诱导物以外,还取决于细胞内所含的基因。
如果细胞内没有控制某种酶合成的基因,即便有诱导物存在也不能合成这种酶。
因此,诱导酶的合成取决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诱导酶在微生物需要时合成,不需要时就停止合成。这样,既保证了代谢的需要,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增强了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酶的诱导剂和抑制剂
变(别)构效应调节物或效应物与酶别构中心结合后,诱导或稳定酶分子的某一构象,使酶活性中心的催化作用受到调节,从而调节酶反应速率及代谢过程.又叫协同效应.2共价修饰通过在酶蛋白某些氨基酸残基上增、减基团的方法,调节酶的活性态与非活性态间的相互转化,从而调节酶的活性.是可逆的3酶原激活酶原从无活性酶转变成有活性酶,是不可逆共价修饰.(酶原:活性中心被掩埋在分子的内部或尚未形成,使底物不可接触,需要经过一定的剪切,使肽链重新盘绕方能暴露或形成活性中心的一类无活性酶的前体)
4酶分子的聚合和解聚大多数情况下,酶与一些小分子调节因子结合,从而引起酶的聚合和解聚,实现酶的活性与无活性态间的相互转化.是一种非共价结合.5抑制剂和激活剂酶活性受到多种离子和有机分子(大分子或小分子物质)的影响,尤其是特异的蛋白质激活剂和抑制剂在酶活性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
酶的诱导物
组成酶 constitutive enzyme 与生长发育条件无关,常进行定量合成的酶。
按其合成方式,可与诱导酶、抑制性酶相对应。可能是因为缺少产生阻遏蛋白等的调节基因或调节基因原来就发生了变异引起的。因此,此类酶的合成量是由附着在启动子上的RNA聚合酶的亲和性等所决定的因系统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认为,在供给生物所必需的组成成分的酶中,这种例子是很多的。这种酶类因为是作为细胞组成成分被合成的,所以有组成酶这一名称。
区别在于合成方式和存在时间,微生物细胞内的酶可分为组成酶和诱导酶,组成酶是细胞内一直存在的酶,它的合成仅受遗传物质控制即受内因控制;诱导酶是在环境中有诱导物(一般是反应的底物)存在时,微生物会因诱导物存在而产生一种酶就是诱导酶,诱导酶的合成除取决于环境中诱导物外,还受基因控制即受内因和外因共同控制。
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
生物化学中酶活性调节的主要方式有:
1、调节酶的浓度:主要有2种方式:诱导或抑制酶;
2、通过激素调节酶活性、激素通过与细胞膜或细胞以此来调节酶活性;
3、反馈抑制调节酶活性:许多小分子物质的合成是;成的第一步的酶,往往被他们终端产物抑制。
酶受大分子抑制剂或小分子物质抑制,从而影响活性。例如:大分子物质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小分子的抑制剂如一些反应产物:像1,3-二磷酸甘油酸变位酶的活性受到它的产物2,3-二磷酸甘油酸的抑制,从而可对这一反应进行调节。
此外某些无机离子可对一些酶产生抑制,对另外一些酶产生激活,从而对酶活性起调节作用。酶活性也可受到大分子物质的调节,例如抗血友病因子可增强丝氨酸蛋白酶的活性,因此它可明显地促进血液凝固过程。
扩展资料:
每分子酶或每个酶活性中心在单位时间内能催化的底物分子数(TN)。相当于酶反应的速度常数kp。也称为催化常数(Kcat)。1/kp称为催化周期。碳酸酐酶是已知转换数最高的酶之一,高达36×106每分,催化周期为1.7微秒。
一般采用测定酶促反应初速度的方法来测定活力,因为此时干扰因素较少,速度保持恒定。反应速度的单位是浓度/单位时间,可用底物减少或产物增加的量来表示。因为产物浓度从无到有,变化较大,而底物往往过量,其变化不易测准,所以多用产物来测定。
参考资料来源: